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泸州高中2013级生物练习题七出题人:郭婷审题人:李奎做题人:邹彩云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将水稻培养在含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硅多,吸收钙少。这是因为水稻根的细胞膜()。A.吸附硅的能力强,吸附钙的能力弱B.运载硅的载体多,运载钙的载体少C.吸收硅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吸收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吸收硅不需要能量,吸收钙需要能量2.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中,表皮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发生自动复原的原因是()。A.原生质层破坏B.尿素分子进入细胞C.细胞壁破坏D.尿素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3.下列细胞能成功用于做质壁分离实验的材料的是()。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C.叶的下表皮细胞D.用开水煮过的洋葱鳞片叶紫色外表皮细胞4.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于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右图),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A.甲高于乙B.乙高于甲C.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D.行甲低于乙,后乙低于甲5.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一种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口部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下图表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6.下列各图,能正确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的是()。7.下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进入细胞膜内速度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B.该物质跨过膜时必须与载体蛋白结合C.该物质可能是水或甘油D.该物质只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8.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A.都可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一边B.都需要供给ATPC.都需要载体协助D.即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9.右图为某学生在做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对细胞影响的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图,请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1、2、6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B.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6处的浓度一定大于7处的浓度C.图中1是细胞壁,6中充满了蔗糖溶液D.图中7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颜色逐渐变浅10.下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其中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A.Na+B.CO2C.胰岛素D.K+11.科学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能研制出“瘦素穿肠蛋白”来治疗肥胖,通过口服能进入人体血液,可以减轻肥胖症患者通过肌肉注射的痛苦,你推测这种药品穿过小肠上皮细胞最可能的方式为()。A.渗透作用B.主动运输C.被动运输D.胞吞12.苏丹Ⅳ是一种致癌的有机染料,某地区的一些养殖户用掺入苏丹Ⅳ的饲料喂养蛋鸭,结果产出了有毒的“红心”鸭蛋。由此推断,苏丹Ⅳ能进入卵黄,说明它可能是()。A.脂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主动运输”B.脂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被动运输”C.水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主动运输”D.水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被动运输”13.下列能够表示洋葱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及复原过程中液泡体积变化的图形是()。14.某同学为了观察渗透现象,设计了如下实验:用猪的膀胱膜将一漏斗口封住,再在漏斗里装上清水,然后把漏斗浸入盛有质量分数的10%的NaCl溶液(Na+和Cl-可自由透过半透膜)的烧杯中,并使漏斗管内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一样高,但他始终没有观察到渗透现象。那么,他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才能达到实验目的()。A.把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换成质量分数为30%的NaCl溶液B.把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改装在漏斗里,清水装在烧杯中C.把猪的膀胱膜换成其他半透膜D.把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换成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15.存在于细胞膜上,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起“联络作用”的文字或语言的是()。A.磷脂分子B.蛋白质分子C.糖蛋白D.载体16.如图为细胞膜的液态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指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疏水性B.c指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C.糖蛋白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b、d的种类和数量有关17.下列关于细菌细胞、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和人的血液中成熟的红细胞的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种细胞都有双层膜结构B.三种细胞都没有内膜系统C.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D.细菌和成熟的红细胞除了有细胞膜外,无其他生物膜18.2011年3月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核泄漏,导致环境中131I严重超标。若放射性物质131I进入人体,会在甲状腺细胞中积累。131I进入甲状腺细胞的方式为()。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D.胞吞作用19.甜菜根细胞的液泡中有花青素,使块根为红色。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在蒸馏水中,水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块根后再放人蒸馏水中,则能使水变红。其原因是()。A.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细胞壁被盐酸破坏20.如图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最可能的实验现象是()。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又下降B.在玻璃槽中会测到蔗糖和蔗糖酶C.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D.在玻璃槽中会测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21.在30%的蔗糖溶液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①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③洋葱表皮细胞④干种子细胞⑤蛙卵细胞⑥洋葱根尖的根冠细胞A.①②④⑤B.①④⑤⑥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⑤22.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生物膜的()。A.选择性功能B.流动性功能C.主动运输功能D.选择透过性功能23.关于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A.吸收不同矿质离子的速率都相同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的吸收速率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二、非选择题1.下图是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3)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_____________的活性。2.如图中甲、乙两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丙图是根毛细胞示意图。请根据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乙图是甲图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之后达到的平衡状态)。(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2)比较甲图中①和②处溶液浓度的大小:①________②(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3)丙图中⑦为________,其在渗透系统中的作用类似于甲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4)甲图和丙图中都有半透膜,两者相比其本质的区别是细胞膜作为生物膜具有________性,细胞膜的这一特性与其膜上________的作用有关。(5)盐碱地中的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水分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叫渗透作用。已知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为必须有半透膜,膜两侧必须有浓度差,但不知pH能否影响渗透作用。某课题研究小组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假如你是研究小组的一员,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用具:1000mL烧杯、带刻度管的长颈漏斗、玻璃铅笔、新鲜的猪膀胱膜、蒸馏水、蔗糖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滴管等实验材料和用具。(2)方法步骤:①取相同的大烧杯三个,用玻璃铅笔标号为A、B、C。另取相同的带刻度管的长颈漏斗三只,用新鲜的猪膀胱膜封口。②。③在三只用新鲜猪膀胱膜封口的长颈漏斗里各加等量的蔗糖溶液,并置于A、B、C三个大烧杯中④观察。(3)写出其中四种可能的实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①A、B、C三个烧杯中的长颈漏斗液面高度一致,pH不影响水分的渗透作用。②。③A、B两个烧杯中的长颈漏斗液面高度一致且均明显高于C,说明pH高或低使水分的渗透作用增强。④。泸州高中2013级生物练习题七一、选择题1—5BBCCB6—10DBCCD11—15DBBDC16—20CDCCC21—23ADC二、非选择题1、(1)甲磷脂分子(2)被动运输(3)乙载体蛋白2、(1)具有半透膜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2)小于(3)原生质层③(4)选择透过载体蛋白(5)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3、(1)②在A、B、C三个大烧杯中各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清水。在A烧杯中加入2滴HCl溶液,在B烧杯中加入2滴NaOH溶液,在C烧杯中加入2滴蒸馏水④A、B、C三个烧杯中长颈漏斗的液面高度(其他步骤设计合理也可)(2)②A、B两个烧杯中的长颈漏斗液面高度一致且均明显低于C,说明pH高或低使水分的渗透作用减弱④A烧杯中的长颈漏斗液面高度明显低于C,而B烧杯中的长颈漏斗液面高度与C一致,说明pH低使水分的渗透作用减弱,pH高不影响水分的渗透作用(实验结果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预测,写出其中四种即可)
本文标题:第四章试题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0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