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讲岁时节日民俗1、岁时节日民俗概述2、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3、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4、中国港澳台岁时节日民俗5、外国岁时节日民俗口典型案例口本章小结口关键概念口复习思考题口实训题口自测题教学目的认识岁时节日及其民俗的一般概况;了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节日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学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利用节日民俗来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各地的具体情,掌握好利用节日及各地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的方法,为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1、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说,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时”是指节日在历法中的日期;“空”是指节日流行地区的地理条件。它们是影响节日民俗构成的基础。(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春耕的节日典礼,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我国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求神拜佛、问卜占卦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大量这方面的习俗。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登门贺岁,这些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的重要影响。(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青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种种传说多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可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成原的说法;于是在端午节就形成了祭祖屈原、赛龙舟的风俗,它显然受到历史传说的影响。(4)文化传播的影响一种是通过自然的文化传播形成的节日民俗,如汉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些节日。另一种传播是人为的,主要是宗教性的节日传播。在我国,通过人为途径传播的宗教节日主要是小乘佛教节日和伊斯兰教节日。以上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在实际情况下往往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对节日民俗的形成发生作用。2、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岁时节日及其民俗分为以下几类。(1)宗教性节日及民俗宗教性节日包括两类:一类是原始宗教节日;一类是现代宗教节日。这两类节日都是宗教性质的,但它们的产生时代及民俗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2)生产性节日与民俗生产性节日,一般是指在农业、林业、牧业、饲养业、渔业、手工业等生产中,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首先,它有固定的时间(也有的日期不确定);其次,生产性节日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并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再次,它带有祭祀、纪念等意义。其中与农事生产节日及民俗最有特色。农事节日的最初形成,大约是和农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有关。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民族,农事节日的原始信仰成分逐渐减少,变为庆祝丰收、祈求丰年。有些节日还成了农忙季节的生产动员。如藏族的“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新果节”,又叫“吃新节”或“尝新节”,是许多民族中流行的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日期各地不一,一般都在谷子成熟的时候举行。(3)年节及其民俗年节,在各民族中普遍受到重视,其形成一方面有祈求来年丰收的含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春节是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时间是在正月初一。春节,最重视的是除夕。在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共庆佳节。(4)文娱性节日及民俗文娱性节日,大都具有联欢性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团体的社交和友好往来,有时还加入民间的竞技活动。在文娱性活动中,较有特色的是各民族的歌会、歌节。在这些活动中除娱乐内容外,还为未婚青年男女提供社交场所和物资交流场所,深受各民族人民的欢迎。3、我国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长期以来,农业就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大量的岁时节日都是为祈求或庆祝农业丰收而形成的;同样,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儒家思想在岁时节日中也有大量的表现。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l)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许多节期的选择,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春种、夏伏、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收、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有许多节日都是为祭祀祖先而设的,如除夕之夜祭祖、清明节上坟、中无节烧纸钱等。可以说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另外,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团圆、讲亲情的国家。每当节日来临时,一家之主都希望家人能和和气气地、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只有在这个时候,天伦之乐表现的格外充分。千百年来,传统节日也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重要的感情纽带。(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节日风俗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后来,节日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大量的体育活动也出现在节日里。每逢重大节日,城乡还多有盛大的社火、庙会活动。这样,传统节日就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1、汉族岁时民俗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文化水平相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略高一些,这一点从岁时民俗的影响也可看出。如大多数民族使用汉族的历法。因此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汉族的岁时民俗就很有必要。汉族岁时民俗的最初来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有紧密联系。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传承着仰视天象以观测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的习俗。如农谚所说:“天河朝东西,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收拾把麦割”。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重大。人们对天文、历法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殷周时代,历法尚疏,农事活动,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进行。到了春秋时代,用土圭测日影以定冬、夏至,置闰月以定四时成岁的制度逐渐完善,农事活动有了更可靠的依据。另外,我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而识别天象,根据天象推算时序节令的变化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有些古俗一直延续至今。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人们常根据斗抽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随老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历法的产生与人们对天象的观测有关系,太阳的出没,月亮的盈亏规律,最早被人们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如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以寒暑交往,禾谷成熟为周期,则称为“年”。至今.我国使用的历法(现在通用阴历和阳历)可以说是来源于古代的历法。由于季节变换和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为了反映四季、气温、降雨(雪)、物候变化,我国古代将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并把周岁365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节气,它对于农业生产习俗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多农业谚语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我国岁时和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实际上世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汉族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又称过年,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结束。古代的春节叫元旦、元日、新年。新中国成立后,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各地民间过年有守岁、吃年饭、贴灶公、贴“福”字、贴对联、贴年画、拜年、放鞭炮、放焰火、走亲戚、点蜡烛、包饺子、点旺火、剪纸、赠送贺年片、耍社火、游春等习俗。人们以此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2)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在这一天活动很多,有吃元宵、打太平鼓、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踩高跷、小车会、舞狮子、扭秧歌、唱大戏等。节日里,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惯,如陕西人吃“元宵菜”;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等、它寄托着人们祈求新一年圆满顺遂的心愿。(3)清明节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它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古时候,清明这天,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凡坟茔都于这天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如今,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枝。此外,各地在节日中还有斗鸡、荡秋千、蹋蹴、作假花、放风筝、拔河等活动。(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午”或“重五”。古代,“五”与“午”相通,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又古人有于是日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此日又叫“大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道教称此日为“地腊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它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其来源有四种说法,其中在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为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这天,人们会举行各项活动,如吃粽子、躲午、赛龙舟、迎火船、戴艾蒿、挂菖蒲、带香包、挂葫芦、驱五毒、饮雄黄酒、悬钟馗等习俗。(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故亦称“仲秋节”。又因此日恰值中秋之半,且月色倍明,故又称“秋节”、“月夕”、“月节”。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如今,每当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当空,亮如明镜,圆似玉盘。家家户户设供桌于庭、上留西瓜、香瓜、葡萄、枣子、苹果、石榴等各样时鲜果品,合家园坐,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人们借助各种象征团圆的节物与活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祈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情感。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即使远在天证海角,中秋节的明月,也能带去亲人的缕缕相思与祝福。3、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1)东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①满族——满族过年每当年节将近的时候,满族家家户户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户户还会竖起六米高的灯笼杆,上扎一把松枝或一面红色小旗。。夜晚点上灯,彻夜不熄。年三十家家包饺子,讲究有褶子。码放饺子要横竖成行,意味来年财路四通八达。除夕的饺子有的
本文标题:第九讲岁时节日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