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章统计描述指标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意义,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掌握数据集中趋势意义和平均指标计算方法,掌握数据离中趋势的意义和变异指标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统计描述指标分析问题。教学重点: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计算教学难点:统计描述指标的应用教学课时:9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种类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总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也就是用一个绝对数来反映特定现象在一定时间上的总量状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统计指标。例如,2001年3月5日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粮食产量达到9850亿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53元和6280元;进出口总额达4743亿美元;外汇储备达1656亿美元。这些都是总量指标,都是利用绝对数说明我国200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总体水平和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量指标按不同的标志分通常有以下几种。1、按其说明总体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是用来反映统计总体内包含总体单位个数多少的总量指标。它用来表明统计总体的容量大小。例如,研究我国的人口状况时,统计总体是全国所有公民,总体单位是每一位公民,那么我国的人口数表明总体单位的个数,是总体单位总量。再如,研究某市的工业发展状况,统计总体是全市的所有工业企业,若该市现有工业企业2350家,则2350家即为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是统计总体各单位某—方面数量标志值的总和。仍举上例,该市的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每一工业企业的工业职工人数是该工业企业的—个数量标志,则该市全部工业职工人数就是总体标志总量。另外该市的年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利税总额等指标也都是总体标志总量。—个已经确定的统计总体,其总体单位2总量是唯一确定的,而总体标志总量却不止一个。某一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总量还是标志总量不是完全确定的,而是随着统计总体的改变而改变的。如上例中的全市工业职工人数是总体标志总量,若研究目的改变为认识该市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水平时,统计总体是全市的所有工业职工,全市工业职工人数就变成总体单位总量了。2、按其反映总体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上发展变化结果的总量。例如我国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533亿元,是指在2001年这一年的时间内,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每天所创增加值的总和。再如产品产量、社会零售商品销售额等都是时期指标。时期指标具有如下特点:(1)具有可加性。时间上相邻的时期指标相加能够得到另—更长时期的总量指标。(2)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所属时期的长短直接相关。—般来讲,时期越长,指标数值就越大。(3)必须连续登记而得。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取决于整个时期内所有时间上的发展状况,只有连续登记得到的时期指标才会准确。时点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或某一时点上的状况的总量。如我国首次基本单位普查显示1996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法人单位440.2万个,有产业活动单位635.1万个,这仅能说明我国1996年12月31日这一天的基本单位的数量情况。再如人口数、商品库存额、外汇储备额等也都是时点指标。时点指标具有如下特点:(1)不具有可加性。不同时点上的两个时点指标数值相加不具有实际意义。(2)数值大小与登记时间的间隔长短无关。时点指标仅仅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瞬间上的数量,每隔多长时间登记一次对它没有影响。(3)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时点指标没有必要进行连续登记,有的也是不可能连续进行登记的,如:一国的总人口数。二、总量指标的计算和运用(一)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总量指标的计量形式都是有名数,都有计量单位。根据总量指标所反映现象的性质不同,其计量单位一般有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和劳动单位三种。1、实物单位。实物单位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物理属性而采用的单位。它又分3为:(1)自然单位。如鞋以“双”为单位;桌子以“张”为单位;拖拉机以“台”为单位等。(2)度量衡单位。度量衡单位是以已经确定出的标准来计量实物的重量、长度、面积、容积等的单位。如:吨、公里、米等。(3)复合单位。复合单位是两个单位的乘积。如货物周转量用“吨公里”计量;电的度数用“千瓦时”计量等。(4)双重单位。双重单位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位结合起来进行计量。如起重机的计量单位是“台/吨”;货轮用“艘/马力/吨位”计量。(5)标准实物单位。标准实物单位是按照统一的折算标准来计量事物数量的一种实物单位。它主要用于计量存在差异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为了准确地反映其总量,需要把各产品按照一定的标准折合成标准品再相加。如把含氮量不同的化肥都折合成含氮100%的标准化肥;把各种能源都折合成热量值为7000千卡/公斤的标准煤等。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叫做实物指标。2、价值单位。价值单位也叫货币单位,它是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计量社会财产和劳动成果。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额、外汇收入、财政收入都必须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常见的货币单位有美元、人民币元、欧元等。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叫做价值指标。价值指标具有十分广泛的综合能力,在国民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劳动单位。劳动单位主要用于企业内部计量工业产品的数量,它是用生产工业产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计量生产工人的劳动成果。企业首先根据自身的生产状况制定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工时定额,再乘以产品的实物即得以劳动单位计量的产量指标——劳动量指标,也叫做定额工时总产量。(二)总量指标的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数值都是通过对总体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登记,采用直接计数、点数或测量等方法,逐步计算汇总得出的。例如,统计报表中的总量资料,普查中的总量资料,都是采用这种直接计量法取得的。只有在不能直接计算或不必直接计算总体的总量指标的少数情况下,才采用估计推算的方法取得有关的总量资料。总量指标数值在计算方法上比较简单,但在计算内容上却是相当复杂,这就涉及到如何在质与量的统一中,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和水平。因此,总量4指标数值的计算并不是一个单纯技术性的加总问题,而必须正确规定总量指标所表示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概念、构成内容和计算范围,确定计算方法,然后才能进行计算汇总,以取得正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资料。例如,要正确计算工资总额,必须先明确工资的实质和构成;要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人数,不仅要明确职工的概念和范围,而且要从理论上先确定国民经济部门的分类,才能得出按部门分类的职工人数。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成果,可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进行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对一国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在价值构成上,国内生产总值体现为当期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V+M)和固定资产磨损价值(C1),但不包括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在实物构成上,它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用于消费、积累以及净出口的产品,但不包括各种被其他生产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用于反映一国常住单位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参与国际间收入初次分配活动的结果,是测度该国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所得到的生产性收入总量的指标。由于国际间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由此产生了劳动和资本报酬等生产性收入在国际间的流动,即一部分价值以劳动报酬或财产收入的形式由国内分配给国外,同时又接受国外分配给该国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通常称前一流量为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称后一流量为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是在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形成的,二者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三、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一)相对指标的概念5要分析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仅仅利用总量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对事物做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对总体的组成和其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这就必须计算相对指标。相对指标是用两个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综合指标。相对指标也称作相对数,其数值有两种表现形式:无名数和复名数。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多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复名数主要用来表示强度的相对指标,以表明事物的密度、强度和普遍程度等。例如,人均粮食产量用“千克/人”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等。(二)相对指标的作用1、相对指标通过数量之间的对比,可以表明事物相关程度、发展程度,它可以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使人们清楚了解现象的相对水平和普遍程度。例如,某企业去年实现利润50万元,今年实现55万元,则今年利润增长了10%,这是总量指标不能说明的。2、把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原来无法直接对比的指标变为可比。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条件不同,直接用总产值、利润比较评价意义不大,但如果采用一些相对指标,如资金利润率、资金产值率等进行比较,便可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做出合理评价。3、说明总体内在的结构特征,为深入分析事物的性质提供依据。例如计算一个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结构,可以说明该地区经济的性质。又如计算一个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可以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现代化程度等。(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随着统计分析目的的不同,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可以采取不同的比较标准(即对比的基础),而对比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相对指标。相对指标一般有六种形式,即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实际完成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基本计算公式为:%计划任务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00(4–1)由于计划数在实际计算中可以表现为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等多种形式,因此计6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使用绝对数和平均数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时,可直接用上述计算公式。例4–1某企业2000年产品计划产量1000件,实际完成1120件,则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1210010001120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12%完成产量计划,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增加了120件。例4–2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达到8000元/人,某种产品计划单位成本为100元,该企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达到9200元/人,该产品实际单位成本为90元,其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1510080009200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9010010090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实际比计划提高了15%,而某产品单位成本实际比计划降低了10%。这里劳动生产率为正指标,单位成本为逆指标。在检查中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时,根据计划指标的性质不同,计算可分为水平法和累计法。(1)水平法用水平法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就是根据计划末期(最后一年)实际达到的水平与计划规定的同期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较,来确定全期是否完成计划。其计算公式如下:%到的水平中长期计划末期计划达到的水平中长期计划末期实际达=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00(4–2)例4–3某企业按五年计划规定的最后一年的产量应达到720万件,实际执行情况如表4–1所示。表4–1某企业五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万件7年份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一季二季三季四季产量300410530150160170170190190210210则该企业产量五年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计划完成
本文标题:第四章统计描述指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0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