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自然灾害知识要点总结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6.各种资源恢复情况: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7.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8.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包括: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水入侵,海浪),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二、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1.分布: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沿海。多发生在西北太平洋。2.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有广阔的暖洋面,有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足够的地转偏向力。(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就无法形成热带气旋)3.发生时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7-11月)4.天气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5.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6.台风眼风力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做下沉运动,水汽难以达到饱和,故天气晴朗。7.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不利影响:①威胁航海安全,造成海难;②摧毁庄稼;③破坏各种建筑设施;④通电、交通等中断;⑥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⑦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有利影响:带来丰沛的雨水,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9.防御措施:①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②制定救灾应急预案;③海上渔船尽快回港避风;④注意防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关联灾害;⑤对房屋和易被吹倒的树木、雨棚等进行加固,将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⑥加固堤防;⑦营造沿海防护林;⑧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2(二)干旱1.干旱特点:渐变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2.旱灾分布地区: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3.发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②砂质土壤(保水差)、植被覆盖少,水分流失快;③异常天气:厄尔尼诺或拉尼娜2)人为原因:①工农业用水多;②人口增多,生活用水增多;③人类开垦耕地,破坏涵养水源的植被。4.危害:①河流断流、水库干涸;②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③林木干枯死亡;④人畜饮水困难;⑤工农业缺水。5.抗旱措施:①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②做好旱情的监测和预报;③因地制宜地营造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④选择耐旱作物;⑤营造防护林;⑥改善耕作制度;⑦科学用水,节约用水;⑧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和农业;⑨干旱地区多选择种植耐旱的林草,涵养水源;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⑪人工降雨。6.我国旱灾多发中心:旱灾中心时间原因东北以夏旱为主气温升高,雨期推迟华北春旱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尚未来临江淮地区7~8月的“伏旱”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华南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西南四季旱受偏弱的西南季风、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7.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且多大风。正值小麦的生长期,需水量大,缺水严重。人为原因:人口多,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8.我国干旱与洪涝的关系:时间上的交替,空间上的交错。(不稳定的季风气候)9.我国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而西北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原因: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3(三)寒潮1.概念:寒潮是冬半年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我国对寒潮的定义,由于冷空气入侵造成气温在24小时内骤降10℃以上,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就称作“寒潮”。2.寒潮的源地是: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时空分布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度,深秋到初春(每年的9月至次年5月,每年的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4.寒潮灾害天气特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多发生在冬半年。好处是,冻死害虫;改善土壤墒情;可能净化大气。5.防御措施:①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②海上船只提前返港;③事先做好农作物、畜群的防寒准备。6.我国的空间分布: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7.寒潮的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8.危害表现: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降温、冻害、雨雪等(四)我国其他的气象灾害1.沙尘暴(1)分布:东北、华北、西北(2)发生时间:冬春季节,春季最严重(3)沙尘暴产生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②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③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4)防治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5)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①由于本区降水少,蒸发大,且多大风。干旱使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2.倒春寒(1)概念: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2)分布地区:东部季风区(3)时间:初春(3-5月)(4)成因: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5)特点: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风雪天气(6)危害:农作物冻害(7)防治措施:地膜覆盖;加强田间管理,对早稻进行科学排灌(采取“夜灌日排”“晴排雨灌”),调节秧田水热状况。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2)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4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三、地质灾害(一)地震1.概念:岩层突然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2产生原因: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3.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4.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5.地震构造示意6.震级和烈度(1)地震的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差一级能量差30倍)。(2)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还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57.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陷落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地表变化的地震,如修建水库),人工地震等。最常见的是构造地震,对我国影响最严重。8.危害:建筑物发生破坏或倒塌,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灾害。9.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10.防治措施:①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②提高建筑物质量,加固房屋;(或: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③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或: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⑤加强国际合作等。11.我国的地震灾害(1)特点: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ºE附近,它也是我国东西地质构造分界线)。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东重西轻,是因为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建筑物、城市密集,灾害损失大于西部地区。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2)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华北区、台湾地区多地震)。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边界(西南地区多地震),地壳活动强烈。世界火山地震带示意图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6(二)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概念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饱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的特殊洪流分布山地丘陵区,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覆盖差、多暴雨的山区发生原因自然原因:地形——地形复杂,多高原、山地,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活跃(多地震),岩石破碎;气候——暴雨集中。人为原因:对植被破坏严重;不当的工程建设(灾情严重的原因——除以上几点,还有:建筑物、人、财产等密集分布;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水利水电工程,造成人员伤亡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防治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监测和预防。工程性措施: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的土体;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聚居人口迁出高风险区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⑤人们的防范意识、措施不到位;⑥建筑物、财产、城市越来越密集。(三)火山喷发1.概念:岩浆沿地表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2.分布: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大西洋洋底3.多发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剧烈。4.危害:火山灰和熔岩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引起气候异常。5.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四、水文灾害(一)洪涝1.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类型类型洪水涝渍成因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形成条件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流量大、水位高蒸发弱,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多发区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7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本文标题: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4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