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第三节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
第三节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第三节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教育部历次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之中。自从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以后,数学教育研究开始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与此同时,国际上的数学教育理论和经验,也先后介绍到国内来。数学教育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领域大为开阔。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数学知识本身对教师的数学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二、从“双基”与“三大能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三、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四、从看重数学的抽象和严禁,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索和数学应用1951年和1963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主要论述教的问题,很少直接论述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以“教”为主的思想比较突出。1982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已经反映出,当时我国教育界已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识规律以及能力的发展表示了较大的关注。1996年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学习是以数学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由该大纲可见,20世纪末,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明确。1954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并且培养他们应用这种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当时人们把基础知识和上述的技能技巧简称为“双基”。1963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数学教育目的,是指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三大能力的教学理念,是我国数学教育观念的重大发展。从此,“双基”和“三力”一直成为我国大陆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1982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双基”和“三力”,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96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增加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法。进入21世纪,由于数学教学的需要,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发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于2003年问世,上述两个标准提出了数学教学的许多新理念。它突破了原有“三大能力”的界限,提出了新的数学能力观,包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正在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主张将“双基”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数学学习理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听课、阅读、演题型的学习,到提倡实验性的研究探索型学习(1)重视解题训练,要求逐步明确20世纪50~90年代,我国一直把解题训练视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再赘述。(2)提倡实验与探索,鼓励合作与交流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于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作了界定,它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2001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数学教与学的理念与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它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表2-1我国数学学习理念的显著变化时代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前后至今课内的学习听讲:看清、听清、问清、记清不应仅限于接收、记忆,还应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教师与学生教师讲清、讲透,学生学好、练好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发挥主导作用练习与活动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并独立地完成作业,严禁互相抄袭和用集体讨论的办法来做题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1951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思维价值同样的重视。1963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1958-1962年间牵强盲目地联系实际的问题作了适当的调整。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反映了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新认识。为了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大纲设置了实习作业。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应用意识”作为关键词,要求在教学贯彻实施。2003年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数学应用意识”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综上所述,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数学教育理念随着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从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到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从注重知识的掌握,到注重能力的形成,素质和观念的发展。理念的发展意味着人们认识上的飞跃,然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验证这些理念,则是更有意义,更为艰苦的工作。
本文标题:第三节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3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