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三章高校人文校园与大学生的社会化
第三章高校人文校园与大学生的社会化导语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教育与社会学》一书中说: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就是通过学校的社会化过程,造就成熟且具有个性化社会能力特征的社会成员。可见教育的本质和社会化的本质是一致的。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高等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从大学生向社会工作人员转变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大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它既是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继续,又是完成社会化质的转变的关键期,即从一个非独立的社会人转变为一个能适应社会各种要求的社会人,最终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我国学生“社会化”教育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决定了要尽快补上这一课。西方发达国家学生的“社会化”教育从中学就开始了,而我国的中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是与升学有关的“文化知识”教育,并非“社会化”教育。他们虽然也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社会活动,但都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所以,中国的高校就比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问题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虽然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也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但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国高校的教育计划中并没有明确体现,真正系统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为数不多,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本章试图讨论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化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化工作有所帮助。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与教育学范畴的名词,意指人类学习、继承各种社会规范、传统、意识形态等周遭的社会文化元素,并逐渐适应于其中的过程。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于1895年最早运用了人的“社会化”概念,他在《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用“社会化”来形容群体形成问题。对个人来说,社会化是学习同时扮演社会上不同的角色的过程。个人社会化会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因个人的成长背景,社会化的过程、内容也会随之改变。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成果构成人的社会化的社会文化条件。这些条件通过家庭、邻里,同辈群体等初级群体和学校、工作单位等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环境和大众传播工具而对个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人们都是在既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获得社会化,习得社会性,成为社会人的。促进社会化的社会组织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教堂、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社区。社会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从人由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广义的社会化不仅指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是指社会将一个生物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承担社会角色和不断完善其社会性的社会人的过程。这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广义的角度进行研究。从文化的角度看,社会化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被看作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的内容不同的学派和学者概括不同,说法各异。但大部分学者认同社会化是应包括: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从这三个方面延伸下去,就必然导致社会化的最终结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即符合要求的社会成员,即社会行动者,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二)大学生的社会化及其特点大学生的社会化则是指青年学生在生活、劳动与知识技能、社会角色扮演、行为规范以及思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的社会化,是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在大学生成才的道路上不仅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而且也是复杂全面的,是大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并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的关键所在,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化阶段,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既有“社会化不足”的现象,也有“过度社会化”之征兆;大学生社会化教育包括政治社会化、知识技能的社会化以及道德社会化,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整学科和课程结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他们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虽然仍然属于学习阶段,但其显然已不同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社会化当属其中最显着的不同点。大学是从学生阶段向社会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中都会慢慢要求接触社会,与社会交流沟通,直到大学四年毕业,完成过渡,真正走向社会。我们可以称这种与社会接触的程度为准社会化。正是由于大学阶段是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很多大学生因为没有经验、没有准备,很容易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落,不能适应这种猛然的转变,从此一蹶不振、无心向学,甚至忧郁自杀的也不是没有。还有一些学生,过分地吸收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气息,金钱至上、虚伪圆滑,变得麻木不仁,遗失了人性中宝贵的善良纯真。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不自信、胆小,只敢在学校里面的圈子里望一望外面,一方面羡慕外面世界的美好繁华,却始终没有跨出学校,跨越自己心灵的围墙,只是在自己的世界来来回回,到了大四毕业,发现自己长途跋涉来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却只是带回去几个证书,剩下的都是失落与遗憾,不曾体会到真正属于大学生的多彩生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不管早晚都是要走向社会的。无论这个社会是危险、精彩还是残酷的,在其中生活是我们这一生的宿命。大学是半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若我们能在大学阶段做好充分准备,努力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等真正走向社会时,都将会自在自如一些。但社会化并不是变得世俗,学生应当永远都保持一颗善良纯真的心。二、我国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现状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看,我国本科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18-22岁之间,这也正是大学生基本社会化、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是:生理与心理上已经接近成人,学习兴趣更加地广泛;思维更加活跃;世界观、人生观基本形成。而且这一时期,青年的需求也很明显,且带有强烈性,如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对知识的需求,对事业及对婚恋求偶的需求。然而,大学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情绪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没有达到一个十分稳定的状态。当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冷静地思考处理,结果只会处处碰壁。建国头三十年,我国大学生人数较少,并且那时马列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思想上也比较纯朴。再加上毕业后基本由国家安排工作岗位,到工作岗位后往往有师傅手把手的指导。因此这一时期大学生社会化不需要太高,也构不成严重的问题。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我国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和开放化趋势,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这一时期,国家包分配工作的政策逐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终结,大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大部分就业对象是各种企业、事业及行政单位。我们必须承认,在最近二三十年,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化是逐步提高的,这与我国改革开发放以来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在逐渐提高的趋势全完一致。比如当代大学生普遍重视实用学科的学习,我国的大数也设立了更多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专业,以满足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求,这与建国头三十年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的情况大大不同,社会化的表现十分明显。当代的大学生普遍重视个人素质的提高,比如学习多种外语,考取司法、计算机等证书,甚至为了以后毕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多学生很早就准备研究生或公务员等考试。这一切都是由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化实际情况所要求的,不进步就是退步,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不得不如此。我认为这是一种大学生社会化的良性表现,虽然可能存在种种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我国大学生社会化的大方向是好的,是没问题的。三、大学生社会化现存主要问题虽然我国大学生社会化在这三十年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有着不少的不良因素。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出现这些不良因素,原因是多方面的,表现在社会环境的不尽人意,如腐败滋生,物欲横流,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教育模式的局限,如教育环境的封闭,教育理念的落后,社会教育的缺失,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教育的内容、方式等陈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与社会的脱节,使学生对社会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缺乏面向社会的眼光和投身社会的热情;而大学教育中对社会实践的忽视是造成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忽视的情况,如思想上不够重视社会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不当,社会实践仅仅局限在暑期下乡活动和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等范围,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不到位,甚至流为形式等等,而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实践的漠视必然会使其社会化程度受到阻碍。那么当前我们大学生社会化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让我们具体谈谈我国大学生社会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我们只以本科四年计算的话,大学生社会化将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社会化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自我期望值过高,对实际工作不适应。大学生毕业时,面对即将踏人的社会,往往对自己估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他们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准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一番大事业。应该说稍稍偏高的角色期望值有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和创造力的发掘;但是角色期望值过高,就容易使人脱离实际地盲目自信,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学生正处于热情旺盛的青年期,本来就容易幻想,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不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更加大了他们自我估计与社会客观评价的差距。这使他们在现实面前失去平衡,明显感到工作能力不够,进而感到茫然和空虚,精神负担加重,给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以适应现任的社会角色造成了相当的困难。(2)单纯幼稚,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是相对纯净的,人际关系是单纯的师生或同学关系,再加上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是正面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了用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而转型社会的人际关系工具化的倾向,激烈的竞争,都会使他们感到困惑和茫然。(3)应变能力差。现实生活要求一个人从一种社会角色向另一种社会角色转化时,要放弃或改变原来的经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以便和新的社会条件结成新的社会关系。许多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会突然失去生活上的依赖,生活上很不适应。应变能力差还表现在对不同环境、不同角色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差等方面。(二)社会化过度过度社会化是指社会化任务的完成在量上或质上过了社会成员心理和生理年龄承受的程度,从而出现了不利于该社会成员长远发展的后果。当前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个人感情生活过度社会化,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对待爱情的观点和做法上。异性间的相互吸引和爱慕在大学这个年龄阶段本是很正常的,可是我们有许多学生却把这种情感发挥到极至。他们游离于学校生活之外,在校外过早地开始营造自己的家庭生活,提前就体验了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另外大学生渴望被他人和社会认可本来无可厚非。但事实上,现今许多大学生的自我成就的追求已经超过了限度,迷失了方向。在他们看来,成功就等同于所谓的“知名度”。追求简单、低级的刺激和发泄,只要能满足自己的快感,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有时甚至失去了一名大学生应有的尊严。人们看到吸烟、酗酒等一些与大学生身份及消费能力不相匹配的行为在校园里蔓延开来。他们似乎要以这种方式拉近与成人的距离,向社会证明自己的成熟。甚至有极少数大学生基于渴望社会对自我价值的承认而采取极端行为;另外还有一种倾向是许多学生在生活中一旦受挫,就转而变为怀疑主义者,不再相信生活和社会中光明和善良的一面,人也变得冷漠了。其次,主要表现在学习的态度上。利已主义、人情世故甚至尔虞我诈在学生中已很普遍。有些学生为了考试
本文标题:第三章高校人文校园与大学生的社会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3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