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H
1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统计数据整理与显示的基本内容;掌握选择分组标志、编制变量数列、制作基本统计图表的技术和方法。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统计分组理论和频数分布技术,依据客观事物数据进行基本统计描述和分析。第一节统计数据整理概述一、数据整理及其类型统计数据整理就是对搜集得到的初始数据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变成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数据的工作过程。统计数据整理,是统计由对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认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统计研究工作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它既是数据搜集的继续和深化,又是数据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数据搜集方式和研究任务的不同,统计数据的整理可以分为下列三种:(一)定期统计报表数据的整理定期统计报表数据的整理,就是对填报统计报表所需数据的整理,为证实填报统计报表做好准备。为此,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和各综合部门都应建立统计台帐。统计台帐是为整理统计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而专门设置的一种系统积累统计资料的表册。建立统计台帐,能够使统计数据比较全面、系统,有利于及时、准确地编制统计报表,也有利于系统地积累资料,避免资料散失。(二)专题性统计数据的整理专题性统计数据的整理是对专门调查搜集的统计数据进行的整理,以便满足专题统计研究的需要。在专题性统计数据的整理中应密切结合各级领导部门的需要,根据专题性研究的目的确定整理的内容和题目,同时要注意资料的时效性、广泛性和政策性。(三)历史统计数据的整理历史统计数据的整理是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历史统计数据按照研究目的的要求,进行系统的加工和处理。历史统计数据整理是统计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二、数据整理的原则和内容(一)数据整理的原则统计数据整理必须遵循目的性、联系性和简明性三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数据整理一定要按照预定的目的,进行科学的分组、分类,才能整理出研究问题所需要的综合指标。联系性原则是指数据整理所涉及到的指标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还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选用什么统计指标以及指标之间前后关联的顺序如何,都是整理过程要特别注意的。简明性是要求在整理过程中选用最简明的方法,以取得节约和实用的效果。2(二)数据整理的内容统计数据整理的内容或程序一般有五个方面:第一,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确定应该整理的指标,并根据分析的需要确定具体的分组;第二,对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第三,对各指标进行汇总,计算出各组单位数、总体单位数以及各组或总体的有关标志值之和;第四,将汇总整理的数据编制成统计表;第五,对统计数据进行系统积累。三、数据的预处理(一)数据的审核与筛选在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时,首先要进行审核,以保证数据的质量,为进一步的整理与分析打下基础。对于通过直接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应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去审核。完整性审核主要是检查应调查的单位或个体是否有遗漏,所有的调查项目或指标是否填写齐全等。准确性审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查数据资料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情况,内容是否符合实际;二是检查数据是否有错误,计算是否正确等。审核数据准确性的方法主要有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逻辑检查主要是从定性角度审核数据是否符合逻辑,内容是否合理,各项目或数字之间有无相互矛盾的现象。逻辑检查主要用于对定类数据和定序数据的审核。计算检查是检查调查表中的各项数据在计算结果和计算方法上有无错误。比如各分项数字之和是否等于相应的合计数,各结构比例之和是否等于1或100%,出现在不同表格上的同一指标数值是否相同,等等。计算检查主要用于对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的审核。对于第二手数据,除了对其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外,还应着重审核数据的适用性和时效性。首先应弄清楚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口径以及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便确定这些数据是否符合分析研究的需要,是否需要重新加工整理等。此外,还要对数据的时效性进行审核,一般来说,应尽可能使用最新的统计数据。(二)数据的订正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迟报、漏报及计算错误,应及时催报、补报、改正,并针对不同的错误作出不同的处理:第一,对于可以肯定的一般错误,即代为更正,并向有关单位核对;第二,对于可疑之处或无法代为更正的错误,应通知原报单位复查更正;第三,对于在一个单位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重大差错,除通知原报单位更正外,还要将差错情况通报尚未报送资料的单位,以防止类似错误的发生;第四,对于违反统计法规的,应查明责任,予以适当处理。(三)数据的排序数据排序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数据排列,以便初步显示数据的一些明显特征和规律,为研究者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此外,排序还有助于对数据的检查纠错,为分组、汇总提供依据。对于定类型数据,可以按字母的顺序或笔画数的多少顺序排序;对于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可以按递增顺序排列或按递减顺序排列。排序后的数据称为顺序统计量。第二节统计数据分组一、统计数据分组的意义3(一)统计数据分组的含义统计数据分组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将总体单位或全部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组),使组内的差异尽可能小,组间的差别尽可能明显,从而使大量无序的、混沌的数据变为有序的、反映总体特征的资料。(二)统计分组的作用统计分组在统计认识过程中的基本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划分现象的不同类型统计分组的最基本作用,就是把复杂自然或社会现象划分为各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以认识事物质的差别。例如,把社会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将国民经济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只有通过科学分组来划分现象的类型,才能正确地了解、研究现象的实质,发挥统计研究的作用。2.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在统计分组基础上,计算各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可揭示总体内部结构,表明总体中各部分与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从而反映事物的构成特征和性质。通过比较总体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还可以揭示现象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研究目的,按照一定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然后通过观察相关标志的数量变化,可揭示相关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如农作物的耕作深度与收成率之间的关系、家庭工资收入与生活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市场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通过统计分组来研究。二、统计数据分组的类型统计数据分组按反映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分组的形式分类主要有以下类型。(一)属性分组和变量分组1.属性分组属性分组是按照反映事物属性的品质标志进行的分组。例如,人口按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标志分组,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行业、地区等标志分组。2.变量分组变量分组是指按照数量标志进行的分组。变量分组的组限是指各种不等的变量值。例如,把冶金企业按生产能力分为:10万吨以下、10—100万吨、100万吨以上三个组,把家庭总体按现有子女数分为0人(无子女)、1人、2人、3人、3人以上等组。(二)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和分组体系1.简单分组所谓简单分组,就是将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这种分组只能从某一方面去说明总体特征。例如,工业企业按所有制性质分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2.复合分组复合分组是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对总体进行分组。这里所谓重叠,是指在前一次分组结果的内部再进行下一次分组。例如,4某高等学校的学生总体按科别、性别、年龄等标志所进行的复合分组:20岁以上男生20岁以下文科20岁以上女生20岁以下学生20岁以上男生20岁以下理科20岁以上女生20岁以下图3.1复合分组采用复合分组能更深刻地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更细致地分析问题。但是,随着分组标志的增加,组数将成倍地增加,反而使总体结构表现复杂,不够明晰,故复合分组层次不宜过多。3.分组体系分组体系是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标志,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平行分组所形成的体系。分组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某一现象作出比较全面的说明。例如,某地企业可按照所有制性质、产业和规模等标志进行平行分组构成如下分组体系:(1)按所有制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2)按产业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按规模分年增加值10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年增加值5000~10000万元的企业年增加值1000~5000万元的企业年增加值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三、统计数据分组的方法统计数据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和各组界限的划分。(一)分组标志的选择分组标志的选择是统计分组的核心问题,分组标志就是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的标准或依据。选择正确分组标志,是统计分组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总体单位一经分组,就突出了各单位在分组标志下的差异,同时则掩盖了总体单位在其他标志下的不同。所以,同一总体由于选择的分组标志不同,对其认识可能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为了保证统计分组科学合理,选择分组标志必须遵循5穷尽的原则、互斥原则和反映事物本质的原则。(二)统计分组方法分组标志一经选定,就要在分组标志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相邻组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特征,统计总体可以按品质标志分组,也可以按数量标志分组。1按品质标志分组按品质标志分组是按对象的属性特征分组,它又分简单品质分组和和复杂品质分组两种情况。(1)简单的品质标志分组简单的品质分组是指分组标志一经确定,组的名称和组数也就随之确定,而且各单位应分在哪一组也比较明确,不存在组与组之间界限区分的困难分组。例如,人口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具体到每一个人应该分在哪一组是一目了然的。(2)复杂的品质标志分组有些现象按品质标志分组是比较复杂的,如工业部门分类、人口职业分类等。对这些复杂问题的分组,统计学上称为分类。统计分类不仅涉及复杂的分组技术,而且涉及国家的政策和科学理论。为保证各种分类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完整性,便于各个部门掌握和使用,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统一的分类目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如商品分类目录、工业产品分类目录、工业部门分类目录等。在统计分类中,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①经济形式分类,它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基础的重要的经济分类。②国民经济部门(行业)分类,我国采用部门、大类、中类和小类4级分类制。③三次产业分类,它是在部门(行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④社会生产的甲乙部门分类。它是根据马克思再生产原理,按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进行分类的。⑤工业部门分类。它是先把工业分为采掘业和制造业两大部分,然后再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⑤隶属关系分类。它是按企业的业务隶属关系和行政领导关系进行的分类。⑦地区分类。它是按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进行的分类。⑧在业人口的职业分类。它是以在业人口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的分类。2按数量标志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根据其变异范围区分各组界限,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例如,研究居民家庭贫富状态时,按恩格尔系数(即食品类支出占整个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分组,将其在60%以上的划分为贫困家庭;50%~60%的为温饱家庭;40%~50%为小康家庭;40%以下的为富裕家庭。再如,我国在研究人的成长状况时,按年龄分组,0~6岁为婴幼儿;7~17岁为少年儿童;18~59岁为中青年;60岁(其中,女性为55岁)以上为老年。数量标志反映的是事物特定内容的数量特征,其概念是具体明确的,但按数量标志分组,并不是单纯地确定各组间的数量差异,而是要通过分组体现的数量变化来确定现象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因此,根据变量值的大小来准确划分性质不同的各组界限并不容易,这要求在按数量标志分组时,首先分析总体中可能有多少种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再研究确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界限。根据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变动特征,可供选择的分组方式有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两种。(1)单项式分组单项式分组是指按每一个具体变量值对现象总体所进行6的分组。如工人按日产量分组(见表3.1)。表3.1企业工人日产量完成情况表按日产量分组(件)工人数(人)比例(%)35364758697020253035405010.0012.5015.0017.5020.002
本文标题: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H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2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