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矿床资料_自己整理的部分重点_
本人刚参加2015考研,感觉矿床这一科,应以课本为重,辅以历年真题,理解是第一要素,其次要记牢记扎实。要想学明白矿床,必须下功夫,我建议从8月份就应该开始看,别的科我不知道,但是矿床绝对是需要时间去整理,去记忆,为什么?因为内容多啊,它即系统又零碎,有些知识点不理解,光死记硬背,一会就忘记了。还有,知识点一定要自己整理一遍,别在书上划一划就不管了。至于用哪本教材的问题,我用的是翟裕生版本《矿床学》,袁见齐版矿床学,还有一本是薛春纪编的《基础矿床学》,2015年大纲上没有指定用哪本,但是这几本都大同小异,把其中一本看明白就好,其他有余力也要看看。下面是我自己整理的一些题,供大家参考。热液矿床各种成因的含矿气水热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于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通过充填和交代等成矿作用方式而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热液矿床的一般特征(02,12)1形成矿床的含矿热液是多来源的:岩浆热液(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地下水热液、海水热液、变质热液以及混合热液。2含矿热液成分复杂(H2O+挥发分+多种金属组分),成矿地质环境各异,形成的矿床类型和矿种众多,物质成分复杂。3成矿的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温度一般<400℃,深度为深−中深(4.5~1.5km)或浅−超浅(1.5km~近地表)。4构造控制作用极为显著:各种构造裂隙既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又常是成矿物质沉淀的场所。5成矿时间既可晚于围岩(后生矿床),也可与围岩近于同时(同生矿床,如VMS和SEDEX矿床)。6成矿方式主要有充填作用、交代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受热液性质、围岩岩性和构造条件的控制或影响,矿床常具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7矿体多呈脉状、网脉状、似层状、凸镜状等;矿石构造有脉状−网脉状、对称带状、皮壳状、角砾状、晶洞状、浸染状及块状等。8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以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及含氧盐等为主;非金属矿物有碳酸盐、硫酸盐、含水硅酸盐、石英等。9矿床形成过程具有多期多阶段性,不同成矿期和成矿阶段常形成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10矿床围岩蚀变发育,矿化蚀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热液矿床的工业意义热液矿床类型众多,工业价值巨大。—大部分的有色和贵金属矿产:Cu、Pb、Zn、As、Sb、Hg、W、Sn、Bi、Mo、Au、Ag等—稀有、分散和放射性元素矿产:Li、Be、Ga、Ge、In、Cd、Tl、Se、Te、Re、U等—非金属矿产:自然硫、重晶石、萤石、明矾石、水晶、菱镁矿、冰洲石、石棉等这些矿产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都是极为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凡是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浅成或超浅成中酸性斑岩体有关的细脉浸染型矿床,通称为斑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Sn、W、Pb-Zn(-Ag)等斑岩型矿床的特点—经济特征1矿床常成群、成带分布,规模巨大。斑岩型Cu矿是当今世界铜矿的最主要类型,占探明储量的50%以上;Mo产量70%来自斑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的储量一般为几百万吨,有的达几千万吨;斑岩型金矿的储量一般为几十吨至几百吨,有的达上千吨。2矿床埋藏深度浅,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的露天开采。3矿石品位较低(Cu一般为0.4−1%),但矿化分布均匀,矿石工艺性能稳定,可选性好。4矿石中常伴生有多种有用组份可供综合利用,除Cu、Mo、Au、W、Sn、Pb、Zn外,尚可综合回收Ag、Re、Co、S、Se、Te等元素。斑岩型矿床的特点—地质特征1时空分布—空间上集中分布于滨太平洋带(Cu储量500万t的超大型斑岩矿床的90%),次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5%)和中亚−蒙古带(~4%)。—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60%),其次是中生代(~35%)。2大地构造背景—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汇聚板块的边界,包括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滨太平洋带),以及陆−陆碰撞造山(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亚−蒙古带)环境。岛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主要环绕西太平洋广泛分布。陆缘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广泛分布于太平洋东海岸,经典成矿省包括安第斯中部和美国西部。碰撞造山环境的斑岩型矿床:主要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和中亚−蒙古带。3岩浆岩—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粗安斑岩、英安斑岩等,它们常与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钙碱性系列喷出岩有联系。—含矿斑岩体的形态多为岩株、岩筒或岩钟状,矿化集中在斑岩体上部或顶部的内外接触带中,出露面积一般较小(多1km2)。4控岩控矿构造—含矿斑岩体和矿床受区域性断裂构造控制,尤其是两组断裂的交汇处。—矿体受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原生裂隙、层间裂隙、片理等)。—角砾岩体(筒)在一些斑岩型矿床中起重要控矿作用。5围岩岩性—含矿斑岩体的围岩岩性多样,造成矿化类型的多样性·致密的硅铝质岩石:可作为岩体顶盖的隔挡层,有利于矿液在岩体内部和接触带成矿·活泼的碳酸盐岩:易于交代形成品位较富的脉状或似层状矿体,或在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矿体·斑岩型矿床常与矽卡岩矿床和/或其他热液脉状矿床(如浅成低温热液Au矿床)伴生6围岩蚀变及分带—十分发育,范围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并具明显的、规律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由岩体中心向外: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矿化主要与钾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关系密切。由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硫化物总量增加,黄铜矿/黄铁矿比值减小—围岩蚀变的带状分布规律是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与闪长岩有关的斑岩型矿床通常只发育两个蚀变带:钾花带→青磐岩化带。相对于石英二长斑岩有关的矿床,Mo较低,而Au较高;黄铁矿较少而磁铁矿较多。7矿体形态产状—受侵入体和接触面的形态产状、裂隙构造等因素控制,主要有柱状、筒状、环状、似层状等8矿石物质组分—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次为斑铜矿、黝铜矿,伴生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磁黄铁矿以及金、银等矿物。—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重晶石等。9矿石组构—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由矿化中心向外依次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10矿床的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矿床在近地表常发生各种复杂的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既提高了矿石品位,又是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斑岩型矿床的成因认识1矿床多位于汇聚板块的边界,与钙碱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2含矿斑岩体常与同源火山岩密切共生,在深部往往与大岩基相连,表明斑岩体形成于喷发环境与侵入环境过渡带深度范围内3矿床附近岩石中铜含量通常很低4同位素研究表明,S主要来自地幔;含矿流体早期主要为岩浆水,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参与玢岩型矿床系指在陆相安山质火山岩分布区,与主旋回喷发晚期的辉石闪长玢岩等次火山岩有空间、时间以及成因上联系的一组(铁、磷、硫、石膏)矿床。斑岩铜矿(型矿床)是指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岩密切相关的细脉浸染型铜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指产于碳酸盐岩(主要是白云岩)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后生特征的,以铅锌为只要矿产的一类矿床。因密西西比河流域汇水盆地中发育众多该类型矿床而得名。MVT铅锌矿床的特点(2009)1矿床大多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边缘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中,构造环境常是大型盆地的边缘或盆地内及盆地间隆起带的边部2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无明显的成因联系;主要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产于生物礁体、岩溶溶洞、岩溶角砾岩、不整合面及裂隙带中。3含矿主岩主要为碳酸盐岩(80%),少量为硅质岩、泥岩和粉砂岩(~15%)。4是典型的后生矿床,但围岩蚀变弱(白云石化、硅化);矿体的形态取决于溶洞、层间破碎带以及裂隙带等构造的空间形态,主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囊状等。5矿石主要由硫化物在溶洞、晶洞、角砾碎屑间充填而成。物质成分简单,金属矿物是主要方铅矿和闪锌矿,少量的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和辉锑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少量的重晶石、萤石、石英等。6矿石组构简单,构造主要为浸染状、块状、细脉状、层纹状、团块状和角砾状等;结构多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7单个矿床规模通常较小(Pb+Zn一般100万t),品位也较低(Pb2-5%,Zn3-12%);但矿床往往呈群呈带出现,构成巨大的成矿区或成矿省,面积达数百甚至上千km2,金属总储量1000万t。常伴生Ag,Cu,Cd,Ge,In,Ga等。8矿床形成的温度较低(一般50~200℃);成矿流体为高盐度的卤水,类似于油田卤水;流体包裹体中常见有石油,容矿岩石中常有干酪根或沥青等有机质。9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多变化在+10~+30‰之间,表明硫主要来源于海相蒸发岩。MVT铅锌矿床的成因1含矿流体的来源—水主要来自于沉积物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的同生水(孔隙水、结晶水、结构水),部分来自于盆地边缘大陆隆起区补给的下渗大气降水。—金属组分来自于泥岩、粉砂岩、砂等沉积物—地下水溶解沉积物中的盐类物质成为高盐度的卤水,对金属具强烈的溶解能力,形成含矿热卤水2含矿流体的迁移—含矿热卤水主要在压实作用的驱动下,沿渗透层(砂岩、层理面、不整合面等)由下往上、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发生迁移。—金属以氯化物络合物或硫氢化物络合物形式搬运3矿质沉淀机制—盆地边缘以及盆地内或盆地间的隆起带通常是生物礁和礁后相碳酸盐岩发育的环境,由于地下水的溶解(喀斯特化)易形成溶洞、溶蚀裂缝等开放空间,为金属的沉淀提供了良好的场所。—金属络合物的分解,导致矿质沉淀:氯化物络合物:由于还原硫(细菌还原硫酸盐产生H2S)和有机质的作用;硫氢化物络合物:由于氧化作用(与含氧地下水相遇)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产于钙质、炭质沉积岩(碳酸盐岩/细碎屑岩)中的,金呈次显微-超显微的浸染状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的一类金矿床。因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发现于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地区而得名。卡林型金矿床的特点(2011)1矿床产于古大陆边缘地壳减薄拉张的区域构造背景下,高热流值和热液的多次活动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成矿与岩浆活动无直接的成因联系。(美国的卡林型金矿位于美国西部中、新生代的弧后盆岭式裂谷带;中国的卡林型金矿分布于扬子地块西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弧后裂谷盆地)2矿床常呈群呈带出现,构成巨大的矿集区。3含矿主岩为各种不纯的(泥质、粉砂质、碳质)碳酸盐岩、细碎屑岩(钙质、碳质粉砂岩、页岩)和硅质岩。4成矿受构造控制明显,尤其是高角度正断层与有利岩性层位交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场所。5矿体周围常发育程度不同的围岩蚀变,最主要有脱钙化(去碳酸盐化)、硅化(似碧玉岩化)和泥化(粘土化)。(脱钙化(去碳酸盐化)使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大提高;去碳酸盐化的结果还可能形成热液喀斯特化角砾岩;硅化(似碧玉岩化)常与脱钙化同时进行,是卡林型金矿床中一种重要的指示性蚀变;泥化(粘土化)主要包括高岭石化、绢云母化、地开石化和蒙脱石化等)6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形态产状受高角度断层及其旁侧褶皱构造控制。7矿石物质组成以一套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为(含砷黄铁矿、黄铁矿、毒砂、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石英、玉髓、方解石、白云石、绢云母、重晶石等)特征。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和角砾状为主。(金以次显微-超显微(通常1μm)形式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少量与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的吸附有关;矿石中贱金属硫化物含量极低)8矿石中金品位一般低而分散,矿石储量通常变化于100万t-1亿吨,品位1-15g/t。金储量一般为几吨至几十吨,个别达100t以上。9成矿流体具中低温(150-250℃,大多190-225℃)、低盐度特征,含较高的CO2和一定量的H2S。成矿深度一般为1-3km。卡林型金矿床的成因1含矿流体的来源—水主要来自于下渗的大气降水,部分来自沉积物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的同生水(孔隙水、结晶水、结构水。)—金属组分和硫主要来自于沉积地层。2含矿流体的迁移—含矿热液主要在重力(密度差)和构造应力等驱动下发生对流循环,并沿高角度断层向上运移,到达浅3部后沿孔隙度和渗透率高的有利岩性层位渗透交
本文标题:矿床资料_自己整理的部分重点_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8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