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第三讲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2
第三讲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刘冠才语音分析,就是把语音分解成更小的单位,并找出它的本质属性。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是音节,这是最小的意义单位。语音分析,就是从音节入手的。汉字是音节文字,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音节。因此,对汉语来说,语音分析,实际上就是字音分析。现代语音学对音节的分析,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音素,然后再把音素分成辅音和元音两大类,每大类再按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辅音与元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气流通过口腔或鼻腔时受阻与否。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或鼻腔受阻,发元音时气流在口腔或鼻腔不受阻,但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圆与否起作用。以汉语而论,汉语的声母基本上是由辅音充当的。现代语音学对辅音的分析,主要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发音部位发音部位是指气流通过发音器官时受阻碍的部位。现代汉语(包括方言),从发音部位考虑,可分为:1.双唇音[p]、[pʻ]、[b]、[m]2.唇齿音[f]、[v]3.舌尖前音[ts]、[tsʻ]、[dz]、[s]、[z]4.舌尖中音[t]、[tʻ]、[d]、[n]、[l]5.舌尖后音[tʂ]、[tʂʻ]、[ʥ]、[ʂ]、[ʐ]6.舌葉音[ʧ]、[ʧʻ]、[ʤ]、[ʃ]、[ʒ]现代语音学对声母的分析(三)7.舌面前音[ȶ]、[ȶ]、[ȡ]、[ȵ]、ʨ]、[ʨ]、[ʥ]、[ɕ]、[ʑ]8.舌面中音[c]、[c]、[ʝ]、[ç]、[j]9.舌面后音[k]、[kʻ]、[ɡ]、[ŋ]、[x]、[ɣ]10.小舌音[q]、[qʻ]、[ɢ]、[Χ]、[ʁ]11.喉音[h]、[ɦ]12.喉塞音[ʔ]现代语音学对声母的分析(四)(二)发音方法发音方法是指发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发音包括三个方面:1.构成阻碍的方式塞音[p]、[pʻ]、[b]、[t]、[k]、[tʻ]、[d]、[kʻ]、[ɡ]、[q]、[qʻ]、[ɢ]、[ʔ]鼻音[m]、[n]、[ȵ]塞擦音[ʧ]、[ʧʻ]、[ʤ]、[tʂ]、[tʂʻ]、[ʥ]、[ʨ]、[ʨʻ]、[ʥ]、擦音[f]、[v],[s]、[z],[ʂ]、[ʐ],[ɕ]、[ʑ],[h]、[ɦ][x]、[ɣ]边音[l]颤音[r]、[R]闪音[ɾ]、[ʀ]、[ʈ]现代语音学对声母的分析(五)2.送气与否1.双唇音[p]、[pʻ]2.舌尖前音[ts]、[tsʻ]3.舌尖中音[t]、[tʻ]4.舌尖后音[tʂ]、[tʂʻ]5.舌葉音[ʧ]、[ʧʻ]6.舌面前音[ȶ]、[ȶʻ],ʨ]、[ʨʻ];7.舌面中音[c]、[cʻ]8.舌面后音[k]、[kʻ]9.小舌音[q]、[qʻ]现代语音学对声母的分析(六)3.声带颤动与否即带音与否1.双唇音[p]、[b]、[m]2.唇齿音[f]、[v]3.舌尖前音[ts]、[dz]、[s]、[z]4.舌尖中音[t]、[d]5.舌尖后音[tʂ]、[ʥ]、[ʂ]、[ʐ]6.舌葉音[ʧ]、[ʤ]、[ʃ]、[ʒ]7.舌面前音[ȶ]、[ȡ]、[ʨ]、[ʥ]、[ɕ]、[ʑ]9.舌面后音[k]、[ɡ],[x]、[ɣ]10.小舌音[q]、[ɢ]、[Χ]、[ʁ]11.喉音[h]、[ɦ]现代语音学对声母的分析(七)声母是指音节开头的辅音,例如在普通话dong这个音节中,辅音d就是声母。有些音节没有声母,直接以元音开头,其声母等于零,习惯上称作零声母。例如an这个音节的开头没有辅音,属于零声母。现代汉语有21个辅音声母,1个零声母。1.双唇音[p]、[pʻ]、[m]2.唇齿音[f]3.舌尖中音[t]、[tʻ]、[n]、[l]4.舌面后音[k]、[kʻ]、[x]5.舌面前音[ʨ]、[ʨʻ]、[ɕ]6.舌尖后音[tʂ]、[tʂʻ]、[ʂ]、[ɽ]7.舌尖前音[ts]、[tsʻ]、[s]了解了现代汉语的声母类别,进而看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分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现代语音学对声母的分析(八)輔音和聲母的區別:1.輔音相對是用現代語音學的原理劃分出來的,主要根據發音方法來區別,而聲母相對是根據中國傳統音韻學的原理劃分的,主要是根據它們音節內部、結構的位置來決定。2.總數不同,輔音22個,聲母21個。所有的聲音都是輔音,但輔音不一定可以充當聲母(-ng)。3.出現在音節中的位置不同:聲母一定在音節的開頭而輔音除了在聲母的位置出現外,-n,-ng還可以出現在韻尾。(一)关于声母的名称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分析,与现代语音学互有异同。古代没有表示声母的音标,表示声母的方法是选用一定的汉字作为代表,这些声母代表字称作声纽、字母或声类。1.声:在传统音韵学声母简称¡°声¡±。但是¡°声¡±字在传统音韵学中所指非一。声字除了指声母(南北朝人所说的双声指的就是声母)之外,还指:(1)有时指声母按发音部位不同所作的分别。(教材p.34)如唐代神珙的《五音声论》(見两顾野王《玉篇》所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东方喉声,东方舌声,南方齿声,北方唇声,中央牙声。(2)有时指声母按发音方法不同所作的分别。(教材p.38)如明方以智的《切韵声原》所说的初发声,送气声,忍收声。(3)有时指韵类或韵母。宋邵雍《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称韵母或韵类叫¡°声¡±或¡°天之声¡±。分十大类112声。邵氏所说的声就是一般韵书和韵图所说的韵。(4)有时指韵母按韵尾收音不同所分的类。如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5)有时指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6)指整个音节。因声求义、一声之转、声训。(4)有时指韵母按韵尾收音不同所分的类。如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5)有时指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6)指整个音节。因声求义、一声之转、声训。2.纽声纽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纽¡±也有用来指整个音节的,如¡°重纽¡±¡ª¡ª重出的小韵。3.¡°声纽¡±声和纽合在一起的称呼。根据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声纽¡±与现在所说的¡°声母¡±略有不同,它包括同辅音的颚化音和非颚化音,如¡°见¡±纽包括[kj]、[k]两个声母。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分析(三)4.声类反切上字的归类(教材p.112)。見母:古类、居类;溪母:苦类、去类;溪母:渠类;来母:卢类、力类;5.字母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例如¡°明¡±这个字母代表的声母是[m]。最为有代表性的是¡°三十六字母¡±。前面我们讲到的¡°反切¡±,实际上就是古人对汉字字音分析的结果。双声叠韵中的声、韵,就是古人对汉字字音的初步认识。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分析(四)元刊本《玉篇》载有¡°切字要法¡±,由切上字类聚而成声母代表字,共三十类:音烟(影);人然(日);新鲜(心);餳涎(邪);迎妍(疑);零连(来);清千(清);宾边(帮);经見(见);神禅(禅);秦前(从);宁年(泥);寅延(喻);真氊(照);娉偏(滂);亭田(定);陈缠(澄);平便(並);擎虔(群);轻牵(溪);称燀(穿);丁颠(端);兴掀(晓);汀天(透);精笺(精);民眠(明);声羶(审);刑贤(匣);方风(非);¡ª无(微);(字母及后二母为后人所加)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分析(五)唐人归三十字母例(敦煌守温字母残卷):端:丁、当、颠、敁(di¨¤n);透:汀、汤、天、添;定:亭、唐、田、甜;泥:宁、囊、年、拈;审:升、伤、申、深;穿:称、昌、嗔、;禅:乘、常、神、谌;日:仍、穰、忎、任;心:修、相、星、宣;邪:囚、详、餳、旋;照:周、章、征、专;精:煎、将、尖、津;清:千、枪、佥、亲;从:前、墙、朁、秦;喻延、羊、盐、寅见:今、京、犍、居;溪:钦、卿、褰、祇;群:琴、擎、蹇、渠;疑:吟、迎、言、;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分析(六)晓:馨、呼、欢、祆;匣:形、胡、桓、贤;影:缨、乌、剜、烟;知:张、衷、贞、珍;彻:伥、忡、柽、缜;澄:长、虫、呈、陈;来:良、隆、冷、邻;不:边、逋、宾、夫;芳:偏、铺、缤、敷;並:便、蒲、频、苻;明:绵、模、民、无;守温三十字母大致如下(敦煌守温字母残卷)(教材p.32):唇音:不芳並明齿头音:精清从舌头音:端透定泥正齿音:审穿禅照舌上音:知彻澄日清喉音:心邪晓牙音:见溪群来疑浊喉音:匣喻影这三十字母可能是守温学习翻译佛经时,受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对反切上字进行归纳而成的。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分析(七)三十六字母大致如下(教材p.36)重唇音:帮滂並明正齿音:照穿床审禅轻唇音:非敷奉微牙音:见溪群疑舌头音:端透定泥喉音:影晓匣喻舌上音:知彻澄娘半舌音:来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半齿音:日这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宋代初期汉语声母的类别。它比守温的三十字母增加了六母,这就是轻唇音非、敷、奉、微。唐代初期,清唇音大概尚未从重唇音分化出来,故三十字母中没有清唇音一类。而娘母起先归于泥母之中,床母的不出现,则是因为自古¡°床¡±、¡°禅¡±不分,到宋初才加以区分。¡ª¡ª船母。三十字母并¡°床¡±于¡°禅¡±。三十六字母后来成为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的工具,人们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声母多少的实际对它或增或减,一直沿用到今天,音韵学上称作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古书注释中也有单用¡°读¡±字。《淮南子¡¤原道篇》:¡°纯白不粹。¡±高诱注:¡°粹,读祸祟之祟。¡±《淮南子¡¤天道篇》:¡°天与地鸿洞。¡±高诱注:¡°洞,通也,读同异之同。¡±《淮南子¡¤说林篇》:¡°虽欲谨亡马,不发户辚。¡±高诱注:¡°辚,读似鄰,急气言乃得之也。言马亡不可发户限(门槛)而求。¡±《淮南子¡¤本经篇》:¡°飞蛩满野。¡±高诱注:¡°蛩,沇(兖)州谓之螣。螣,读近殆。¡±蛩,群东;螣,定蒸;殆,定之。(4)之言、之为言¡ª¡ª揭示古音古义,同源《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心母幽部,siəu;肃,心母觉部,sǐwək)《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郑玄注:¡°拜之言拔也。¡±(拜,《广韵》引作扒)说明:读若、读如,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本字来破假借字,读为、读曰,主要用本字来破假借字;之言、之为言,释音兼释义,二字之间往往是同源关系;读似、读近,主要用音近字来注音。注音与释义混杂,音同与音近难分,正是这种注音方法的严重缺陷。即用读若法注音,有时也不能反映汉字的准确读音。¡±《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心母幽部,siəu;肃,心母觉部,sǐwək)《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郑玄注:¡°拜之言拔也。¡±(拜,《广韵》引作扒)说明:读若、读如,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本字来破假借字,读为、读曰,主要用本字来破假借字;之言、之为言,释音兼释义,二字之间往往是同源关系;读似、读近,主要用音近字来注音。注音与释义混杂,音同与音近难分,正是这种注音方法的严重缺陷。即用读若法注音,有时也不能反映汉字的准确读音。¡±¡±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分析(八)1.对声母发音部位的分析发音部位,即发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部位,例如发b[p]这个音时,构成阻碍的部位是双唇,双唇就是发b音的发音部位,b就叫做双唇音。在现代汉语中,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三十六字母分析为五音和七音。五音的分法最早见于《玉篇》卷首所附《五音声论》[《玉篇》,字书。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所撰,三十卷。体例仿《说文解字》,共分542部,收字16900多,于《说文》有所增补,所收多为汉魏时期的通用字。],其名称为:喉、舌、齿、唇、牙,排列次序是所谓由内而外。还有一种排列法是所谓由外而内,即唇、舌、齿、牙、喉。《广韵》卷末所附《辨字五音法》的排列就是这样。所谓七音,是从五音的舌音中又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七音。这种分法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到了南宋的《切韵指掌图》又将七音中的唇音
本文标题:第三讲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3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