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
1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第一节焦虑的实质及其学说一、焦虑的概念及其特点二、焦虑学说三、焦虑的功能第二节自我防御机制的实质及其特点一、自我防御机制的内涵二、自我防御机制的根据三、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第三节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一、压抑二、投射三、心力内投四、认同五、合理化六、反向形成七、替代和升华、补偿八、抵消和隔离九、固着十、退化第九章焦虑论雨自我防御机制论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有关矫正人格障碍和保持人格完整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其中,焦虑论(anxietytheory)是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与超我及外在世界矛盾所导致心理紧张、不安、焦虑、忧虑、担心和恐惧的理论。而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semechanism)则是弗洛伊德关于解决个人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平衡所采用心理策略的理论。两者不仅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又有内在的联系。从一定的意义上焦虑是自我防御机制的始基和对象,而自我防御机制又是解决焦虑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性欲论和人格论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接触心理紧张、维护内心安宁、保持人格安整、预防心理疾患。因此,掌握弗洛伊德的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既有理论价值,更有实际意义。弗洛伊德明确指出:“焦虑这个问题是各种最重要的问题的中心,我们若猜破了这个哑谜,便可明了我们的整个心理生活。我虽不自以为能给你们一个完满的解决;但是你们总可期望精神分析采用一种不同于学院派医2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①第一节焦虑的实质及其学说弗洛伊德自称是一个决定论者。他对人的一切思想、情绪和行为都认为有因果性,既有决定的原因,又有必然的结果,排除一切偶然性。这就是弗洛伊德以潜意识的本能内驱力为基础的人格内部冲突和动机学说。弗洛伊德从本能决定论出发,坚持社会与人的本性是对立的,人的本性总是反社会的。他认为,本能与文明永远处于二律背后之中,即文明的起源、发展始终是出自本能的冲动,又是对本能享乐的否定。这里,弗洛伊德片面强调了社会与人的对立一面,没有看到社会与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统一的一面,因而他就难免陷入形而上学和悲观主义的境地。弗洛伊德认为,人总是处于被压抑当中。因为潜意识、本我、本能追求满足的强大的心理能量,常常既同超我的控制相冲突,又同外界现实相矛盾,产生内在的张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部分释放或完全释放,张力才能减少,矛盾才能解决,心身才能恢复平衡。但是,往往不能如此,因而压抑与抵抗之间的矛盾就会形成焦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神经症。一、焦虑的内涵及其焦虑不仅是各种心理疾病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而且也是正常人在遇到某种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或挫折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担忧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一)焦虑的界定19世纪中叶以来,弗洛伊德在许多论著中,均对焦虑做出界定。主要有下述三种:第一种界定:焦虑(anxiety)一般“指知觉危险时所引起的主观状态;这种状态称为情感。”②第二种界定:焦虑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对危险情境做出的反应”,也就是说,“焦虑的出现也是对创伤情境的一种反应”。③第三种界定:“焦虑是一种特殊的不快乐状态,它伴有特殊神经通路上的运动释放。”④可见,弗洛伊德把焦虑界定为个人觉知到会有某种危险或创伤情境时所做出的一种不愉快情绪的反应。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17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张爱卿译.载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8卷.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32③弗洛伊德.抑制、症状与焦虑.杨韶钢、高申春译.载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6卷.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160④同上书,1993(二)焦虑的特点从弗洛伊德对焦虑的界定以及同恐惧、惊悸的比较分析中,可见焦虑有下述个特点:1.心态性,即焦虑不是个体的心理历程和认知活动,而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属于个人感受、体验和情感的范畴。所以,弗洛伊德多次把焦虑称为人的情感状态。显然,这里弗洛伊德所谈的焦虑不是特质焦虑,而是情境焦虑。2.危险性,即焦虑不是对特定危险对象的反应,而是有某种浮泛而不明切的危脅或危险的情境所致。因为焦虑的主题是危险,当个体觉知到危险时就有焦虑的产生。焦虑的滋味是很难受的,伴有紧张、不安、担忧、烦恼、害怕、恐惧等心理因素,故焦虑与恐惧(fear)与恐怖(dread)有其相近或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恐惧或恐怖都有特定的所害怕的客观对象,如怕猫、怕狗,而焦虑则缺乏这种明确的外界对象,或者模糊、惶恐莫名,所谓“愁来无方”。弗洛伊德说:“我以为焦虑是就情境而言,不问对象;恐惧则集中注意于对象;至于惊悸似乎有其特殊的涵义——它也是就情境而言,但危险突然而来,没有焦虑的准备。”①现代科学认为,恐惧主要是对外界环境中某些危险事物的心理反应,而焦虑是对来自个人内部的判断不明确的某种危险的心理反应。因为焦虑与恐惧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不易区别,所以有些其他学科的学者不去区分它们,但在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学中,将两者明确区别开来却是很重要的。3.负面性,即焦虑不是人的积极的、愉快的情感状态,而是人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的反应。弗洛伊德认为,作为感觉焦虑的一个尤为明显的特征是不愉快(unpleasure),但是这还不是其全部性质。比如,紧张、痛苦或悲伤等也具有不愉快的特征,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不愉快都可称为焦虑。因为人在焦虑时都能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在主观中将焦虑同疼痛、悲哀、抑郁等痛苦体验区分开来。可以说,痛苦都有清楚明确的原因。4.模糊性,即焦虑的出现往往并没有觉知到有什么明确而肯定的动因,而总是模糊的不确定的预感到某种不良后果的来临。比如,一个人感到焦虑时,常常心神不安、坐立不宁、惶惶然若灾祸将临,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应当说,没有无意识的焦虑,正像没有无意识的疼痛一样。我们说焦虑的模糊性是指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焦虑的原因,但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焦虑情绪,不能体验到的焦虑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当然,从今天来看,显性焦虑人会更意识到,而原始焦虑则其内隐性、模糊性更为明显。5.身心性,即焦虑不是单纯的心理反应,而是“伴有相当明确的生理感觉(physicalsensations),其中最明显、最经常发生的是与呼吸系统和心脏有关的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164感觉。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肌肉紧张、出汗增多、手足发凉、肢端震颤、全身乏力、脸红、尿频等生理症状。在弗洛伊德看来,焦虑以某种兴奋的增强为基础,这种兴奋一方面产生了不愉快的这一特征,另一方面又通过特殊的神经通路上的运动释放过程而得到缓解。因此,焦虑与其他类似状态如悲伤、痛苦之间的差异,就在于焦虑突出了生理反应、身体症状和动作表现。6.预期性,或称信号性,即焦虑不是简单地等待它的发生,而是通过焦虑的信号功能可预见和预料到将会引起无助感的创伤性情境。我们可以将包含这种期待成分的决定因素的情境称为危险性情境。焦虑信号正发生于这种情境之中。信号实在说:“我遇见到一个无助情境即将发生”,或“目前的情境使我想起从前曾经历过的一次创伤体验,所以,在尚有时间对之加以排除之前,我先预期这种创伤,以一种好像它已经发生的方式活动。”所以,焦虑一方面是对创伤的预期,另一方面又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对创伤的重复。由此可见,焦虑具有不同的起源,它与期待(expectation)的关联属于危险性情境,而它的不确定和没有对象则属于无助的创伤性情境——即在危险性情境中所预见到的情境。①因此,焦虑被认为是一种预期性的反应。这一点,焦虑与烦恼(annoyance)不同,烦恼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而焦虑是指向未来的。二、焦虑学说焦虑是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弗洛伊德早期和晚期对焦虑有不同的解释,形成两种不同的焦虑学说。早期焦虑学说是弗洛伊德第一种焦虑理论,形成于1890~1910年,主要包括两个要点:1.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力比多所转变而来的,即本我是焦虑的根源。弗洛伊德说:“如果力比多受到压抑,就转变成焦虑,或以焦虑的方式得到发泄,这是力比多的直接命运。”②这就是说,经过压抑之后,大量的(本能冲动——即它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转换成了焦虑。他以为焦虑与力比多的关系非常类似于醋与葡萄酒的关系。因此,可以说,“焦虑是转换的力比多”。2.神经症是焦虑的原因,即神经症首先出现为因,而焦虑后再出现为果。弗洛伊德早期把焦虑视为神经症的基本现象和关键因素,认为焦虑主要是对不可发泄的性冲动的一种有害反应。就是说,当力比多难以找到正当的发泄的途径时,就变成焦虑。③弗洛伊德在指出第一种焦虑学时说,注意到癔症、强迫症、恐怖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分别为躯体性转换症状、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对某特定对象的特殊恐怖;①弗洛伊德.抑制、症状与焦虑.杨韶钢、高申春译.载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6卷.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22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张爱卿译.载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4卷.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41③参看高觉副主编.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45但焦虑性神经症病人在主诉心悸、震颤、出汗等躯体症状的同时,往往着重提出“连自己也说不清,并无具体对象的不合理的苦闷与不按心情”。弗洛伊德根据他的力比多学说,认为这些病人的焦虑是“属于生理的躯体的产物。”它主要表现如下:(1)焦虑是由于别人力比多或性欲能量的过度紧张或变形的表现。例如,手淫、性交中断、持续的不协调或不充分的性生活等,都可能妨碍力比多的正常释放,结果满溢的躯体兴奋能量就转变成焦虑体验。(2)癔症、强迫症、恐怖症病人除其特征性症状外,这些疾病所伴随的焦虑,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的:在过去生活中,有不得不压抑性欲或力比多经历的人,哪怕以后在性欲可以充分发泄的场合下,由于心理上的抑制尚未消除,所以很易在力比多未获得充分释放时就提前结束了,其结果也会使继续存在去体内的满溢的躯体能量装变成焦虑。弗洛伊德基于上述理论将神经症分为以下两大类:(1)现实性神经症现实性神经症(actualneurosis),主要包括焦虑性神经症与神经衰弱(后来又加上疑病症)。弗洛伊德认为,现实性神经症(又译“真性神经症”)是由性问题而产生的神经症。就是说,由于“现在的性生活障碍”或不充分的性兴奋释放(如手淫、性交中断等)所引起,根源于躯体方面,或者是由于“性物质代谢产物”的“中毒”。还认为没有充分的性能量释放,无论变动环境与否,焦虑也不会消失。(2)精神神经症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is),包括癔症、强迫症与恐怖症。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神经症“起源于精神或心理领域方面”,固有此命名。他认为患者潜意识地通过移置、转换、凝缩等心理机制,将其内心的矛盾冲突形成症状。以后,随着弗洛伊德第二种焦虑学说替代了第一种焦虑学说,以及后来的科学研究,于是否定了“性物质中毒引起神经衰弱与焦虑症”的假说。目前精神病学界也废弃了“现实性神经症”、“精神神经症”等诊断名称,而一律称为神经症(neurosis)。(二)后期焦虑学说后期焦虑学说是弗洛伊德第二种焦虑理论,他是在否定第一种焦虑学说的集成商1926年提出的。它主要包括两个要点:1.自我是焦虑的根源。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一文中指出:早期的“本我焦虑说”,总是把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力比多(本我)看作是焦虑的源泉,这种观点“已没有任何意义”,应“加以改正,后期的新观点则认为“自我是焦虑的源泉”。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不可能像自我那样具有焦虑,6因为它不是一个组织,因而不可能对危险情境做出判断。但另一方面,引起自我产生焦虑的,又往往发生于或开始于本我的种种过程。的确,就这些特殊的过程而言,不仅后期的大多数压抑,而且最初的压抑,很可能都是由这种类型的自我焦虑(ego-anxiety)促动的。”①弗洛伊德还认为“由于自我所利用的能量是去性化的(desexualized),所以新的观点也倾向于削弱焦虑与力比多之间的密切联系。”因而他“把自我看成是
本文标题: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