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2010.10-4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34(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分)(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分)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2分)2.2010.4-4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P136-137(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1分)(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1分)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1分)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分)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分)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1分)3.2013.10-46/2009.4-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P135-136(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分)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2分)(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2分)(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分)4.2009.1-4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38-139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⑴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分)⑵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从“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2分)⑶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2分)4-2.2009.10-46.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38-139重复(2009.1简)答: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⑴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劳动保险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4分)⑵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仅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且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3分)⑶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3分)5.2010.1-4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关系的内容。(P140-143)2(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6.2011.1-43.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P146⑴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与其相配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意识形态。(2分)(2)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相互作用。(2分)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2分)7.2013.4-4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P153-154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8.2011.7-4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P154(1)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3)社会基本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9.2012.7-43.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P163(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3)社会革命往往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发生激烈的外部冲突。10.2012.1-46.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P164(按后面考试的答案背诵,更标准)答:(1)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以完善。(2分)(2)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4分)(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化、有步骤地进行的。(1分)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只能有秩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1分)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0-2.2009.10-46.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P164(2010.10多)(1)我国的改革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3分)(2)它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制度本身得到不断解决。(2分)3(3)改革是革除不适合生产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环节和部分。(3分)(4)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2分)11.2009.7-42.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上的根本分歧。P173-(1)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1分)(2)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3)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3分)12-1.2011.4-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P174(2009.1多)(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绝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3分)(2)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12-2.2012.4-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P174答: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答:(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3)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3.2008.10-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P176答:(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12-4.2013.1-46.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P175-176答:(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重大意义。补充:1.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按照选择题掌握)识记-K19: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
本文标题:第三章简答论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2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