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管理沟通第二章自我沟通
23第二章自我沟通本章学习掌握要点:●自我沟通的含义●自我沟通的意义●了解自我沟通的环节●自我沟通的内容●了解自我沟通的技巧第一节自我沟通的机制自我沟通(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或称内向沟通,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自我沟通是其他一切沟通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沟通,如人际沟通、群体沟通、大众沟通等,都必然伴随着自我沟通的环节,自我沟通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沟通产生重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有关自我沟通的机制,其大量的研究工作是由心理学家来完成的。心理学家的有关人的知觉、意识、感觉、情感、想象、记忆、思维等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一、自我沟通是一个生理过程人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沟通,首先与人体的生理机制是分不开的。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沟通系统的特点:人体既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既有记忆和处理装置(人的大脑),又有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人的身体既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施拉姆曾引用温德尔·约翰逊对二人对话的前后过程的一段描述:一个事件发生了。这一事件刺激了A先生的眼睛、耳朵或其他感觉器官,造成神经搏动到达A先生的大脑,又到达他的肌肉和腺线,这样就产生了紧张,未有语言之前的“感觉”等;然后,A先生开始按照他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这些感觉变成字句,而且从“他考虑到的”所有语句中,他“选择”或者抽象出某些字句,他以某种方式安排这些字,然后通过声波和光波,A先生对B先生讲话。B先生的眼睛和耳朵分别受到声波和光波的刺激,结果,神经搏动到达B先生的大脑,又从大脑到达他的肌肉和腺线,产生紧张(张力)、未讲话前的“感觉”等;接着B先生开始按照他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这些感觉变成字句,并且从他“考虑过的”所有字句中,他“选择”或抽象出某些词,他以某种方式安排这些词,然后B先生相应地讲话,或做出行动,从而刺激了A先生或其他某人。这样,沟通过程就继续进行下去……施拉姆认为在A、B二人对话的前后,存在着两个自我沟通的过程,一个是A先生的,一个是B先生的。这两个过程大致相同:A先生或B先生通过他们的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在体内尤其是通过大脑来处理这些信息,并把处理的结果转化为信息输出前的预备状态——这些内在的信息活动,就是自我沟通。日本学者渡边一央等人提出的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充分地反映了自我沟通的系统性,这个模式从生理学过程的角度非常详细地解析了自我沟通的过程和结构,表明人体内的信息处理活动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二、自我沟通是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过程自我沟通一般都是作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而发生的,但是,这种反应并不单纯是生理层面上的刺激和反应关系,相反,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自我沟通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沟通的根本特点。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能够思维的人。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受和心理;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同时,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在劳动和社会中,人不仅要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复的社会实践使人的意识超越了一般动物感觉和心理而达到更高的境界。劳动不仅推动了作为意识的物质基础的人脑的发达,而且推动了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产生。有了语言人就能够使用语言符号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从而使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活动产生了更大的飞跃。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自我沟通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体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做出的反应,是自我沟通的出发点。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如我们关于西瓜这种水果的知觉,就是对西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各种单一的感性信息属性的综合认知。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如人们过去接触过西瓜,头脑中留有关于西瓜的各种特性的记忆,以后提到西瓜时,我们头脑中也会出现西瓜的形象或印象。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前者是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后者是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其中,表象和概念在自我沟通的过程中通常是作为有意义的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出现的,因此,人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是一个驾驭和操作符号的过程。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沟通学中,判断意味着对思考的对象事物有所断定和做出结论,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推理也是“从已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除此之外,自我沟通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对自我沟通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感情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定势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实际体验或社会学习而形成的。三、自我沟通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自我沟通是个人体内的信息沟通活动。自我沟通与人的自我意识是紧密相关的。正是由于自我沟通,自我意识才得以形成,而自我沟通也是在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关于自我,西方有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这两个概念无论在其起源、内涵,还是研究领域方面都有着高度不同。Self是指认识、行动着的主体,是由生物性、社会性以及自我意识诸因素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被分为主我和客我,主要受后天和社会环境影响。而Ego是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健康成长、取得个人自我意识同一的根源。这是Frued最早提出的概念。它是从本我中分化而来的。Ego主要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在研究领域中,在Self这个标题下,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并有大量实证研究。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研25究都是在Self的意思上进行的。James把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因而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意识。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外貌、身高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等的认识,对自己在与他人相处的融洽程度和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的理解等,这些都是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概括来说,自我意识是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既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大部分。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可表现为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形式,即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意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识范畴。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图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近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自我并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相反,它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自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自我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体现了自我沟通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最早从沟通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个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换句话说,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并且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例如,李先生是一位教师,又是一个丈夫和父亲,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他非常喜欢人体健美,并想当一个业余模特。但是,在他就此事做出某种决定之前,他要经过一番考虑:当模特是否符合教师、丈夫和父亲的形象?同事、妻子、孩子、朋友对此事会如何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是什么?如此等等。经过这些考虑,李先生才能最终做出决定。不管这种决定的性质如何,这个决定都是李先生自己做出的,它表现了“主我”的作用,然而,这个“主我”并不是一意孤行的,相反,它是对各种社会关系的体现的“客我”的反映。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产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由此看来,自我沟通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表现得很明显了。自我沟通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图2-l表示:图2.1自我沟通的双向互动性主我有意义的象征符客我26在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SignificantSymbol)可以是声音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作为自我沟通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也是对自我沟通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SelfInteraction)。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布鲁默指出,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具有独自的特点。换句话说,在自我互动的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例如妻子期待自己是个好丈夫,子女期待自己是个好父亲、上司期待自己是个好部下等)的印象,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个人又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在自我沟通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沟通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沟通,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沟通,即自我沟通。自我沟通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沟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沟通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沟通,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第二节自我沟通的类型和意义一、自我沟通的类型(一)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与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从持续时间上看,自我沟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前者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后者又被称之为内省式思考(RenectiVeThinking)。在这里,我们主要考察一下后者,并由此来探讨一下自我沟通在社会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根据G.H.米德的研究,内省式思考并不
本文标题:管理沟通第二章自我沟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6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