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目录(必修4)‖阅读鉴赏‖【第一单位】戏剧1窦娥冤……………………………………………………………………………………(3)2雷雨………………………………………………………………………………………(13)3长亭送别…………………………………………………………………………………(29)4哈姆雷特…………………………………………………………………………………(37)【第二单元】词5柳永词两首………………………………………………………………………………(53)6苏轼词两首………………………………………………………………………………(63)7辛弃疾词两首……………………………………………………………………………(73)8李清照诗两首……………………………………………………………………………(82)【第三单元】议论文9拿来主义…………………………………………………………………………………(95)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02)11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108)12短文三篇…………………………………………………………………………………(110)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第四单元】文言文、古代人物传记13廉颇蔺相如列传………………………………………………………………………(120)14苏武传…………………………………………………………………………………(130)15张衡传…………………………………………………………………………………(139)16李贺小传………………………………………………………………………………(146)‖表达交流‖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157)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161)确立自信学习反驳…………………………………………………………………(165)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169)讨论……………………………………………………………………………………(173)‖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176)走近文学大师…………………………………………………………………………(186)影视文化………………………………………………………………………………(195)第一单元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剧本。读剧本,戏剧场面和人物形象都是通过想像产生的,具有间接性而非直观性,这一点和欣赏戏剧演出不同,而和欣赏小说、诗歌、散文相近。不过,读剧本时,读者凭经验想像出来的首先是一些生动的戏剧场面,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说阅读剧本要有“场面感”,这是剧本欣赏和小说、散文欣赏的基本区别。由于戏剧演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剧本里的情节往往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发展迅速。剧本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节的发展和推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主要靠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实现,剧作者则隐身于背后。教学这个单元时,要适当介绍一些关于话剧的、元杂剧的知识,以及关于欣赏剧本的一般知识。此外,要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概括情节。情节即故事,在概括剧情时,要把剧本里的显在情节(在舞台上表演出来让观众直接看到的情节)和潜在情节(通过一些别的方式交代给观众而不直接表演出来的情节)都包括进去,这样才能见出情节发展的全貌。如概括《雷雨》和《窦娥冤》的情节时都要注意这一点。2.了解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剧作中往往有多种矛盾冲突,要看看哪个是最主要的,矛盾对立双方分别是谁,还要弄清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人和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对于理解剧情、把握人物、欣赏具体的场面,以及推断剧情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如《哈姆莱特》一剧历来,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得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得处于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他既记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3.把握剧本的结构。结构也叫布局,是戏剧情节构成与展开的方式,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变化的阶段。如高潮是戏剧矛盾冲突最集中、最激烈的部分,事情的结局即将见分晓,读者处于紧张和期待的情绪中。课本里的剧本都是节选的,学生难以判断它们在整部剧作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可加以说明。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剧作者必须苦心经营,巧妙安排结构,使剧本内容丰富而同时适合舞台演出,可以在教学《窦娥冤》一课时,让学生注意剧作是如何避开枝蔓情节,迅速引出主要矛盾冲突的。4.分析、品位人物的语言。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含有什么言外之意等,需要仔细揣摩。同时,由于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很强调动作性,所以还要注意看人物的语言怎样推动着情节发展,从人物对话中看人物之间或隐或显的碰撞、交锋。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重逢相认这个场面里,先是周朴园受到触动,有意打听往事,而鲁侍萍压抑着情感,沉缓应对;接着周朴园的话引起她的激愤,她忍不住揭开事情真相,却还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周朴园先是震惊、痛苦,然后又冷静下来;最后周朴园急于从往事中脱身,鲁侍萍终于控制不住,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个场面里人物的外部动作虽然不强烈,内心却在经历着复杂而微妙的变化。此外,这个单元中的《窦娥冤》和《长亭送别》是元杂剧。元杂剧的唱词抒情性很强,并且在剧中所占分量很重,使元杂剧呈现出诗剧的色彩。在引导学生品位和欣赏语言时,要强调这一点。5.把握和欣赏人物形象。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的面貌和性格特征时,既要注意首要的、基本的方面,也不要忽略了一些次要的、细微的方面,避免将人物形象概念化、简单化。①窦娥冤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主题及其进步意义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窦娥,她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她的含冤被斩,是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各种流氓犯罪行径,尤其是对官府草菅人命的控诉;她被斩前质疑、责骂天地,为申明自己的冤屈又许下三桩誓愿,则表现了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剧作强调了官府的反动本质: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淫威,不能替百姓伸张正义,反而成为流氓恶棍的帮凶,置无辜的百姓于死地。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地方官员的代表。他说自己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并且一见到告状的就下跪,说什么“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他不分清红皂白地对窦娥动用大刑,因为他相信:“人是贱虫,不打不招。”贪图钱财,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里如虫豸一般,他哪里愿意动心思查清楚案件呢!窦娥在临刑前唱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就表现了对官吏们反动本质的深刻认识。2.情节和结构本剧是元杂剧中情节和结构最讲究的作品之一。剧作里,窦娥和张驴儿、桃杌的冲突与斗争是主要情节,那些和主要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却是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的情节往往由人物台词交代出来,而没有直接加以描述。比如楔子和第一折之间剧情的时间跨度是十五年,这期间在女主角窦娥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随蔡婆搬到山阳县住,十七岁时和丈夫圆房,两年后丈夫病逝,已服孝三年。在引入主要矛盾上,作者也显示出非凡的功力。第一折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赛卢医,他的说白告诉我们他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蔡婆马上要来讨帐,他打算杀掉她。这样从一开始人们就被带入紧张的戏剧氛围中。3.人物形象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善良,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人心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饶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第二单元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教学本单元时,不要只局限于对某一篇作品、某一个作家的讲解、分析,而要把他们放在宋词的发展史中观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一、词的发展脉络词兴起于隋唐,到了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勾栏、瓦舍迅速增多,新兴的“胡夷、里巷之曲”颇为流行。在这样的条件下,逐管弦而歌的曲子词就开始兴盛起来。当初多是民间艺人为了演唱的需要而自己填词,也有一些下层文人应歌伎之请为他们填写歌词。很快,文人们在诗、文创作之外,发现了这个可以供他们施展才华的场地。于是,按谱填词很快就形成了一种文风。由于词最初主要是供宴饮娱乐之需,是由歌伎演唱的,所以歌词的内容就要适合她们的身份,语言要符合她们的习惯。这样的词多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格调上多是委婉、柔媚的。后来的词人在创作上或多或少沿袭了这种风格,写出了不少偏于阴柔之美的作品。在词史上这种作品曾被人认为是“正宗”、是“本色当行”的。但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情感和审美趣味有差异,其创作必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人把两宋时期的词人和创作,从总体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尽管宋代词人众多,作品丰富,各个时期的情况也很复杂,但在对两宋词史的研究中,这种说法一直被承认。二、四位词人的贡献这里所选的四位作家中,柳永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则主要是生活于南宋,这些作家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但他常常能把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经历和仕途蹭蹬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这比那些假借女人之口的“代言体”作品要真率得多。而且他知音晓律,其词韵律谐婉,俚俗自然,深受下层群众喜爱。他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宋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天地。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才学卓越的女作家,她屡经家国之难,她的作品,反映了她实际的生活变化、真切的心灵感受。她作词善于创意出新,造语奇妙,化俗为雅。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大家,也是词的革新与解放的高手。他的词是高度个性化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题材范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用词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被称作是“无事不可入”。他自觉地想在创作上区别于柳词,而另立别调。他作词屏弃了裁红剪翠,坦言自我,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疏朗、刚健的独特风格。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一世坎坷,在政治上遭受排挤。他因报国无路而悲愤不平,所以把词当成了抒发抑郁不平之气的工具。辛弃疾的“壮词”中始终洋溢着一派爱国激情,蕴蓄着对投降派和世俗小人的鄙视与仇恨。辛词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他以大量的、连续的典故构成了一种“博喻”,借古人、古事去揭露、抨击和讽刺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悲痛与愤怒,形成了豪放洒脱的风格。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学习这一单元,可以将柳、苏、辛的作品相互对比着欣赏,这将有助于我们领悟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色。三、单元教学建议词的教学可以有不同的课型:或以串讲大意为主,加上名词赏析;或以诵读指导的方式为主,带动对诗词内容和主要写法的赏析;或将诵读和鉴赏交互运用,由教师讲解分析作品;或让学生提前准备,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解一篇作品或介绍一个作家……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先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教学本单元课文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作,并试着把它们背诵下来;每首词在课堂讲解之前都能做到大体熟读成诵,要养成强记的习惯;教
本文标题:目录(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0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