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研究生西医内科期末考试大总结
名词解释20:1.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2.药品的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的情况。2.毒性反应: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它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一般是药理作用的增强。因服用剂量过大而发生的毒性作用,不属于药物不良反应。2.首剂效应: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2.变态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治疗量或极小量都可发生。3.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3.拇指法则:TV1直立,尤其是新出现的或伴大的T波,是急性心肌缺血的信号,更可能是AMI的一个早期信号。3.Wellens综合征:是以心电图T波改变为特征,伴严重的左前降支冠脉近端狭窄的临床综合征。的特点:心绞痛发作时:胸前导联(以V2~3导联为主)T波倒置;心绞痛缓解后:T波对称性深倒置或双向,以后逐渐转为直立,动态演变过程,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周;无病理性Q波;无R波缺失;ST段无明显变化;心肌损伤标记物正常或轻度升高3急性冠脉综合症: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3心室重塑:心肌细胞,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在基因表达改变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变化,使心脏的结构、代谢和功能都经历了一个模式改建的过程,称为心室重塑。3.触发活动,指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普肯耶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被称为后除极。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呈预激表现,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心电图的预激是指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体。折返是快速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发生机制。产生折返的基本条件是传导异常,它包括:①心脏两个或多个部位的传导性与不应期各不相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环;②其中一条通道发生单向传导阻滞;③另一通道传导缓慢,使原先发生阻滞的通道有足够时间恢复兴奋性;④原先阻滞的通道再次激动,从而完成一次折返激动。冲动在环内反复循环,产生持续而快速的心律失常3.左室致密化不全:又称海绵状心肌,蜂窝状心肌或心室血窦存留。发病率0.05-0.24%,可单发或家庭聚集。UCG:诊断NVM的重要手段1)至少可以看到四条明显的肌小梁和深间隙2)通过彩色多普勒可以看到血流从心腔流入小梁间隙3)致密化不全的心肌节段主要包括心尖部及侧壁中段及下壁中段,表现为典型的双层结构。收缩末期N/C24)无其它共存的心脏畸形。前额宽大,低位耳,高额弓等典型面容年轻患者,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体循环栓塞等典型症状,既往无心脏病,应常规查UCG,包括直系亲属的筛查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全:ARVD。右心衰竭型:右室病变广泛→右心衰竭,多见青少年,心律失常型: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心悸,头晕等,反复TV→晕厥无症状型:UCG或尸检发现,体征:右室大→三尖瓣区BSM,右室性S3,部分病人肺动脉区S2呈固定性分裂。3.Barth综合征(心肌及骨骼肌病、身材矮小、白细胞减少、线粒体异常)3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ECG类似ST抬高AMI,CAG:无明显冠脉病变,LV造影:心尖部呈气球样隆起,心底部运动增强,整体形态与章鱼篓相似,常见于老年妇女,多由精神,情绪,或身体应激状态诱发。表现为一过性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伴胸痛,ECG改变及少量心肌酶释放~STEMI6.幽门管溃疡:发生于幽门孔2cm以内的GU,胃酸增多,常缺乏典型溃疡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餐后上腹痛多见,对抗酸药反应差,易出现呕吐或幽门梗阻,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也较多6.促胃液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疗效差、伴腹泻7.五肽胃泌素(Pg)激发试验:静脉给予Pg0.5μg/kg(5秒钟内)或葡萄糖酸钙2.5mg/kg(30秒钟内),注射前和注射后1、2、5min取血测定降钙素。7.甲状腺毒症: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导致循环血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7.“hook”现象:当血清Tg浓度很高[超过1000µg/L(ng/mL)]时,由于抗原量过多,远远超过了抗体的结合能力,可使Tg测定结果假性偏低。主要见于IMA。常见于甲状腺癌晚期广泛转移时。4.继发性血小板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较少见的弥散性微血管血栓一出血综合征。临床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精神症状、肾损害和发热典型五联征表现为特征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6.癫痫综合征:癫痫综合征是一种癫痫障碍,以一组连和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为特征,具体包括发作类型、病因、解剖结构、触发因素、发病年龄、严重性、症状出现的时间次序、发作的昼夜分布以及预后。7.肝性脑病:过去称为肝性昏迷,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8.胃上皮化生: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称为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9.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①骨髓象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②血象:Hb≥100g/L、女≥90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分类无白血病细胞;PL≥100×109/L。③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表现。9.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专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仍频繁复发、激素依赖和激素抵抗的肾病综合。分型:激素依赖型(SDNS)激素有效,但减量中复发或停用激素2周内复发和;频复发型(FRNS),经过系统治疗6个月内≥2次,1年内≥3次。多种免疫抑制剂依赖或抵抗;激素抵抗型(SRNS)激素治疗无效。肺性脑病:肺性脑病是由慢性肺、胸廓疾病伴有呼吸功能衰竭,出现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的一个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非典型性哮喘发作可以发作性胸闷或顽固性咳嗽为唯一的临床表现,无喘息症状者又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Ⅱ型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由于通气功能障碍所致,动脉血压分压小于60mmHg同时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g。原发综合征:原发综合征:初次感染而发病的肺结核,肺部的原发病灶与随后引起的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炎,统称为原发综合征。干酪样坏死:由于结核菌数量过多和毒力较强,机体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在渗出或增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组织凝固性坏死,坏死物呈浅黄色块状物,类脂质含量多,状似干酪,故名干酪样坏死。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指肿瘤侵犯纵隔,压迫阻滞上腔静脉回流,而引起头、颈、前胸部及上肢等部位水肿淤血的一系列征象。风湿热:风湿热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性结缔组织非细菌性炎症,以心脏、关节和皮肤受累最为显著。舞蹈症:风湿热累及神经系统的表现,特点为:精神异常激动、面部表情怪异、四肢不自主运动如舞蹈状、肌力减退、共济失调。恶性高血压:起病急,多见于中青年;血压升高显著,舒张压≥130mmHg;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和肾脏病变。视网膜:视力减退,视网膜出血、渗出,视神经乳头水肿;肾脏:蛋白尿(24小时大于3g)、血尿、管型尿。预后差:病情进展迅速,可因肾衰、脑血管病、心衰死亡。高血压脑病:表现为血压突然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患者有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可发生昏迷、偏瘫、失语等;机制为血压突然升高后,脑血管调节失衡,引起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展型胃癌:是胃癌按照形态学分类中的一种,即中晚期胃癌,癌性病变侵及肌层及全层,常伴转移。皮革胃: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中晚期胃癌病变侵及肌层及全层,并呈弥漫浸润。癌前期变化: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性倾向的变化,包括癌前期病变与癌前期状态。结肠扩张:多见于暴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全结肠炎患者,炎症侵及肌层,结肠失去收缩力造成结肠扩张。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变化,有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出现鼓肠、腹部压痛。腹部平片可见结肠扩大、结肠袋消失。肝性脑病:是以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IgA肾病:是一组不伴有系统性疾病,肾组织免疫病理检查证明在肾小球系膜区有以IgA为主的颗粒样沉积,伴系膜细胞增多,基质增生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以血尿为主要表现。尿道综合征:仅有膀胱刺激症,而无脓尿及细菌尿,多见于中年妇女,尿频觉、较排尿不适更突出,有长期使用抗生素而无效的病史,长期服用安定片有一定疗效。急性间质性肾炎:可有药物过敏、感染、白血病浸润肾间质等引起。药物过敏者,多有用药过敏史,有全身过敏表现如发热、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血IgE升高等。慢性肾脏病(CKD):1.肾脏损伤(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可以有或无GFR下降,可表现为下面任何一条:病理学检查异常;肾损伤的指标:包括血、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m2≥3个月,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绿色瘤:急性白血病患者骨膜上出现的无痛性肿块,多发生于眼眶四周,也可出现于颅骨、胸骨、肋骨等处。(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血象、骨髓象基本恢复正常。亚临床型甲亢:血T3、T4正常,TSH降低。本症可能是本病早期或经药物、手术或放射碘治疗控制后的暂时性临床表现,也可持续存在,少数可进展为典型甲亢。甲状腺危象:是甲亢恶化时的临床表现。主要诱因为感染、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应激状态。临床见高热(大于39度)、心率快(140-240次/分)、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厌食、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虚脱、休克、嗜睡或谵妄,甚至昏迷,部分可伴心衰、黄疸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升高。血T3、T4升高,TSH显著降低。淡漠性甲亢:多见于老人。起病隐袭,高代谢症候群、眼征及甲状腺肿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神志淡漠、乏力、嗜睡、反应迟钝、明显消瘦等症。部分可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易与冠心病混淆。糖尿病足:为糖尿病较为特征性的病变,常因下肢神经末梢病变及细菌感染所致,即使轻微损伤也长期不愈合或形成慢性溃疡。部分出现下肢疼痛和间歇性跛行,体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导致下肢肢端坏死,常需要截肢。黎明现象:患者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但空腹仍高,机理可能与黎明时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对抗激素分泌增多有关。Somogyi现象:患者因夜间低血糖后,引起清晨反应性高血糖。晨僵: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夜间休息后,晨起时关节出现较长时间的僵硬、胶着样感觉,一般持续1小时左右。其持续时间长短反映滑膜炎症的严重程度。症状性癫痫:是指由多种脑部疾病或引起脑组织代谢障碍的一些全身性疾病引发的癫痫或癫痫综合征。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歇期意识或神经功能未恢复至通常水平。进展性卒中:是指脑梗死发生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完全性卒中:是指脑梗死发生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有完全性瘫痪或昏迷,于数小时内(<6h)达到高峰。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于大脑深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灶,经吞噬细胞清除后形成强隙,称为腔隙性脑梗死。腔隙状态:是指反复发生多发性小梗死灶形成多个囊腔,称为腔隙状态,可导致认知功能全面衰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后,如果再灌注时间超过有效时间窗,则脑损伤继续加剧,此现象称为再灌注损伤。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急性期梗死区核心部分在3-6小时内已坏死
本文标题:研究生西医内科期末考试大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9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