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地理区域和分界线教学目的: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教学重点:掌握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二、导入新课活动一:为什么说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1、出示自学提纲:(1)细读P7页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分组讨论:为什么说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2)从图5.6、5.7中或利用已学的知识,找出“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依据(此依据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补充)2、学生讨论、自学3、检查自学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依据。(总结:秦岭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小于0。C,秦岭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大于0。C;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是温暖带和中温带,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和热带;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河流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活动二: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1、学生讨论、自学:P7页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比较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和以南的差异,并完成P9页的填充表格。2、检查自学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的差异。(总结:“秦岭——淮河”是黄河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具体的差异见P9的“活动”题)活动三:角色扮演全班分成两组,A组代表北方地区,B组代表南方地区。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并开展课堂讨论:(1)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产、交通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比较南方和北方的差异。(2)为南方与北方地区经济如何发展及其相互合作出谋划策。总结:北方能源矿产丰富,可以引进南方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发展经济;南方引进北方的能源矿产,原材料、发展高精尖工业,也可以到北方投资办厂,优势互补。三、课堂作业地理填充图。第六章四大地理单元第一节北方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为明显的差异。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2、了解北方地区种植业的区域差异。教学难点:1、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2、红壤的形成和改良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全国可以分为四大地理单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北方地区。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三、出示自学提纲: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熟读图5.11了解中国四大地理分布图。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1)读图6.1及《地图册》北方地区政区图,完成P12活动题。(2)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3)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粮食作物、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工业城市。四、学生自学、讨论。五、检查自学讨论结果(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地理单元,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的年降水量线相一致?(400毫米降水量线相一致)(3)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及其位置范围。(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4)北方地区的特点:(北方地区气候冬、夏季节差异大,平原面积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易于机械化耕作,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六、课堂小结。七、课堂作业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各地的、和的差异来划分的。2、我国划分的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地区、地区、地区和地区。3、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4、四大地理单元中,海拔最高的是地区;平原分布最广的是地区;跨经度最广的是地区;纬度最低、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地区。5、完成地理地图册和地理填充图。第二节南方地区教学目目的:1、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省区。2、了解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3、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教学重点:1、了解南方地区的基本概况。2、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教学难点:分析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理区之一——南方地区。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省区。2、了解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3、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三、出示自学提纲:1、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省区划分(1)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2)读图6.8南方地区图,找出各省区的位置。(3)读图6.8完成P16活动题。2、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1)了解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地形特点。(2)了解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3)了解红土地的特点及对林业的影响。(4)完成P19活动题。四、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自学。4、检查自学讨论结果:(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划分。(南方地区主要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东南丘陵的土壤是红壤)(2)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茶叶、甘蔗、油菜、柑橘、鲜花等产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区,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4)南方地区红土地的特点及对林业的影响。(见“知识之窗”)(5)了解南方地区水运交通。(南方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多,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活动最活跃,制造业最发达,对外联系最广泛的地区,南方地区的面积占25%、人口占55%、GDP占75%,珠江水系号称“华南大动脉”。)(6)了解五大经济特区及各位于的省区。(我国有五个经济特区是: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和海南省。其中经济特区最多的省区是广东省,主要有深圳、珠海、汕头。)五、课堂小结。六、提出疑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共同濒临的海洋是什么?(黄海)七、课堂作业1、我国纬度最低的商品粮基地位于()A、黑龙江B、海南省C、广东省D、湖南省2、南方地区产量最大,分布最广泛的水果是()A、椰子B、苹果C、香蕉D、柑橘3、经济特区最多的省是()A、广东省B、福建省C、海南省D、浙江省4、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和;其中广东省的经济特区有、和。5、完成地理地图册和地理填充图。第三节西北地区教学目的: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的特点。二、新课教学:1、结合读图6.17,让学生感受西北地区的广袤及交通方式的进步。2、读西北地区图,让学生完成P21活动1、2。3、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河西走廊汉唐以来,成为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咽喉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4、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我国第二级阶梯上。主要地形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5、提问: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①引导学生查找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②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③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荒漠广布,但是在一些山地的迎风坡和山麓地带,由于水分条件较好,分布着大片的天然草场,适于放牧,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在一些河流沿岸及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则出现农业发达的平原或绿洲(补充: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6、读图6.23,掌握主要知识点,并补充: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②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③西北地区被誉不“塞上江南”的是:河套平原、宁夏平原。④新疆的地形结构为:三山夹两盆。⑤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以干旱为主,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7、引导学生阅读“小知识”,完成活动1、2,补充新疆盛产长绒棉;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的是长城、京杭大运河、坎儿井。8、通过完成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资源,并强调:①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中石油、天然气最为丰富;②虽然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三、课堂小结。四、作业:1、西北地区包括的高原是;盆地有、。2、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是;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是;新疆的地形结构为。3、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的是、、。第四节青藏地区教学目的:1、通过读图活动认识本区地势的主要特征,简介了地势高对气候、太阳辐射、地表形态、河流、植被及生产活动方式的影响。2、掌握以“图片+说明”的方式联系介绍了上述各方面的特色景观和开发建设情况。3、通过本节的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概括青藏高原海拔高所产生的影响和以填表活动的形式对我国地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进行了归纳和比较。教学重点:对青藏地区自然的差异的总结并突出它的特征,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和人地关系,能够举例说明。教学难点:难点在于涉及的比较对象和比较方面较多,对综合、概括、归纳能力要求较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单元中的其中三个地理单元,现在,我们继续学习另一个单元——青藏地区。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活动认识本区地势的主要特征,继而简介了地势高这一主导因素对气候、太阳辐射、地表形态、河流、植被及生产活动方式的影响。2、掌握以“图片+说明”的方式联系介绍了上述各方面的特色景观和开发建设情况。三、出示自学提纲:细读P26页的图6.31,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本区边缘的主要山脉和区内的主要山脉、柴达木盆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并观察它们的海拔高度。2、比较青藏地区与前面所学的三个地区,说出本区气温有什么显著的特点,并分析原因。3、想一想,为什么横断山区的等温线曲折?4、过去青藏高原既没有公路有没有铁路,怎样运送进出高原的物资呢?5、说出青藏高原的地势对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太阳辐射、河流及流向、地表形态、植被、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什么影响?四、学生讨论、自学,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五、检查自学讨论结果。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6.37。2、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在高寒低氧的青藏高原上,牦牛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因而被称为“高原之舟”。3、总结、归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势很高,使得这里气温低,尤其是夏季是全国的低温中心;降水少,太阳辐射强度大,水汽很难以到达,比较干旱,形成特有的高寒气候。)4、填下表归纳和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特征。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主要自然植被温度带干湿区北方地区落叶阔叶林南方地区常绿阔叶林西北地区草原、荒漠青藏地区高寒气候高寒草甸、草原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归纳。5、师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六、老师提问:青藏地区包括哪些省区?(老师引导学生回答)七、课堂作业:1、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被称
本文标题: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8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