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节岩溶演变岩溶是弱酸水流溶蚀可溶岩体形成的地貌、洞穴、水系、生态的总称。1966年中国第一次喀斯特(karst)学术会议,建议将国际已通行60多年的音译“喀斯特”改为意译“岩溶”,作为符合中国实际的标准术语。随着自然演变,人类活动加剧,促使岩溶快速发育,利弊影响与日俱增。岩溶地区常形成高山峡谷,蕴藏巨大水能,具备兴建电站、水库的优越条件。洞穴、暗河是地下水运动、存贮的理想场所,水量丰富,水质清洁,适于饮用、灌溉;具有一定高度、压力,便于开发利用。温泉、矿泉含有热能、气体、微量元素,适于医疗、健身。古岩溶空隙富集卤盐、石膏、芒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宝贵矿藏。隐蔽洞穴常作为特种工厂、车间、仓库、科研基地;奇特洞穴常是探险、科考、旅游、休闲胜地。不过岩溶作用破坏地壳岩层的坚实性、稳定性,形成千疮百孔。岩溶地区常因水土流失,地表缺水,土层瘠薄,加速石漠化,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林生产和居民生活。建设水利工程,常因岩溶洞穴、暗河引发坝基、库区渗漏、坍塌,危及坝体安全,缩短水库寿命,甚至使工程失效。掘进隧道、开挖矿藏,常因突水、涌水,造成事故。三峡库区具备岩溶演变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等充分条件,并已形成地表、地下、深部,溶蚀、溶蚀与侵蚀、溶蚀与构造六大岩溶类型,以及中山和低山,古代和近代,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种岩溶地貌、洞穴、水系、生态,号称岩溶博物馆。2003年11月,中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建议,将云南石林,重庆天坑地缝、金佛山、芙蓉江,贵州兴义万峰林、荔波樟江,广西桂林漓江、乐业大石围等岩溶地貌,风景名胜区联合起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在亚太地区31个岩溶遗产候选地中,只有中国为全世界保存完整、真实的天坑地缝式峡谷等主要景观。三峡成库后将加速岩溶演变。深入研究岩溶发展过程,认识地区岩溶发育阶段,掌握岩溶演化规律,化害为利,保证库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一、岩溶作用弱酸水流对可溶岩体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为主的作用,称为岩溶作用。它包括多种复杂的内外营力作用过程,如化学溶解与流水冲刷、搬运、沉淀、坍塌等理化侵蚀作用、过程;化学溶解与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作用、过程。另外的表述是,弱酸水流对可溶岩体的溶解与沉淀、侵蚀与沉积、崩塌与堆积等化学、物理过程的改造、破坏、建设作用。(一)溶解岩体中的矿物遇水后,易溶质点逐渐离开表面,进入水中,形成溶液流失;难溶物质残留下来。各种矿物的化学性质不同,溶解度也不一样。岩石中常见主要造岩矿物的溶解度大小顺序如下:方解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正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方解石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CaCO3),是组成石灰岩的主要矿物。在地壳中分布很广,最易溶解、风化。(二)溶蚀水流对可溶岩体的化学溶解作用。纯水溶解石灰岩的能力很弱。水中含有二氧化碳(CO2),生成碳酸(H2CO3)后,溶解能力显著提高。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与清洁空气中约占0.03%体积的CO2化合,生成PH=5.6的弱碳酸,即具有很强的溶蚀性。它经常与石灰岩(CaCO3)相互作用,生成碳酸化合物,碳酸氢钙〔Ca(HCO3)2〕溶液,又名酸式碳酸盐或重碳酸钙。向低处的岩体,江河湖海流去,造成石灰岩地区快速溶蚀、风化、岩溶地貌。反应式为:H2O+CO2=H2CO3H2CO3+CaCO3=Ca(HCO3)2流水的动能消耗,溶液趋于饱和、过饱和,碳酸钙就会在新地方沉积,形成建设性的泉华(石幔、石笋、石柱、石钟乳等)景观。反应式为:2Ca(HCO3)2△=CaCO3↓+CO2↑+H2O另外的机理是:碳酸在水中呈离子状态,其中的氢离子H+很活跃,与碳酸钙(CaCO3→←Ca2++CO2-3)的CO2-3离子结合,形成溶解物质Ca2++HCO2-3,随水流走。反应式为:CO2+H2O→H2CO3→H++HCO-3H++CaCO3→HCO-3+Ca2+即CO2+H2O+CaCO3→←Ca2++2(HCO3)-上述碳酸化作用,兼有溶解、沉淀作用,即反应是可逆的。正反应(溶蚀)的速度,取决于CO2的浓度;逆反应(沉积)的速度,取决于Ca2+的浓度。含有碳酸的地表水、地下水,均可对空气、土壤、水体覆盖的石灰岩产生酸化、岩溶作用,造成不同的溶蚀地貌、沉积景观。三峡库区分布的碳酸盐岩,以溶蚀为主的岩溶,形成石林溶沟,溶丘洼地,峰丛谷地等类型的地貌、景观。同理,大气、地表、地下的水分,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硫酸、硝酸等强酸性物质,将加剧硫酸盐、硝酸盐岩体的岩溶作用,灾害损失更为巨大。地表的溶蚀地貌和地下的溶蚀洞穴多,分布广,影响大,人们主要研究溶蚀作用,附带或专门研究沉积作用。另外,三峡库区的岩溶作用,与流水侵蚀,地质构造等作用同时进行,形成特有的岩溶现象、过程、规律、地貌、类型,以及洞穴,水流系统。(三)溶蚀与侵蚀三峡库区降水多,流量大,流速快,水循环活跃,加速岩溶发展,快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在山地、流水地貌基础上,形成大量中山峡谷、低山沟谷,构成溶蚀与侵蚀类岩溶地貌。(四)溶蚀与构造三峡库区的多次构造运动,地壳间歇升降,造成大规模的节理、断裂、裂隙等构造形迹,形成岩溶水的运动,存贮空间。川东的褶皱山系,巫山的隆起山地,四川与两湖盆地的沉降带,以及相应的断裂带,构成岩溶水运动、存贮的特殊边界条件,远不同于平原、湖泊、黄土、冻土、干燥等其它地貌地下水的含水层,含水盆地的空间,边界条件。多种构造形迹互相联系,组成多种构造体系,控制岩溶发育特征、结构类型,洞穴与水流系统分布。在区域,高程变化不大的范围内,沿构造体系持续发育多期、多层岩溶,形成世界级的天坑、地缝、溶洞、暗河、泉群、瀑布等多种多样的岩溶奇观。二、岩溶过程人们从一些岩溶现象看出岩溶过程,包括溶蚀和沉积两部分。(一)溶蚀分为表面与内部两种。表面溶蚀多发生在地表,流失岩体表面物质,减少岩体体积。如由溶峰变成溶柱、溶牙、增大外部空间,江河湖池长宽深度等等;内部溶蚀多出现在地下,流失岩体内部物质,增大内部空间。如由孔隙变成裂隙、洞穴、暗河、暗湖,也变长大。据此,可分为四阶段溶蚀现象。1、显微溶蚀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或其它酸类,与岩体中的可溶成分(如碳酸钙、碳酸镁)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溶于水的物质(如重碳酸钙)。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岩石起始溶蚀的离子状态,重结晶及次生充填物。它是科技工作者关心的岩溶机理作用现象。32、细小岩溶肉眼可见,不改变原有地形,水文地质特点的初期岩溶。它是野外实地考察关注的岩溶起因、根据、特点。包括:(1)溶纹水流溶蚀刻切可溶岩表面,形成深数厘米至十余厘米的纹理。三峡两岸、渝东南多雨地区的石灰岩表面,常发育顺水流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溶纹或条带状溶纹。(2)溶孔可溶岩颗粒间的原生孔隙,解理,隐节理被溶蚀后,形成直径小于10厘米的小孔洞,称为溶孔。密集的蜂窝状溶孔进一步溶蚀扩展后,即成为孔洞。(3)晶孔白云岩原生的晶体间小孔,被溶蚀产生碳酸钙重结晶后形成的小孔,通称晶孔。溶孔充填次生方解石等晶体,称为次生晶孔。三峡库区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表面上的晶孔很多。3、个体岩溶岩溶过程中期产生的,可改变原有微地形与水流运动性质的岩溶现象。它涉及保护环境、利用资源、防治灾害密切相关的安全、稳定问题。可分为不同的岩体体积和岩体空间两类。(1)溶峰巨大可溶岩体,经长期强烈溶蚀,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山峰。其形态受岩性、岩层、层面、节理、断裂等控制,如巫山十二峰。(2)溶柱可溶岩体的垂直空隙,被溶蚀扩展,表面物质剥落后,残留的柱状岩体。如西陵峡(灯影峡、石牌地区)的溶柱。(3)溶牙可溶岩体纵横交错的空隙,被溶蚀扩展后,残存的牙状岩体。(4)溶面可溶表面、层面被溶蚀后,构成层间下渗、水流通道。(5)溶隙溶蚀表面进一步发展,形成宽几厘米至数米,长几米至几十米的缝隙,“一线天”景观,成为集中渗流通道,有较多水量流动,逐渐充填粘土、砂砾。(6)溶沟溶纹、溶隙进一步发展,成为规模更大的沟槽。4、系统岩溶在可溶性岩大面积分布地区,广泛进行溶蚀、溶蚀与侵蚀、溶蚀与构造等作用,改变原有的大地形态,水流性质,形成特殊的岩溶地貌,洞穴系统,岩溶水系,即系统岩溶。有的文献称为岩溶物理地质现象。它是岩溶发育过程的第四阶段,范围大,时间长,因素多,最不安全、稳定的环节。岩溶作用引起岩溶形态发展,水流性质变化。反之,水流性质变化,又促进岩溶作用,岩溶形态转化。岩溶形态从小孔隙,中缝隙,大洞穴到坍塌沉陷,沉积堆积,回归为小孔隙,形成循环。岩溶水流也从孔隙水、缝隙水、暗河水恢复为孔隙水,形成循环。水系也从地表水系转为地下水系,再转为地表(包括海洋)水系。形成地地、地海等循环。(二)沉积溶解于岩溶水中的重碳酸钙等物质,由于温度、压力等变化,在溶洞内部或泉水出露地表,沉积为白色、淡黄色泉华。在不同条件,形成不同过程、规模、形态、色彩、类型的泉华。由于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石灰质,又称为石灰华。由于含有很多钙质,也称为钙华。它是化学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岩石,建设性、增长性景观。由于成分纯净,质地致密,难以再溶解,存贮溶蚀、沉积的环境信息,是研究岩溶过程,地质历史的重要根据。三、岩溶条件持续进行岩溶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条件。很多因素影响岩溶作用的速度和规模。(一)物质包括参与岩溶作用的岩体、碳酸、水份,它们是发生、发展岩溶的先决条件。1、岩体它是形成岩溶的物质基础,具备适当特性才能发展岩溶。(1)可溶性岩体具有可溶性,才能溶于液态水,形成流失、沉积,即岩溶过程。岩体的可溶性与矿物种类,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三峡库区的可溶性岩体,大致分为三类:岩盐类,如钠盐NaCl,钾盐KcL;硫酸盐类,如石膏CaSo4·2H2O,芒硝NaSO4·10H2O;碳酸盐类,如石灰岩CaCO3,白云岩CaMg(CO3)2,4CaMg(CO3)2;硅质灰岩和泥灰岩。它们均能溶于水,溶解度各不相同,岩盐高于硫酸盐,硫酸盐高于碳酸盐。通常认为,岩盐和硫酸盐岩体,分布不广,规模很小,岩溶不大;而碳酸盐岩体分布很广,规模很大,质纯层厚,岩溶普遍。但要具体分析。1)岩盐四川,三峡,早期位于古地中海东部,一片汪洋。经多次构造运动,沧桑巨变。四川由海盆(内海)、湖盆(内湖)成为陆盆。巫山隆起,含盐石膏、芒硝、石灰岩等共点,地层上升,形成岩盐和卤盐。雨水沿岩土空隙下渗,溶解岩盐或混合卤水,露出地表,形成盐泉。三峡地区味觉灵敏,喜食盐水的动物,帮助当地巴人找到盐泉。传说巫溪县宁厂镇“白鹿逐盐”,开县温泉镇“见白羊而得盐泉”,云阳县云安镇“猎免得盐”。《水经注·江水》载“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即云阳县的汤溪河沿岸,有一百所盐井,供应巴川一带。史料记载。巫溪宁厂,彭水郁山、清江盐水(利川),是古代巴人最早开发的盐泉。所产食盐,后缀“巴”字,称为“盐巴”,表明产于巴地或巴国。食盐成为对外贸易的战略物资,产地也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多次发生夺盐大战,众多兵将为此伤亡。宁厂古镇已有五千多年制盐历史。自先秦盐业兴盛以来,设立监、州、县等专管机构,明清时期为全国十大盐都之一。近年在忠县、开县、云阳县、巫溪县、巴东县等地考古挖掘,均发现大量制盐工具,藏盐洞穴,运盐栈道、纤道。忠县瓦渣地遗址,发现堆积十多米厚的制盐陶器残片,可见规模之大,历时之长。近年探明三峡库区的岩盐,卤盐,总储量超过2800亿吨,广泛分布于巫溪、万州、利川、建南等县市区。重庆的六家制盐企业,有五家在库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供应重庆75%的用量。还要发展大盐化工,作为支柱产业。食盐是人体中不可缺乏的物质。常流汗的人,特别需要及时补充盐分,否则会虚脱无力。食盐具有咸味,是基本的调味、保鲜品,制造众多食物的必须材料,家庭开门七件事之一,生活中最常用的物资。纯净的岩盐是无色透明的矿物,若含有氯化化镁、硫酸钙等杂质,呈红、黄、绿、兰等多种颜色。它的化学成分是氯化钠,其中氯占61%,钠占39%。它是正方结晶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潮解,更易溶于液态水流失。三峡库区蓄水后,可能引起岩盐消融。若与湖北潜江,四川自贡、大英的岩盐相连,更值得研究。2)硫酸盐三峡库区的硫酸盐岩体,
本文标题:第三节岩溶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3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