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第九章尿液化学检查尿液是一种化学成分十分复杂而又很不稳定的体液,它来自血液,也来自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组织及其分泌,许多病理情况都会导致尿液化学成分的改变。第一节尿液酸碱度测定本节考点:(1)定义(2)检测方法及评价(3)质量控制(4)参考值(5)临床应用(一)定义尿液酸碱度是反映肾脏调节机体内环境体液酸碱平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简称为尿液酸度。尿液酸度分两种:可滴定酸度和真正酸度。前者可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滴定,相当于尿液酸度总量,后者是指尿液中所有能离解的氢离子浓度,通常用pH来表示。(二)检测方法及评价1.试带法:用pH广泛试带浸入尿液中,立即取出与标准色板比较测定。用肉眼判断出尿液的pH,或用仪器判读结果。本法操作简单,可目测或用尿液分析仪检测,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筛检方法,但试带易吸潮变质,易影响准确性。2.指示剂法:常用的指示剂为0.4g/L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显示黄色为酸性尿;显蓝色为碱性尿;显绿色为中性尿。本法操作简单,但溴麝香草酚蓝的pH变色范围为6.0~7.6,当尿液pH偏离范围时,检测结果不准确。黄疸尿、血尿易干扰指示剂法。3.滴定法:本法可检查尿液酸度的总量。临床上,可用于观察尿液酸度的动态监测,但操作复杂。4.pH计法:用pH电极能直接精确地测定出尿液的pH。本法精确度较高,可用于酸负荷试验后尿液pH检查,对于肾小管酸中毒的定位诊断、分型、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需要特殊仪器,且操作更繁琐。(三)质量控制1.标本必须新鲜:陈旧标本可因尿C02挥发或细菌生长使pH增高,也可因细菌和酵母菌作用,使尿中葡萄糖降解为酸和乙醇而pH减低。2.试带法:试带应满足生理和病理尿pH的变化范围,未被酸、碱污染,未吸潮变质。3.指示剂法:一般指示剂多不易溶于水,配制指示剂溶液时,应先用少许碱液(如NaOH稀溶液)助溶后,再加蒸馏水稀释到适当浓度,以满足指示剂颜色变化范围,因为指示剂的解离质点状态与未解离质点状态呈现不同的颜色。4.滴定法:氢氧化物溶液浓度必须标准。5.pH汁法:应经常校准pH计,确保仪器在正常良好状态下检测。(四)参考值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多数尿标本pH5.5~6.5,平均pH6.0。随机pH4.5~8.0。尿可滴定酸度为20~40mmol/24h尿。(五)临床应用1.生理性变化(1)尿液pH易受食物影响:如进食含蛋白质高的食物过多或饥饿状态等,尿pH减低;而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品时,尿pH增高。第2页(2)进餐后尿pH增高:机体每次进餐后,尿液的pH呈一过性增高,称之为碱潮。(3)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应激状态等生理活动,夜间入睡后呼吸减慢,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均可使尿液pH减低。许多药物也会影响尿液pH。尿内含有大量脓、血或细菌污染,分解尿素可使尿液碱化。2.病理变化(1)尿pH减低:见于①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热、服用氯化铵等药物时。②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低血钾性碱中毒(肾小管分泌H+增强,尿酸度增高)等。③其他:如白血病、呼吸性酸中毒。(2)尿pH增高:见于①碱中毒:如呼吸性碱中毒。②严重呕吐。③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变形杆菌性尿路感染,由于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等。④肾小管性酸中毒:尿pH呈相对偏碱性。⑤应用利尿剂、进食太多蔬菜、水果等。3.观察尿液pH变化,指导临床用药,预防肾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减轻泌尿系统微生物的感染。第二节尿液蛋白质检查本节考点:(1)蛋白尿定义(2)检测方法及评价(3)质量控制(4)参考值(5)临床应用正常人尿蛋白来源:正常人尿蛋白约有200多种,主要有:①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如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以及免疫球蛋白Fc片段等。②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如Tamm-Horsfall糖蛋白及分泌型IgA等。③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如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9万的清蛋白,占尿蛋白总量50%左右。(一)蛋白尿定义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二)检测方法及评价1.尿蛋白定性试验:为蛋白尿的过筛试验。(1)试带法:利用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本法对清蛋白较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仅为清蛋白的1/100~1/50,且可漏检本周蛋白。尿液pH增高可产生假阳性。本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适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2)加热乙酸法:为传统的经典方法,特异性强、干扰因素少。能同时检出清蛋白及球蛋白尿,但敏感度较低,一般在0.15g/L左右。本法能使含造影剂尿液变清,可用于鉴别试验。(3)磺基水杨酸法:又称磺柳酸法。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显示快,与清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等均能发生反应;敏感度高达0.05~0.1g/L,因而有一定的假阳性。被NCCLS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并推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2.尿蛋白定量试验检查方法有:沉淀法、比色法、比浊法、染料结合法、免疫测定法和尿蛋白电泳法等。目前染料结合法、比色法应用较广泛,免疫法及尿蛋白电泳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尿蛋白检测方法的选择:对于进行现场快速检验,或初次就诊的门诊患者,采用试带法或磺基水杨酸法,基本可满足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的需要;在疾病确诊后需要进行疗效观察或预后判断时,则需要配合加热乙酸法,必要时需进行尿蛋白定量和特殊蛋白质分析。(三)质量控制1.试带法:必须使用标准合格的试带,并严格按照注意事项操作(参见尿液分析仪及临床应用一章)。2.加热乙酸法:控制加酸量及盐类浓度,加酸过少、过多,导致远离蛋白质等电点时,可使阳性程度减弱。如尿液盐类浓度过低,又可致假阴性,此时可加饱和氯化钠溶液1~2滴后,再进行检查。第3页3.磺基水杨酸法:使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钾盐、复方新诺明、对氨基水杨酸等)及有机碘造影剂时,以及尿内含有高浓度尿酸、草酸盐或粘蛋白时,可呈假阳性反应。此时,可通过加热煮沸后浊度是否消失予以鉴别。4.考马斯亮蓝法尿蛋白测定:应注意:①考马斯亮蓝试剂易吸附在比色杯上,每次使用后应立即用甲醇或乙醇或水加适量丙酮洗涤,并最好用专用比色杯。②试剂酸度对蛋白质测定影响较大,pH越高灵敏度越低。③考马斯亮蓝试剂必须新鲜,否则对蛋白质结合能力下降。④线性范围较窄。5.注意方法间差异,加强质量控制用于尿蛋白定量的各种方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应尽力作到:标本、试剂合格,操作规范,结果有可比性。(四)参考值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1g/L;或0.15g/24h。(五)临床应用1.生理性蛋白尿(1)功能性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热、寒冷刺激、精神紧张、过度兴奋等,呈混合性蛋白尿,一般为2~3天后消退。(2)直立性蛋白尿:可见于站立时间过长、“行军性”蛋白尿等,多见于青少年,绝大多数无肾病证据。(3)摄人性蛋白尿:输注成分血浆、清蛋白及其他蛋白制剂,或进食过多蛋白质时,尿液中可偶然被检出尿蛋白。(4)偶然性蛋白尿:受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的污染,偶而出现假性蛋白尿。(5)老年性蛋白尿:与年龄低于60岁的人相比。老年人蛋白尿的发生率增高。这些人应每隔6个月,随访检查血压等,但总体预后良好。(6)妊娠性蛋白尿:妊娠时可有蛋白尿,但应注意随访。若无症状者,尿蛋白持续1~2g/d或伴血尿时,则预后比暂时性或体位性蛋白尿者差。2.病理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1)肾前性蛋白尿:见于①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浆细胞白血病等。②血管内溶血性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③大面积肌肉损伤:如挤压伤综合征、电灼伤、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肉萎缩等。④酶类增高:如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尿溶菌酶增高,胰腺炎严重时尿淀粉酶增高等。(2)肾性蛋白尿1)肾小球性蛋白尿:①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少量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定性试验多数为+++~++++,定量试验常为3.5~10g/d,最多可达20g/d。②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肾炎、膜增生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③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早期尿中即出现微量清蛋白,临床肾病期尿蛋白常0.5g/d。狼疮性肾炎:轻型损害时,尿蛋白多在+~++之间,定量为0.5~2g/d。妊娠中毒症:正常妊娠时,尿蛋白可轻度增高;但妊娠中毒症者,尿蛋白多为+~++,严重时可达+++~++++,定量可5g/d。2)肾小管性蛋白尿:①肾小管间质病变:如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Fanconi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等。②重金属中毒:如汞、镉、铋、砷、铀等,重金属类引起中毒性肾间质疾病。③药物中毒: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中草药类如马兜铃、木通等;有机溶剂如苯中毒等。④器官移植:如肾移植排斥反应等。(3)肾后性蛋白尿:①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如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②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等。③泌尿系邻近器官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慢性盆腔炎、宫颈炎、盆腔肿瘤等,泌尿系邻近器官炎症或肿瘤刺激。第三节尿液糖检查第4页本节考点:(1)定义(2)检测方法及评价(3)质量控制(4)参考值(5)临床应用(一)定义正常人尿液几乎不含或仅含微量葡萄糖,一般尿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称为糖尿,葡萄糖是尿糖的主要成分,偶尔亦可见乳糖、半乳糖、果糖、戊糖等。葡萄糖是否出现于尿液中,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①血糖浓度;②肾血流量;③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把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血糖)浓度水平,称为肾糖阈值(简称肾糖阈)。(二)检测方法及评价1.班氏法:利用葡萄糖的还原性,是传统尿糖定性试验方法。本法是非特异性测定葡萄糖的试验,可检出多种尿糖,简便,但易受其他还原物质干扰,倾向于淘汰。2.试带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本法检测葡萄糖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适用于自动化分析。3.薄层层析法:操作复杂、费时、成本高,多用于临床或基础研究,临床上一般情况少用。(三)质量控制1.班氏法:试验前,必须首先煮沸班氏试剂,避免试剂变质。维生素C可使其假阳性。2.试带法:①避免假阳性:假阳性可见于尿标本容器残留强氧化性物质如漂白粉、次亚氯酸等或低比密尿等。②避免假阴性:尿液含有高浓度酮体、维生素C、阿斯匹林;使用氟化钠保存尿液;标本久置,葡萄糖被细菌或细胞酶分解,可引起假阴性。3.容器清洁:不含氧化性物质入漂白粉、次亚氯酸,否则易导致班氏法假阴性而试带法假阳性。4.高比密及高酮体尿:可使试带法糖定性呈假阴性。5.及时送检:尿液必须信笺,若长时间放置,细菌繁殖等造成假阴性结果。(四)参考值定性试验:阴性。定量:0.56~5.0mmol/24h。(五)临床应用尿糖检查,主要是作为糖尿病的筛检和病情判断的检测指标,但尿糖检查时,应同时检测血糖,以提高诊断准确性。1.血糖增高性糖尿分为:(1)摄入性糖尿:①摄入增多:摄入大量的糖类食品、饮料、糖液时,可引起血糖短暂性增高而导致糖尿。②输入性增多: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可引起尿糖增高。(2)应激性糖尿:由于情绪激动、脑血管意外、脑溢血、颅脑外伤等情况下,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一过性糖尿。(3)代谢性糖尿:由于内分泌激素分泌失常,糖代谢发生紊乱引起高血糖所致。最常见的是糖尿病。糖尿病:①尿糖检测是糖尿病诊断、病情判断、治疗效果观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②尿糖与血糖检测关系:糖尿病如并发肾小球动脉硬化症,则因肾血流量减低,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肾糖阈增高,此时尽管血糖已超过一般的肾糖阈,尿糖检查仍可呈阴性;轻型糖尿病患者,其空腹血糖含量可能正常或轻度增高,尿糖检查亦可呈阴性,但进餐后2h,由于负载增高,可出现血糖增高,尿糖阳性。因此,疑糖尿病时,应该同时检查血糖、尿糖、餐后2h尿糖,还应该进一步作糖耐量试验,以明确糖尿病的诊断;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尿糖检测无痛苦且廉价,因此,对于以饮食控制尿糖的患者,尿糖检查较为适用,但对胰岛素依赖的患者,尿糖检测结果与血糖的对应性较差,因而,宜用血糖监测患者的治疗。第5页(4
本文标题:第九章尿液化学检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