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2
教学设计备课11月11日上课20141205课题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2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心脏模型和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法和分析方法。2.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技能训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欲望。3.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培养,爱公物,讲卫生习惯的形成和提高。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难点: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上节课的知识及动脉静脉的概念进行教学。2、充分利用挂图及课件教学方法媒体直观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注意问题充分利用动脉静脉的概念及心脏的结构进行教学板书设计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一)、血液循环途径: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教学过程(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一、导入新课先播放血液循环的课件,并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学生感受身体内的血液循环,引发学习新课的兴趣。从整体上把握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二、讲授新知识播放讨论提纲,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答案。讨论提纲: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还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2.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或趾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体循环的课件,指导学生概述体循环的途径,并理解为什么在体循环中,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这样,血液就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播放肺循环的课件,指导学生概述肺循环的途径,并理解为什么在肺循环中,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人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人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3、完整的血液循环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右侧,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于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三、思考延伸〗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健康的重要性人在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约为70毫升。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为4000毫升。数一数自己的心率,计算一下:你体内的全部血液循环一遍需要多长时间?一天(24小时)之内循环多少遍?一天内由你的心脏泵出的血液总共有多少?通过计算你会发现,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重要!〖四、巩固与小结〗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并用图解表示。完成课后练习题。〖五、布置作业〗完成目标检测相应内容。课后小结: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当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一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血液循环的意义,也即血液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的毛细血管,以及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教学后记(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本文标题: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3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