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1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孟邻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是给学生更大更自由的选择空间。给老师的挑战是从更高的层次上给予指导,而不是拘泥于某篇课文。所以备课更应该抓住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训练方法,训练目标。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二、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一、置身诗境1)沉浸其中2)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二、缘景明情1)方法2)情与景的关系如何置身诗境,首先要“沉浸其中”,忘掉周围一切,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中,得到美的享受。其次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即便如《梦》这种从未经历过的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情景,也是借助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构建的,所以还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模拟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如何缘景明情。教参上说,就是不同诗歌用不同的欣赏方法。我不太同意,不仅是方法问题,而是情和景的关系问题,其实,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情景交融。(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参考答案】(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2教师准备:意象和意境------中国诗歌独有的美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连接情和景的载体,是表现情感和传达物象之美的媒介。关于意境,从古至今,有不同的说法。教参上说所谓意境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意境是境界的一种。下面列举几种说法。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指出了“意境”不仅是“意”与“境”的合一,而且“意”与“境”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意境”是达到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的交融。---王国维中国抒情诗很发达,从诗经开始就有了良好的抒情的传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惜别和怅惘之情。开创了“情景交融”的美学传统。历来判断一首抒情诗的高下,也往往用是否做到了“情景交融”为标准。所以,掌握了“意境”,即掌握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精髓。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写景和抒情分开。姜夔说:“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文心雕龙物色》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月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矣”------情景交融。“在审美观照的瞬间占据并充满了人的意识的审美形式”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朱光潜意境是主观情趣和意象融合构成的境界。---我赞成举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姜夔: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表面上意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可以说,每个人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创造的。因此,如果把整个单元的意象做一梳理,就会惊奇的发现:每一首诗都有月的意象,但意境却不同。《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既是宇宙中深幻莫测的精灵,又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的寄托,是人与自然沟通契合的媒介。《夜归鹿门歌》中的“鹿门月照开烟树”,此时的月是隐逸在鹿门山中的月,不带任何世俗尘滓的月,在孟浩然迈向隐居之地的山间小路上,静静地照着。《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是神界的月,他目睹并帮助李白飞向天姥山。《登岳阳楼》中的‘乾坤日月浮”,月是自然界宏伟奇丽的景象,是穷困的但具有开阔胸襟的诗人杜甫才能见到的月。其意境十分宽阔宏伟。《菩萨蛮》中的‘垆边人似月”则是选取月的美丽温柔一面来形容美女了。可以以“月”来贯穿整个单元,通过对“月”的解读直逼每个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创造的审美境界。正象过常宝《依然旧时明月》中所说的“月映万川,各有境界”,只有一颗真诚的心灵,才能辩识出3春夜栏杆上玲珑的花影,才能呼吸到疏影横斜中淡雅的暗香,才能从万卷诗篇中通达人同此心的古今一理。古诗如月,是一声声无言的召唤,它召唤着我们的至诚性情,与歌与哭,心有戚戚,参与那些诗歌意义的创造。其实,感悟古人就是感悟自己,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每当我们面对着浩淼星空中那一轮明月的时候,沉潜在历史和人心深处的感动,会被再一次激活,我们就重新踏上那条或是逍遥或是凄凉的超越之旅,接受这个优雅的传统的洗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的,那一轮浸润过唐宋风流的月,正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故乡。”也许,期望从繁华的满城灯火中,清晰地再现出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的图景,本身就是一种痴心妄想吧。但如果语文老师都不再有这种痴心妄想,学生的眼前就更是只有电脑里人工制作的月亮了。教学设计一、赏析示例怎样用用好赏析示例,让学生感到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它的思维曲线是怎样的:1诵读---2意象---3联想和想象---4再现画面---5创造意境---6审美享受1、诵读。要想得到美感享受,就必须从诵读、涵咏开始,自己反复体会,自然生其气象。本单元所选诗歌,画面感很强,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方式朗读,上周在101中学的古韵今声古诗诵读活动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有检测式、表演式、表演中有古装扮相,配乐朗诵,情景模拟,相信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必然想象和联想,必然体会意境,再造意境。我们提倡教师范读,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不同于录音的活的感受,教师和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和学生分成小组,可分成风景制作组、配乐组、朗诵组、解说组,动作组,完成一部情景剧。其实是让学生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去解读这首诗。2、找意象怎样让学生感到这是张若虚的月,不是李白的月,不是杜甫的月呢?这月下的徘徊、月下的吟唱,月下的仰望、月下的惆怅,是张若虚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审美创造。《春》有两个月亮:宇宙中的月亮,观照着世间万物,似精灵在这无边无际的夜色中神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由此引发第二个月亮:人心中的月亮,“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3、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创造意境(读者的二次创造),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抓住作者特点,体会主观情意。从意象到意境到情感,联想和想象是最重要的环节,是置身诗境的不二法门。可以教一些方法,如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如海边望月的感受,梦游的体验等,也有一些我们未曾经历过的,如李白、李贺所描绘的神仙世界、鬼世界,就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贯通视觉和听觉,尽量构想出或虚拟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4、再现画面。《春》分两个部分,9个绝句,月生、月照、问月、月待、月思、月移、月华、月落、月沉。前四个绝句,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意境呢?可以让学生改写成散文,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已有的经验和体会,放音乐或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轮明月随潮水涌生,仿佛两个活泼的生命,越来越高,越来越亮,景象壮观。月光闪耀,江水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霜。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一个优美、恬静、朦胧、神话般美妙的境界出现了。只要感受到这个境界,诗人的遐想和疑问探索就顺理成章了。学生也会展开联想,提出千古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和体会,这说明了什么?人类永远对自然充满了好奇,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动力。从第五个绝句开始,转入对人事的描绘,选取了最常见的主题,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用“月“来烘托,徘徊、朗照、卷不去,拂还来,”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结尾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以景言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最突出。游子那无着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情思摇曳,动人心魄。回味4无穷。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训练,通过再现画面和创造意境,自己已经能初步感受怎么鉴赏诗歌,5、创造意境---6审美享受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讨论《春》的意境美及主题。胡晓明《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春》隐藏着一个绝大秘密。表面上看,即月光从思妇心头流过,由此形成诗歌文本上下两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诗歌意境的浑然一体;从深层结构看,恰恰是表达了人心与自然的大和谐。于是思妇之思念不复来自思妇本身,而是诗人的灵指在宇宙与人心的和弦上弹出的妙响。这不仅仅是“少年式的憧憬”(李泽厚语),更是中国哲学的古老灵魂在盛唐来临之际焕发出来的年轻的生命光华,这不仅仅是“梦境中晤谈”的“宇宙意识”(闻一多语),实际上应是由人类生命情感所滋润沐浴过的宇宙生命,又由宇宙生命所照亮,升华了的人类向上的生命。------礼赞生命、礼赞自然,这就是《春》的昭示万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主旨。中国山水诗的蓬勃的灵感气韵,正从此一主旨中流出。可让学生和以前学的的游子思妇主题、花月旧题进行比较二、自主赏析部分怎样教------可采用对比法、活动法一、王孟先比较生平思想,再比较其诗歌。王孟并称,自古而然。但深究之,差异显明:王维空灵澄静,孟浩然清远淡寂。王“静”,孟“清”。王维往往澄怀味象,孟浩然则多感发兴怨。“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文心雕龙·体性》),文化教养、生活道路和人文环境等都“陶染”影响情性。王、孟生活道路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艺术素养不同,因此诗
本文标题: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5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