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氨基改性为什么柔性更好,请具体阐述原因氨基硅油所具有的优异柔软性来源于其基本的分子构型。与甲基硅油结构类似,氨基硅油分子主链十分柔顺,是一种易扰曲的螺旋形直链结构,由硅原子和氧原子交替组成,甲基围绕Si-O键旋转的自由能几乎为零,可以360°旋转,从而获得优异的柔顺性,使氨基硅油成为最优良的织物柔软整理剂。在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每一个硅原子上有两个甲基,这两个甲基垂直于两个相近的氧原子连接线的平面上。硅原子上的每个甲基可以绕Si-O键轴旋转、振动,而每个甲基的三个氢原子就像向外撑开的雨伞。这些氢原子由于甲基的旋转要占据较大的空间,从而增加了相邻分子间的距离,使硅油分子间的作用力比碳氢化合物弱得多,因此硅油比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粘度低、表面张力小、成膜性强。氨基硅油因氨基的极性强,能与纤维表面的羟基、羧基等相互作用,与纤维表面形成牢固的定向吸附和很好的取向度,并形成非常牢固的膜,从而降低了纤维之间的摩擦系数,用很小的力就能使纤维之间产生滑动,使织物表现出很好的柔滑性。2.氨值的合理范围,以及限定要求氨值是氨基含量的表征,即中和1g氨基硅油所消耗浓度为1mol/L的盐酸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mol/g。因此,氨值直接与硅油中氨基含量的摩尔百分数成正比。氨基硅油对纤维所产生的柔软、平滑效果,很大程度上与分子中氨基含量的多少有关,氨基含量越高,氨值就越大,被整理织物的手感就越柔软和光滑。但织物性质不完全取决于氨值大小,氨基分布均匀与否、氨基硅油的分子量都会影响织物的性质。用做织物整理剂的氨基硅油的氨值一般在0.2~0.6之间。一为氨值越大,氨基硅油分子的极性越大,反应性越好,更利于硅油分子与织物的结合和本身的成膜性,赋予织物优异的柔软手感和耐水洗性;二为硅油中氨基含量越多,整理后的织物的黄变越剧烈,影响织物的美观和服用性。3.氨基硅油的粘度合理范围和限制要求,粘度指原浆粘度还是调和液粘度,请说明氨基硅油的黏度直接与分子质量成正比,黏度越大,其分子质量相应也越大。由于织物烘干定型时氨基硅油分子间会发生交联,所以氨基硅油的起始分子量与最终在织物上成膜的分子量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分子质量越大,氨基硅油在织物表面的成膜性越好,手感越柔软,弹性也好。黏度太高难以制成微乳液,而黏度太低则导致处理后的织物光滑度和柔软度较差。另外,选择合适的交联剂及调整最佳的烘干定型工艺也是使织物获得优良柔软手感的一种途径。黏度测定时常用的有NDJ-1型旋转粘度计,测得的单位为mPa·s,此外还有乌式粘度计等。用作织物整理剂的氨基硅油原浆的黏度(25℃)一般在1000mPa·s左右,也有的高达10000mPa·s以上,4.氨基硅油反应性如何评价反应性是指在织物整理条件下,硅油可和基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这种性质,是就氨基硅油分子的端基和取代基而言的。这些基团可以是甲基也可以是具有反应性的甲氧基或羟基。具有反应性端基的氨基硅油在处理织物时,可在纤维表面交联,或与纤维上的羟基等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若选择合适的交联剂,可使织物更柔软、平滑和富有弹性。5.氨基硅油分子量的合理范围,分子量和粘度,以及成膜性/柔性的关系氨基硅油分子量的大小反映其聚合度,聚合度不同,其分子结构,如Si-O主链的长短、侧链氨基数的多少也不同,其分子量的大小与粘度成正比,分子量越大,粘度也越大。一般情况下,分子量也越大,其织物表面成膜性越好,手感越柔软;分子量小的,被处理的织物则不能获得足够的光滑度。但如果粘度过高,则很难制成微乳液,因此选择合适分子量的氨基硅油,也是制备氨基硅油微乳液的一个关键因素6.分子量过大过小不合适,请具体阐述不合适的原因分子量和粘度的影响一致。7对比表中-C00H硅油导致硬化以及柔性差的原因具体阐述8.氨基改性,羧基改性,环氧改性硅油的优缺点氨基改性硅油:使用广泛,能赋予各种织物柔软、润滑和舒适的优良手感。易黄变,亲水性差,防静电能力降低,粘辊、织物表面发粘或乳液漂油,染色织物难以回修和复染等缺点环氧改性硅油:作织物整理剂与纤维结合好,可提高耐洗性,改善高温泛黄,柔软度一般,织物吸湿性有时会降低;价格较贵,环氧基与有机胺反应的副反应多,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羧基改性硅油:织物手感柔软水洗,增加白度,减少整理剂表面发粘,丝绸般手感。羧基含量的增加可相对提高织物的白度,并能相应减小其接触角,但乳液的粒径却随之明显增大,表面张力相对较大,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和AEO-9)复配
本文标题:硅油性能对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0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