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直播稻的历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类别:综述直播水稻生产的历史、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分析李云清龚德平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而总产量则占粮食总产的50%以上,中国作为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野生稻被驯化成栽培稻就开始了人工种植的历史。稻作栽培技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其技术不断革新和进步,就栽培方式而言,经历了由直播到育苗移栽的转变,然后直播和育苗移栽长期的共存。一、直播水稻的历史1、我国的直播水稻直播稻是指不经育秧、移栽,把稻谷直接播种于大田而栽培出的水稻。水稻种植从最早采用直播栽培至今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我国水稻最初是采用直播的种植方式,原始农业时期,人们采取刀耕、火耕,乃至象耕鸟耘的方式整地,然后撒上种子,直至收获,这个过程并没有移栽环节,最多只是将个别植株由稠密处移至稀疏处,进行补苗。到了汉朝才发明育苗移栽,当时主要是为了减轻草害,以后南方稻作发展,移栽才以增加复种、克服季节矛盾为主要目的,而大规模的育苗栽培技术推广则是在唐宋,大范围的普及是明清时期,但在水稻移栽普及之后,直播稻并没有完全消失,而且还在许多地方一直流传下来,呈现了两种栽培方式并存的局面。水稻的直播有两种情况,一是旱稻(陆稻)的旱地直播,二是水稻的水田直播,从后者演变出育秧移栽技术,直至20世纪40年代,在河北、辽宁等地直播稻仍随处可见。20世纪50年代以后,华北和东北地区仍延续着不同栽培管理方式的直播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水稻生产目标由单纯追求产量逐渐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方向转变,水稻生产出现了向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转变,在这种形势下,直播水稻同抛秧栽培和再生稻等一起作为简化栽培技术,再次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兴起。最近10多年,由于直播能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压力和缓解夏季农忙时节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在农村劳动力缺乏和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暴发的前提下,水稻直播方式得到迅猛发展,应用面积和区域逐年扩大,大有一统天下之趋势。2、国外直播水稻欧洲、澳大利亚和美国等一些工业化国家虽然水稻栽培历史较短,由于移栽稻劳动成本较高,普遍采用水稻直播技术,意大利直播水稻占98%,澳大利亚占81%,美国水稻主产区加利福尼亚州几乎均为水稻直播;在亚洲,直播稻的面积也正在增加,菲律宾30%左右的灌溉稻田种植直播稻,马来西亚直播稻占50%,在印度的某些地区,播稻的面积也约占50%,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直播稻面积也呈上升趋势,日本虽然机械化稻作技术发达,但是为了使本国的水稻生产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也从未放弃过对直播稻的研究和推广。二、直播稻技术的发展直播稻是一种古老的水稻栽培方式,在水稻移栽技术出现之后,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顽强地保存下来,在人口稀少,经济、技术相对落后,以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它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恰恰是到了明清时期,也就是移栽法最为普及的时期,一些稻作最为发达的地区,如太湖流域,移栽所引发出来的各种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重新提出了直播的主张,表现上看来,直播是对移栽的一种“反动”,但这种“反动”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新的条件下,综合了移栽的长处,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直播法,如果说,一些地区实行直播法是耕作粗放的表现,那么,明清时期直播法的提出,则是理性的回归,因为,新的直播法是在移栽法实行多年,发现了种种弊端以后,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明清时期的推陈出新,直播稻不仅保留了直播的优势,同时也吸收了移栽技术中的一些优点,直播稻技术由漫撒直播发展到区种直播,为适应直播,特别是漫撒直播的需要,历史上还出现了一批直播稻品种。直播稻充分尊重稻作作物自身的生长规律,避免了由于移栽所致的生长挫折,同时也减少了劳动力的支出,降低了稻作生产成本,直播稻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粮食产量和人口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水稻移栽法,自汉代开始使用,经过唐宋时期的推广,明清时期的基本普及,直播方式在以后的水稻栽培中已不再是主流,而一直保留了下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华北和东北地区仍延续着不同栽培管理方式的旱种稻,一种是苗期旱长后期水管,称为旱种水管栽培,另一种是旱种旱管,称为旱作栽培,这两种方式均是采用旱直播栽培,7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缺水的形势,农业部在北方大力推广水稻旱种技术,推广面积曾达到20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水稻旱种,与历史上的起垄栽培不同,一般采用畦式平作栽培,当稻苗长到2.5~3叶期开始进行灌水管理,我国的直播栽培一般多在气候寒冷,稻作生长季短,田多劳动力少的地区采用,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宁夏及新疆等北方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劳动力逐年减少,留守农村的人口以老、幼、妇女为主,水稻直播现象有抬头之势,直播栽培技术在育苗移栽新技术、新成果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技术水平也进一步提升,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直播稻栽培技术是不推而广。水稻直播是原始的稻作技术,伴随着人口增长对稻米需求的增加、栽培技术的进步、品种遗传改良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追求,水稻移栽技术才逐渐被应用和推广,并成为主体栽培方式。基于全球水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增加、直播机械的广泛应用和配套技术的完善,无论是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各主要产稻国,水稻直播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各国的生产实践都证明,直播水稻的产量低于移栽稻,据日本报道,移栽水稻比免耕直播稻用水量多13%~23%、产量高14%~25%,我国目前的直播稻尚处于以人工撒播为主的阶段,人工撒播操作简便,农民容易采用,但播种均匀度差,播种质量难以保证,撒播水稻田间无序生长,后期田间透光通风差,给田间管理带来不便,这些限制因素严重制约了直播稻丰产、稳产性的发挥。多年来,我国水稻直播机械的研制和开发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一些直播机械在生产上得到一定的推广,但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播种过程中的实时监控系统不完善,主要靠人工来判断是否出现漏播等,其次,目前研制的机械通用性不够,机械利用率低,使用范围小,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不紧密等,借鉴日本直播机械的设计理念,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直播机械是进一步发展直播稻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直播稻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势头,这与农村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增加、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等密切相关,但与之相配套的综合生产技术远未成熟,诸如品种选择问题、杂草控制问题、杂草稻问题等。因此,必须加强种子生活力强、抗倒性好、适合直播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完善,确保水稻安全齐穗,为降低直播稻生产风险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但鉴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直播方式决不能成为水稻主产区主要的稻作栽培方式。三、直播稻应用前景分析虽然直播稻存在许多问题,农业部门也不提倡推广直播稻,但是因为其省力、省工等优点明显,农民应用的积极性较高,已经达到了不推而广的程度,直播稻不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是稻农在权衡移栽和直播的利弊之后所做出的现实决策。1、农业劳动人口少是直播稻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常规移栽稻增加了育秧、拔秧和插秧的工序,使得整个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拔秧和插秧两个环节更是劳动密集型的工种,因此,移栽的实行有赖于大量劳动人口的存在。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强壮劳动力得不到有效供给,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相比插秧等劳动力成本,种植方便的直播稻自然成为很多农户的首选。2、轻简高效是直播稻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期一个月、需反复施肥施药的育秧过程,已让农民倍感头疼,而麦作收割后为赶季节,秧苗必须快速移栽到位,强壮劳力的缺乏更让农户十分为难,仅雇佣人工插秧一项开支就在120—150元/亩,加上育秧期间秧田农资的投入费用,很多农民觉得不划算,还是选择直播稻省时、省力又省钱。3、基本成熟的技术是直播稻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适宜各地种植的水稻品种不少都能直播栽培,如能采取科学的栽培措施,直播产量也能达到500—550千克/亩左右,与移栽稻差距并不是很大。同时,化学除草剂、病虫害防治新药剂的成功开发应用,也进一步推动了直播稻的发展。4、当前直播稻生产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机遇是作为一种轻简栽培方式,具有省工、省时、节本等优点,已为广大农户所接受。面临的挑战是生产风险加大、产量减少对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既然直播稻大势所趋,我们认为应尽量通过各种手段将其种植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利用技术优势将直播风险降到最低。5、正确认识直播稻潜在威胁,加大对推广机插秧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直播稻虽是一项省工、简化的稻作技术,但不是一项稳产、高产、优质的技术,其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必将影响水稻产量水平的稳定和提高,阻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门应加强政策扶持和科技项目投入,引导水稻播栽方式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转变,扼制直播稻的盲目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技干部和农民对直播稻潜在威胁的认识,加大对推广机插秧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对精确定量栽培、机插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力度,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直播稻的种植风险,并自觉应用高产高效的水稻栽培技术。6、开展水稻播栽方式适宜区域发展的协作攻关研究加大水稻生产技术推广项目的投入,组织水稻科研、推广、区划、气象等有关方面专家,成立区域性的水稻生产技术攻关协作组,开展水稻播栽方式适宜区域、适宜品种及关键配套技术等攻关研究,明确稻作技术区划,将现有的稻作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完善不同区域中长期稻作区划及配套技术体系。7、加强直播品种选育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农业部门要有计划的启动直播稻品种预备试验,应根据不同水稻生态种植区开设若干直播稻试验组,最后审定直播稻品种。培育的品种应该具有合适的生育期、较短的基部节间、较强的发芽势以及耐(抗)除草剂等性状。同时加强品种的适宜播期、播量、除草技术、肥水管理等配套集成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工作,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在技术上提供支撑和保障。
本文标题:直播稻的历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1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