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31期
1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31期本期目录[瞭望论坛]·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热点观察]·“7·23”特大动军事故追踪·闪电的雨夜·完善交通事故伤亡赔偿机制·“把救治生命当作重中之重·仅有高技术远远不够·城市白领的“通胀”生活[时评]·是否立碑长鸣警钟·最大祸患在于责任缺失·读者笔锋·漫画杂感[专题报道]·建设现代化海军·创建人民海军的战略思想·制约战争的中国海上力量·全球航母发展新动向·时事聚焦·瞭望前瞻[高层决策背景]·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特稿]·开国将军忆军魂·在人民军队的旗帜上[时评]·外储管理要为人民负责·西方自我的无解难题[视野]·有必要设立国家级科技翻译机构[国情国策]·能源的下一个路口·南南合作:可再生能源的新思考[社会]·一周网谈:网民追问“7·23”特大列车事故真相(三则)[人物]·徐芑南:“深蓝”开拓者·“蛟龙”入海·焦点人物2[政治]·增强央企反腐的前瞻性·票选县委书记的竞争[财经]·调校“准星”稳定生猪养殖[时评]·建“无缝隙”大国资监管[财经]·“阳光”初照公车改革[国际评论]·亚太秩序新博弈[国际]·朝鲜半岛态势亦缓亦紧·欧元区面临重大信任危机·警惕美债欧债危机“共振[文化]·刘建武,不是为了写字而写字·《变形金刚3》震荡波[专家视点]·从挪威恐怖袭击案看欧洲右倾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瞭望新闻周刊》2011031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876字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建设好一个有着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全体党员实实在在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所谓制度,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包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胡锦涛总书记在我们党成立90周年之际,强调制度对于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性,重申“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诚可谓语重心长、鞭辟入里。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每一名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成为遵章守纪的典范,关系到人心向背、民心得失、事业成败。客观而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这是法治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世界通则。而共产党员更应该带头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制度的威严。这是共产党员的基本修养和起码的党性要求。但是,当前的严峻现实在于,一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制度观念淡薄、法制意识缺乏。有的干部自视高人一等,带头冲撞制度约束。在一些地方和领域里,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欺上压下、顶风违纪的问题绝非个别,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有的领导干部位子高了,权力大了,就开始自我膨胀,老子天下第一。在这种领导干部的眼里,所谓规章制度,都是给别人定的,都是用来管别人,约束下属3的,自己则可以例外。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看,深层次原因往往是有的领导干部视制度为儿戏,官商勾结,侵害群众利益;或者为了所谓的政绩而不顾老百姓死活,折腾得民怨沸腾。例如,有的地方干部在本该给群众不折不扣发放的拆迁、安置费上动手脚、使歪招,与老百姓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还自以为高明地把赤裸裸侵占群众权益当作什么“领导艺术”,最终酿成恶性事件。这些人的行为,把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殆尽,代价十分沉重。至于有些干部在公众场合使特权、耍威风,甚至开霸王车、公然殴打执法民警等丑行,更突出地说明强化对每一名党员干部制度约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指出的是,胡锦涛总书记之所以提出“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这样振聋发聩的警语,在于我们有些党员干部的确把制度当作了令其难受的“紧箍咒”。他们不是自觉自愿地带头遵守,而是想方设法去规避制度约束、挑战制度底线,甚至把冲破制度约束当作了执政本领。这实在是荒唐透顶!要知道,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公民。我们党是执政党,政府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既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同样也是执政党意志的体现,这两者之间并无矛盾。每一个党员要做遵守党的纪律的模范,就必须做执行制度的带头者和制度的维护者,绝不容许将自己置身于制度之外。有些领导干部连开车遵守红绿灯规则这样连幼儿园孩子都明白的浅显道理,都作为对自己的束缚而胆敢无视、毫无顾忌,这怎能赢得群众的尊敬和信赖?当然,一些规章制度在具体贯彻落实中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或滞后性,但这并不等于可以把规章制度视同废纸一张。正确的方法是在积极向上级反映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同时,寻找在不违背制度要义的前提下探索新的路径,确保工作持续推进、制度不断完善。习近平同志曾经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领导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风的现实危险性在增加,被诱惑拉拢、被腐蚀利用的“价值”和“机遇”,比常人要多得多。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敬畏”、“戒惧”,才能在赞扬声中保持清醒,在奉承声中保持自警,在诱惑面前保持坚贞,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胆敢破坏制度而未受追究,关键在于手中有权,而且毫无戒惧,权力成了某些干部漠视制度的护身“屏障”。这不能不引起各级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关注。大量事实表明,领导干部一旦失去对权力的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迟早会滑入堕落的深渊。因此,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强化“执行制度上没有例外”的观念,让领导干部在权力和制度面前保持敬畏和戒惧,让敢于“例外”者得到的不是好处而是严厉查处,让别有用心者找不到“例外”的空子,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我们的党才会持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7·23”特大动军事故追踪《瞭望新闻周刊》2011031期作者/本文总字数:4734字7月23日20时34分,从北京开往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在温州方向双屿路段下岙路追尾相撞。由于剧烈的撞击,两列列车首尾挤成了一团,其中D301的前四节车厢拱了起来,呈人字状从20多米高的桥上坠下,其中一节车厢挂在桥面与地面间。据官方公布的消息,截至7月29日晚,事故至少造成40人死亡,近200人受伤。7月29日晚《瞭望》新闻周刊截稿前,事故相关议题仍在持续发酵。28日在事故现场,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对救援善后、事故查处、确保真相公开等问题,一一作答并鲜明表态。疑问:数个舆论焦点尚待有效回应4截至本刊29日发稿时,“7·23”事故遇难者“头七”未过,而围绕事故处置的数个舆论焦点尚待有效回应。焦点一:是否存在救援不足24小时即清理现场?7月24日中午,救援仍在继续,有报道称“铁道部门对外宣称15时事故现场将恢复通车”,相关报道引发质疑。17时30分左右,高架桥一节车厢内又救出了1名幸存者——2岁半的女童项炜伊,并发现了8具遇难者遗体。对此,7月28日,铁道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援前线指挥部负责人发表声明,否认“铁路官员24日曾宣布,车厢内无生命迹象,救援结束”,并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7·23”事故救援中根本没有宣布“车厢内无生命迹象,救援结束”》。焦点二:事故车头为何掩埋?7月24日上午,挖掘机在事故现场掩埋车头的照片和视频在网上流传,网络舆论要求追查掩埋车头的真相。当日凌晨,记者到达事故现场时,大批挖掘机和工程车进场。记者在现场也听说,铁路部门准备对车体破拆移走,预备恢复单向通车。中午前后,四五台挖掘机在现场挖出一个大坑,将D301次动车车头推入坑中。据了解,温州市政府反对在救援还在紧张进行时动用人力物力掩埋车头。26日下午,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大批挖掘机在刨出土中掩埋的车头残骸。21时30分,残骸全部被刨出,运往温州铁路南站附近的动车停车场。对此,铁道部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地方有关部门提出没有发现生命迹象后,有的同志认为接下来应及时转入工程抢险阶段。当时现场的情况是,桥下场地狭窄,为了使事故处理场地的利用率更高,因此挖了一个几米深的大坑,将车头和损毁部件推入坑中,但没有填土。焦点三:伤亡人数是否真实可信?截至29日晚6时,此次事故对外发布的死亡人数为40人。但一些人对此仍心存疑虑。他们认为,事故公布的伤亡人数,特别是尚没出现失踪人数可能与事实不符。参与组织救援的温州市市长赵一德说,发生事故的两列列车,前一列大约有900多人,后面一列约有500多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证实说,D301次动车上有乘客558人,D3115次动车上有乘客1072人,但没有具体说清发生事故的D301次动车前四节和D3115次动车后两节车厢里到底有多少乘客。记者在现场发现,发生动车追尾事故的高架桥位于温州郊区,周围都是民宅,进入市区交通便利,如有旅客自行离开,应可以立即得到救助并和家人取得联系。现场救援人员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当晚,天黑雨大,电闪雷鸣,很少有人自行离开现场。消防官兵赶到后,受伤旅客大多是在大家搀扶下送进救护车的。对此,铁道部门接受采访时说,在售票实名制的情况下,之所以没有依据这一系统先统计死伤人数,然后再进行现场处理,是因为确定的方案是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当时不管是什么方式,先把这些伤员救出来,受伤的直接送医院,没受伤的妥善安置,因此当时没法统计得很清楚,但这些人的身份都是很清楚的。有些所谓失踪者,其实是事故发生后没有受伤的旅客自行离开了。焦点四:事故原因是天灾还是人祸?事故发生后,铁道部于24日上午发布消息称,此次事故是雷雨造成设备故障所致,详细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分析中。而24日晚上,则发布消息称,动车“黑匣子”刚找到,相关数据还在分析中。28日上午,在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第一次会议上,上海铁路局局长安路生说,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分析,“7-23”动车事故是由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显示为5绿灯。动车的通讯信号与制动系统为何失灵,铁路关键设备、系统的可靠性是否有保证,信号系统中防止追尾的多道防线,为何没有发挥作用?类似技术漏洞还有多少?一方面,曾有相关部门称动车上信号装置被雷击后失灵,可为什么没有备用装置,哪怕是应急电话?D3115上的福建乘客孙女士回忆,列车因雷击临时停车20多分钟,启动两三分钟又临时停车两三分钟,再次启动时被撞,这中间有近半小时时间可以通知铁路调度,为什么没有了下文。、另一方面,目前车辆上都装有的自动安全闭塞装置为何没有发生作用?曾主持过多个轨道交通项目的同济大学交通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主任徐瑞华认为,动车的控制系统应该是,即使前面的车停了,然后所有的系统都能反映出来,即使司机不采取制动,后面的车也能够紧急自动停下来的。这是设计所有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方案都必须采用的原理。焦点五:事故发生后,不到36小时恢复通车,是否安全?经过昼夜不休的抢险救援,杭深线温州南至永嘉段事故地段线路于7月24日19时已具备通车条件。25日晨6时57分,由宁波东开往苍南的DJ5603次列车顺利通过动车追尾事故地段。铁路部门称,杭深线铁路客运运输秩序得到逐步恢复。但记者走访的铁路职工和事故现场救援人员认为,此时,事故现场还未清理完毕,高架桥下仍有不少救援人员和重装机械,易发生安全问题。而经过猛烈撞击后,高架桥及桥基是否有所损坏,在缺乏公布桥梁安全检验结果的情况下就通车,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仍是群众关注的焦点。救援:“以往有教训没有总结”事故发生后,从高层到当地政府,从普通群众到医疗专家,都在尽力救援救助事故受难者。24日17时30分左右,两岁多的小女孩项炜伊在车厢残骸中获救。这在24日傍晚的新闻发布会上,被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形容为:“这是一个奇迹。”这一表述,却引发了不同声音。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游志斌博士分析,搜救现场情况显得不太成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国内并没有完备的事故救援标准。一方面,救援力量驳杂,消防、民警、武警、医疗以及
本文标题: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31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4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