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于矮路堤相关知识路堤是指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堤和下路堤,上路堤是指路面底面以下的80-150cm范围内的填方部分,下路堤是指上路堤以下的填方部分。是指在天然地面上用土或石填筑的具有一定密实度的线路建筑物。填土高度小于1.0~1.5米的,属于矮路堤。矮路堤常在平坦地区取土困难时使用,平坦地区地势低,水文条件差,易受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影响,设计时应注意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力求不低于规定的临街高度,使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路基两侧均应设置边沟。矮路堤的高度通常接近或小于路基工作区的深度,除填方路堤本身要求满足规定的施工要求外,天然地面也应按规定进行压实,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必要时进行换土或加固处理,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为保证路基稳定,应尽量满足路基临界高度的要求,若路基高度低于按地下水位或地面积水位计算的临界高度,可视为矮路堤。矮路堤通常处于行车荷载应力作用区范围内,同时经受着地面和地下水不理水温状况影响。有时为了增强路基路面的综合强度与稳定性,需要另外增加投资加强路面结构和增设地下排水措施。究竟如何合理确定路基的高度,需要进行综合比较后才可择优取用。平原区低路基高速公路的优点(1)降低了路基占地和填料的取土问题,节省了国家宝贵的土地资源。(2)路基填土高度降低,土方数量减少,防护数量减少,最终节省工程投资。(3)减少了工后沉降,便于养护工作。(4)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5)施工方便,质量易于控制。(6)低路堤高速公路与周边景观较协调,对沿线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性影响较小。(7)低路基高速公路的设计,将大大降低桥头地基加固的工程量,减少桥头的不均匀沉降,减少工程投资。(8)低路堤高速公路的设计,可引入路侧净宽的新思路,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平原区低路堤高速公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河流洪水位及净空的要求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高速公路设计对跨越的河流及干渠,桥梁设计洪水频率大桥为1/300,中、小桥为1/100;此外,对于两侧设有巡河路的河流或干渠,水利部门要求桥梁设计高程要保证巡河路的净空,再综合考虑壅水、安全距离以桥梁建筑高度等因素,最终形成了桥梁两侧的高填方路堤。2.地方路网的要求在平原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由于现有路网密度较大,新建高速公路常常与地方道路发生交叉。周边居民已习惯了现有道路的出行方式,高速公路修建中往往采用主线上跨的方式以维持现况的道路系统。而为了保证地方农机具车的通行又每隔1km左右设置一座通道,最后的结果就是高填方路堤一处连一处。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等级、不同情况的道路区别对待,例如对现有等级较高或者现况交通量相对较大的道路,可采用主线上跨的方式;而对于等级较低的乡级公路、规划道路可采取支线上跨或者将现有道路合并高速公路两侧修建辅路的方法,减少高填方路堤。3.路基排水的限制采用低路堤设计,相交支线势必要上跨或者下穿高速公路。上跨高速公路对净空的要求很高,二级以上公路净空不小于5m,三级以下公路净空不小于4.5m,再考虑桥梁的建筑高度,桥梁两侧路堤填土高度一般要超过6m。而采用支线下穿对地方路要求的净空就很低,尤其是乡级公路,净空达到3.75m就可以满足地方的要求,再考虑到由于桥梁跨径不大,桥梁建筑高度相对较小,高速公路路基高度一般在1.8m左右,支线下挖3m左右。综合比较,采用支线下穿高速公路的方式要好一些。另一方面,平原地区,由于长年灌溉,土壤含水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在地面下1m就会出水。采用下挖的路堑,将带来路基排水困难的问题。由于周边出水口水位较高,采用自然重力排水的方式无法正常排除,就需要通在路堑最低点处设置泵站,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前期增加了工程投资,后期的问题是泵站的看守、养护都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综合分析低路堤高速公路技术上可行、优点显著,作为设计人员,在今后的道路设计中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如在能保证排水通畅情况下选用支线下挖、合理确定桥梁跨径以降低建筑高度、合理运用纵断面设计指标等将使低路堤高速公路建设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使建成后高速公路车辆行驶更安全、更人性化,更具用社会效益。__
本文标题:矮路堤相关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5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