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但同时要明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教学难点: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学时安排:6学时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政治文明及其主要标志1、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开放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形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称。一定的政治文明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目标。2、政治文明及其主要标志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中处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和公开化等内容。主要标志:1)、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范畴。它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的内容。国体表明民主的阶级实质,它涉及民主与专政;政体是民主的形式,涉及民主与集中,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都是阶级的、历史的、具体的。从传统的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化,即政治权力的民主化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封建专制下的人治,政治权力产生于世袭,且不受任何制约到选举产生受制约的资产阶级政治权力,是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从人治到法治的进步。法治将逐步实现社会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政治文明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法是阶级社会中最基本、最有效的社会规则。对人自身的了解—没有一件事情比人类对自己的控制更难了,促使了法的产生。法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标志性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从本质上说,法是由国家按一定程序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重要实现形式。当然,社会成员的意志除了通过法这一形式表现外,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道德、宗教、习惯、政策等。法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守护神。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原则和方略,是人类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文明成果。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进步,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行之有效的基本手段。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按制度办事,按法律办事。国家治理的两种方式人治和法治。人治是靠某个人来决定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人治社会的政治体制是以君主为核心设计的,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人类历史上,人治占了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就是人治的历史。人治是与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的。近代社会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历史沉淀而成的法文化,使得法治取代人治取得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发展。法治是高成本、低效率、高收益、低风险。人治是低成本、高效率、低收益、高风险。民主是高成本、低效率;专制是低成本、高效率。(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一次把民主从少数人的民主变成为大多数人的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1)、从所有制基础上来看: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人民在共同对生产资料享有不同形式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上的。2)、从国体上说,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3)、从政体上说,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它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江泽民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一条政治原则,不可动摇、不能转向。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前提,能否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检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通过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形式,保证人们群众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优势。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团结、凝聚力量;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带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接受群众的监督。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是现代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要贯彻两个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总结探索执政规律,对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出的重大决策。在革命战争年代,党主要依靠政策实施领导。随着地位的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必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就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主与法制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实行法制就不能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先进最优越的民主政治。但由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建立的时间不长,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曲折,所以发展得很不充分,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很不完备,需要大力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1)、民主政治建设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无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不仅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民主建设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有机统一起来,而且要在民主建设的探索中,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坚持探索性和创造性地有机统一,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制度模式。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对于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制度、措施、办法的选择,对于民主建设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积累。这就注定了这种探索必然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历史过程。2)、民主政治建设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3)、民主政治建设受社会文化条件和历史传统的制约。任何社会都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统一体,它建设的好坏、发展的快慢与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历史传统有着重要关系。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长期存在。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影响较大,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众多的人缺乏民主意识、民主知识和民主习惯,这又势必影响他们实际参政议政能力。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盲目追求资产阶级民主,热衷于绝对的民主自由,把社会主义民主等同无政府主义。这一切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严重障碍。宗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政治体制,是实现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政治体制改革,重点是指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改革。1、政治体制存在一些弊端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干部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其中最突出的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其他弊端的长期存在都程度不同地与权利过分集中相联系。在权利过分集中的体制下,必然造成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严重地缺少党员、人民的参与和监督,从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原则缺少制度化、法律化的有力保障,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难以充分实现。2、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3、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邓小平:“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主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坏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性质和原则1、目标:总目标:邓小平:“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长远目标: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近期目标:紧紧围绕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党和国家的各项具体制度,克服现行政治体制的重压弊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2、性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变革的是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即原有的政治体制。3、原则:1)、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历史使命、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目标和任务决定的。2)、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要受中国历史条件和社会的制约,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3)、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党的领导是政治体
本文标题:第九章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