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石化建设施工现场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及预防
浅谈石化建设施工现场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及预防摘要:石化建设的施工特点决定了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比较多,在安全管理上难度较大,极容易引发重特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本文对施工现场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和预防做了初步的探讨。预防为主,是施工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最重要手段,是危险源安全控制的主要对象。正确地进行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并针对重大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可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从而达到减少和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关键词:石化施工,安全生产,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目录1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12施工现场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12.1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12.2施工现场主要事故类型分析...........................43施工现场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原则和危险源控制的措施......63.1施工现场危险、危害因素控制基本原则.................63.1.1消除优先原则..................................63.1.2降低风险原则..................................63.1.3个体防护原则..................................63.2施工现场危险源控制措施.............................63.2.1管理措施......................................63.2.2技术措施......................................73.2.3教育措施......................................83.3施工现场危险源控制程序.............................84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对关键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84.1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84.2材料因素控制措施...................................94.3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94.4环境因素控制措施...................................94.6应急管理措施......................................105结论..................................................1011绪论1.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规模扩张速度加快,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有3人死于建筑事故。事故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可达项目成本的3%~6%;为此,解决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安全工作质量水平,使建筑企业的安全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同时,做好建筑安全工作可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全面实现每个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最终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的。1.2研究目的安全生产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广大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的大事。施工安全事故是人们都不希望发生的一种事件。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却隐藏着许多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准确无误地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是极其重要的。只要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与有效控制,采取措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发生率,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使之与安全计划目标相一致,最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各项预期目标。2施工现场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2.1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2T13816-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8)明火危害。(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3(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索。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6、其他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4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三)、按职业健康分类参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7类。2.2施工现场主要事故类型分析从石化建设施工的特点,可以看出不安全因素多存在于高处交叉作业、垂直运输、使用电气工具以及基础工程作业中。伤亡事故主要类别是: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这四类伤亡事故死亡人数,每年占因工死亡人数总数的70-80%,被称为施工过程中的四大伤害。51、高处坠落所谓高处作业是指操作者,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在施工中涉及到高处作业的范围很广,高处坠落事故最易在安装登高架设作业过程中与脚手架、吊篮处使用梯子登高作业时以及悬空高处作业时发生。其次在“四口五临边”处,轻型屋面处坠落,还有些坠落事故是在拆除工程时和其它作业时发生。2、物体打击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物体从上面落下来,击中下面或旁边的作业人员即产生物体打击事故。凡在施工现场作业的人,都有被击中的可能,特别是在一个垂直平面下的上下交叉作业,最容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3、触电事故电是施工现场各种作业的主要动力来源,各种机械、工具、照明等主要依靠电来驱动。触电事故主要是设备、机械、工具等漏电、电线老化破皮,违章使用电气用具,对在施工现场周围的外电线路不采取防护措施等造成的。建筑施工工地条件比较恶劣,例如风吹、雨淋、日晒、水溅、沙土等均是不利条件,加之工地上机动车辆的运行和机械设备的应用,极易发生对电气设备的撞击和振动,凡此种均易导致电气故障的发生。工地的施工作业人员在工作时往往受雨淋、水溅,使皮肤潮湿,导致人体阻抗下降,并且这些人员中大多数为非电气人员,缺乏用电安全知识,同时工地的供电线路又属临时线路,大部分为架空或明敷设线路,这些因素凑在一起则易造成电击事故。4、机械伤害主要是垂直运输机械设备、吊装设备、各类桩机等,钢筋加工机械和拉直机、弯曲机等;电焊机、搅拌机、各种气瓶及手持电动工具等在使用中,因缺少防护和保险装置对操作者造成的伤害。工程机械一般分为9类:挖掘机械、起重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钢筋加工机械和装修机械;工地常用的中小型机械有混凝土搅拌机、砂浆搅拌机、卷扬机、机动翻斗车、蛙式打夯机、磨石机、混凝土振捣器等。63施工现场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原则和危险源控制的措施3.1施工现场危险、危害因素控制基本原则3.1.1消除优先原则首先考虑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实现本质安全。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遥控技术等。3.1.2降低风险原则若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其次考虑降低风险。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努力降低伤害或损坏发生的概率或潜在的严重程度。3.1.3个体防护原则在采取消除或降低风险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健康时,最后考虑个体防护设备,作为补充对策。如穿戴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等。3.2施工现场危险源控制措施3.2.1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危险源确定后,在对危险源进行系统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危险源重点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日常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应急措施和考核奖惩制度等。○2明确安全责任、定期检查应根据各危险源的等级,分别确定各级负责人,并确其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是要明确各级危险源的定期检查责任,除了作业人员必须每
本文标题:石化建设施工现场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及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5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