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黄河颂》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了解《黄河颂》的时代背景材料。根据语言环境相关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注意节奏。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3.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及诗的时代意义。德育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教学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合作释疑,展示成果。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课内阅读课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1.看预习提示了解学习重点并借助相关资料了解歌词词曲作者及写歌的背景。2.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了解歌词大意、主旨。3.查资料,了解黄河的历史及描写黄河的诗词俗语。(二)导入新课(1分钟):播放<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同时展示黄河图片。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板书课题:黄河颂﹙三﹚预习反馈:(5分钟)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黄河。(附课件)(教师评价:声音、是否脱稿、流畅度)2.汇报小组板书、讲解重点字词、形近字、多音字,并调动其他同学参与。(教师评价:前后鼻音的区分、四声的标注、发音的准确)(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0分钟)过渡: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提示:关于诗歌朗读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认真倾听播放《黄河颂》,学生仔细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的境界。2.深情朗读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四读: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谁最有感染力。(也可以男女之间合作朗诵)3.仔细品读,自主探究:通过诵读诗歌:①你感受到了什么(我能用一首乐曲、一幅图、一个词语、一句话、一首诗、用朗读表达、找到的资料,说出我的感受……)?②你还有哪些疑问?(预设: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二、合作探究(20分钟)过渡:朗诵诗歌,我们除了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一)大屏显示探究导引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颂)2.一首歌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作为歌词,这首诗也分成这样三节。请概括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序曲有什么作用?(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颂黄河,尾声:学习黄河精神;引出颂歌)3.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下面从那些角度写了黄河?(望,惊涛狂澜-特写浊流连环-俯瞰奔向黄海-纵观劈成两半-横看)4.歌词中“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教师点拔:出现三次,试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思考-养育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誓言学习黄河)(二)尽情地说将你的探究结果在小组上进行交流,并将你所不懂的问题或在自主过程中的其它质疑提出来,与小组同学共同探究。1.各小组选一代表,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及质疑。(给优胜小组以鼓励)2.请同学们用“我欣赏这首诗的(),因为()。"说说你对本诗句子的品析。(教师点拔:可从修辞手法,蕴含感情去谈.)预设:①“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三、“提升”环节(9分钟)1.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请同学们畅谈对两首诗的感受。2.结束语------《黄河颂》的时代意义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了解黄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就是我们伟大祖国。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使祖国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4.课外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故事等,进行归类整理后,在班上进行展示。(3、4选作)四、作业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字词个两边,记会2.背诵诗歌并能默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黄河颂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颂中华民族的精神尾声学习精神相关资料(多媒体显示)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2.关于作品:《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3.关于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周恩来代表党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号召。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4.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有关黄河的俗语: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3.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4.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5.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6.九曲黄河十八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及变化原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自主感悟、合作释疑。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相关资料补充:1.作者:阿尔丰斯.都德(法国)(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出身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17岁时带着诗作到巴黎,厕身文学界。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投笔从戎。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都德是位多产的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还写有两部回忆录和一个剧本。有法国的狄更斯之誉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磨坟书筒、月曜日故事集、故事选、冬天的故事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特色。2.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一、“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复习小说三要素2.认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及作者情感。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踱.()督.学()郝叟..()()摊.()懊.悔()chéngfá()()钥匙..()()诧.异()磨损.()qídăo()()哽.()宛转..()()4.解释下列词语:督学征发哽踱惩罚5.搜集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二)导入新课(1分钟)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三)预习反馈(5分钟)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附课件)(教师评价:声音、是否脱稿、流畅度
本文标题: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5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