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电子商务 > 第四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之不同案例分析
第四章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中西思维方式不同案例分析一从一位身在美国的售货员的亲身经历看家庭观念的不同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产生中西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从哲学角度看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某个民族将长时间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好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东西方哲学传统的不同孕育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受经济制度的影响恒久而深刻地理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东西方哲学传统的不同一般认为东方哲学源于儒道两家的思想,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哲学为发端。而东方哲学的“名”和西方哲学的“范畴”迥异:“名”所关注的是使用的社会秩序,是以自发的经验形式为方法的经验思维;“范畴”以纯知识的本体论追求为目的,以纯粹语言分析方法的理性思维。所以东西方哲学对知识的认识有很大分歧。东方哲学注重实践。儒家有“纳于言而敏于行,”有“行,为也”,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如何知道实践,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的思考。反之,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都拒绝把感观直觉视为知识,而只承认由理性获得的知识,认为只有“理念”才是哲学所应该关心的真理。这种知识唯有通过纯粹的语言分析才能获得。具体分析东西方哲学传统东方哲学传统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人生天地之家你,禀受自然灵气而生,依赖自然滋养而长,不能须臾离开自然母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西方哲学传统1.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文化已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这在希腊神话中得到象征性的表现。希腊英雄对宙斯划破长空的怒吼和狄安娜愤怒的诅咒的畏惧,雅典人对雅典娜佑护的依赖,希腊人对酒神的膜拜都显示了这一点。普罗米修斯对神威的反抗,帮助人类第一次支配了火这种自然力,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东方哲学传统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中国哲学的本体是整一的,无论称其本体为天、为道、为太极、阴阳,或为理、为心、为气。老子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行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儒家视天道为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来源,以天道模式来建立理解人类社会。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皈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他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西方哲学传统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格言被置于神庙的门楣上,斯芬克斯神秘的谜语给我们同样的追索。中世纪的神学家授予人万物的尺度的权利。《圣经》上说:“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蔬菜一样。”康德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与自然的手段性,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从荷马史诗的《奥德赛》以1.2万余行的诗句叙述希腊英雄十年海上历险的故事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面对自然虽败犹勇的抗争精神,这是西方人光荣的征服史,现代人类把自然的范围扩大到宇宙太空,有演出了星球大战的主题。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于是科学理论,实用技术即使在神学盛行的时代也作为认识上帝,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受西方文化的重视。物我二分在认识轮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二元对立的思想还表现在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上。强调个人与社会群体在利益立场上的根本差别与对立,也强调了人对社会群体的依赖关系。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群体存在本身和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因此努力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立权利。最后,二元对立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夜促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特征:东方哲学对语言持怀疑态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书中说到的两位圣人,相遇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富于暗示而不是一览无余,“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哲学表述的思想的风格。而西方哲学则表现出对语言的高度信任,甚至“与言说相比,思想是次要的”。因为他们认为理性思维才是获得知识的正确途径,而理性知识只有通过纯粹的语言分析才能获得。语言是解释世界本质的理性工具。这与东方哲学轻视语言,认为“辞以害意”的传统大相径庭。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受经济制度的影响恒久而深刻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战国厚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乏对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在这种农业社会中,人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悟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不像西方那样以自然为认识对象,而是把自然人化,或者把人自然化,使思维对象指向自身而非自然。所以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封建君主专制夏实行的是“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以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外推为国家统治秩序,是“人治”。以家庭为重的观念使人们在群体行动中容易服从某些特定的权威,不喜欢坚持个人的权利。这种“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以求同求稳为处世原则。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引起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注重加工程序、技巧、分析、比较而言的工匠传统大发展。到了近代,西方实验科学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便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受到大工业生产方式特有的组织性、科学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是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地理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中国式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不认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不以自然为客体。同时,广袤的陆地形成了中国人博大的胸怀,表现为惊人的忍让与超然。然而,居住在大陆封闭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竞争,眼界狭窄,内向保守,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独尊意识。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成为局限在本土之内的内向型思维。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ide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居住在沿海地带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视野不受地域限制,偏向于重视空间,同时也注重现在和未来,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濒临河海的民族“精神勇猛,有活气,敢进取”。外向型思维导致了他们求新、求变、好动的性格。二,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主要表现如前所述,既然生成中西方文化的哲学观念、经济制度以及地理环境如此不同,而两者又各自固守着极富个性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特殊的认知方式,不可避免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表现自然大相径庭。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英国作家RudyardK
本文标题:第四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之不同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7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