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简明中国古代史复习材料(问答题)
《简明中国古代史》问答题1.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这时实行族外婚制,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2.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时,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在经济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于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产生。这时的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3.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成就?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使学移民间。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他所教的课程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基本技能。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对教学有着深刻的见解。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些是我国几千年教育思想的精华。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有崇高的地位。4.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原因?生产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贫富开始分化。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族共财制”逐渐破坏,财产私有制逐渐产生。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扩大,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贫富的分化。新石器晚期墓葬中随葬品的极大悬殊,表现死者生前财富的多寡、社会地位的高下,私有制产生并发展。5.私有土地的来源?土地私有制的萌芽和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井田制尚未瓦解的情况下,私有土地的来源有如下四条主要途径:赐田转向私有;贵族之间通过转让关系,将部分土地转向私有;.贵族之间互相劫夺土地,据为己有;开荒地据为己有。通过各种途径转化而来的私有土地急剧增加。至春秋后期,终于出现了土地的买卖关系。土地买卖是土地私有权确立的标志。6.封建领主制特点?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基本上是一种封建家长制统治。主要特点有三:(1)周王以家长制君临天下,是最高统治者;(2)政治制度与宗法制度相结合;(3)对土地的占有与对人民的统治相结合。7.简述禹、启、汤、盘庚的主要事迹?答:禹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夏侯氏族部落领袖。姓似,又名大禹。鲧之子。鲧因治水无功被杀,禹奉舜命继续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用疏导法根治水患,后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继位。启,传说中夏朝国王,姓似,禹之子。禹死后,启杀伯益而自立。“禅让制”由此废除,开始王位世袭制。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建都安邑。汤,又称成汤。姓子。商原为下的属国之一。夏朝末年,王室内部矛盾尖锐,广施苛政。成汤则在国内布德施恩,轻赋薄敛,使百姓亲附,政令通行。成汤实力渐强。夏桀曾将汤囚于夏台。汤返回国后,在景毫召集诸侯开会,申明奉天命伐夏。在鸣条一战,夏师败绩,夏桀奔南巢而死。成汤成为商代的第一位国王。即位后,以宽治民,国力强盛。盘庚,商朝国王,阳甲之弟,汤的第九代孙。继阳甲即位。因商王朝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内乱,国势衰弱,位挽救危机,他避开水灾的威胁,不顾贵族和平民的反对,“去奢行简”将都城从庵迁到殷。作《盘庚》三篇告诫。后“行汤之政”,加强统治,号称中兴贤王。8.简述西周初年的分封?答: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或谓之“分诸侯,建藩卫”。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缴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事君主,在封国内业实行分封制,层层分封。这样,就形成了政治宝塔,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自天子至士,为各级贵族,庶民主要是农业劳动者。9.简述商代文字的基本特征?答:商代的文字是甲骨文,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多字,已确认的约有2000字左右。基本构造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有些卜辞的文字整齐、笔画均匀,刻技熟练,字形美观。卜辞一篇月四五十字,最长的有百字左右。铜器铭文长的有四五十字,短的只有一二字或五六字。10.简述商代文字的基本情况?商代的文字主要指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自19世纪发现以来,所见单字已达4500多个,已能辨认的也有1200多个。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反映了商朝后半期的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情况。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1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背景: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在位时,决心彻底改革,于是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制定二十级爵,即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位的人中选用。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县设立令以主县政,设丞以辅佐县令,设尉以掌军事。实行什伍制度,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即在全国内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准许民间买卖土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方面:主要是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意义:这次变法促使秦国的国势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2.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纣王方面看:①商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暴虐的国王。他荒浮无道,喜欢酗酒玩乐,又修筑了高大的鹿台和一些林苑、“酒池”、“肉林”,与宠爱的妲己以及一些贵族幸臣们,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②因为对东南夷长期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大大加重赋税,社会矛盾激化。③加上他用严刑镇压对他不满的百姓和王室大臣,一些对他不满的王室贵族和大臣纷纷叛逃。④牧野之战时,商纣的主力军队一时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奴隶和俘虏来的东南夷人临时武装起来,开赴前线,他们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改进朝歌。从周的方面看:①周文王时,重用姜尚等能人,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西征犬戎、密须,消除了后顾之忧;东渡黄河,灭了黎国,战领了邗。于是商朝的许多部落、方国纷纷投奔周文王。出现了史书所称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为灭商奠定了基础。②周武王继位后,重用武王抓住了商纣王众叛亲离的大好时机,亲率大军,并联合了许多部落、方国东进伐纣,来掉了商朝13.试述青铜业制造的大致情况?答:青铜器是商代代表性的手工业。在殷墟一地出土的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主要有礼器,以酒器为主,造型美观,纹饰精巧。还有兵器和生产工具。这类器械质坚刃利,使用方便。青铜器的代表作是司母戊,含铜84.77%,锡11.64%,铅2.79%,锡铅合计14.43%,符合铸造青铜器硬度要求。司母戊鼎通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公斤。14.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1)综合国力强大。(2)秦始皇为统一做充分准备。一方面,采取奖励耕战的措施,努力提升秦国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大力招揽人才,努力发挥谋臣猛将的作用。(3)正确的战略战术。远交近攻对东方六国起到了分化瓦解的作用。(4)秦军很强的作战能力。15.试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构成形式?内容:确定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总揽国家大权。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沿袭了这套制度。16.简述秦朝中央机构——秦始皇建立中央机构的基本情况如下: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中央机构下,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是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政,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史,掌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九卿之外,还有列卿。三公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17.刘秀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以中兴汉家相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调整政治、军事制度。退功臣,进文臣;二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刘秀消弱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是他重要的集权措施之一。三是加强监察制度。设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四是,集军权于中央,消弱地方的军权,加强中央的军权。18.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次重大战役的交战双方及其结果?战役交战双方结果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孙刘联军取胜,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9.汉高祖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刘邦初即帝位时,为打击不法商贾,稳定社会秩序,就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政策,主要有四点:(1)复员军队,士卒都给予土地和宅舍,其中的少数成为地主,多数成为自耕农。(2)号召逃亡人口回乡,“复故爵田宅”。(3)减轻田租(税),十五税一;(4)下今解放因生活困难而自卖为奴婢的人。“抑商”政策,也有四点:(1)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吏;(2)商贾不得拥有私有土地;(3)商贾不得穿锦、绣。(4)加倍征收商贾的算赋。20.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方面:(1)削弱丞相权力,重用身边人员,以他们为主,组成“中朝”,作为决策机构。(2)设置刺史以监察地方。(3)颁行《推恩令》,制定《附益之法》。(4)严刑峻法。军事方面:招募职业兵组成保卫京师的禁卫军。文化方面:利用儒家思想加强思想统治。财政方面:财政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改革币制;总一盐铁;均输、平准;算缗、告缗。21.汉武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结果如何?政治上:(1)为了解除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使诸侯国由大变小,使其无力反抗中央;以种种借口,削夺了大批王、侯的爵位和封地,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对中央的隐患。(2)削减丞相权力,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称为“内朝”。依靠内朝,削弱相权。(3)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为13个州,各州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强的行为(4)注重选择治国人才,确立了察举制度,要求地方官员推荐“贤才”送往京师,由中央考核任用。经济上:汉武帝对财政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改革有四个方面的措施:(1)改革币制,禁止私人铸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2)收盐、铁、酒归官营;(3)实行均输、平准政策;(4)增设算缗钱,即征收工商业者的财产税。还下令“告缗”,鼓励告发。结果:西汉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这些财政政策,弥补了财政开支的不足,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这些政策是由封建官僚来执行的,也产生了不少弊端。22.汉武帝是怎样改革财政的?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而且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旧时的货币一律作废。盐铁专卖:即废止盐铁自由经营,代之以国家专卖政策。均输,平准:均输法就是由国家在各地统一收购、运输货物,以谋取利益的政策。平准法就是由国家平仰物价的政策。其办法由国家在长安和其他主要城市设置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贮存的物资,根据市场上的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算缗、告缗:算缗就是征收财产税。规定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一经查出,予以严惩。算缗令下后,富豪大家隐藏财产,不肯具报。武帝令杨可主持告缗事,鼓励揭发。23.武帝为何改革财政
本文标题:简明中国古代史复习材料(问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3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