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复习导学案答案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复习导学案答案1.(2008年湖北宜昌市)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A.辽B.西夏C.金D.元解析:本题考查了辽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分析题干,给出的利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南宋、女真族。据此链接课本,跟南宋通过议和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答案:C。2.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A.北宋与辽的争战B.北宋与金的争战C.南宋与辽的争战D.南宋与金的争战解析:此题以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转而提出与之有关的问题。有的同学可能看到题目后,由于不了解杨家将的故事,而觉得无从下手。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即可解决。因此提醒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题干,提取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根据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前的两政权之间的战争,据此链接课本即可知识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答案:A。3.小刚同学在暑期旅游的时候,参观了岳飞墓。在岳飞的墓门上有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但是小刚同学不知道“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你能帮他解释吗?()A.岳飞、赵高B.郑成功、和绅C.戚继光、兀术D.岳飞、秦桧解析:本题通过对联来考查与之有关的历史知识。形式活泼新颖性,同时体现了事事处处是历史。通过本题的解决,使同学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岳飞墓这一关键词,联系我们学习的有关岳飞的历史知识——岳飞抗金,后来遭到秦桧的谋害。故本题中的“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岳飞和秦桧。答案:D。4.仔细读图,回答问题:请回答:(1)请你填出图一、二中空格部分的政权名称和建立的民族。(2)图一、二中政权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和平相处的?请你评价一下这一途径。(3)仔细观察图片,请你谈谈元朝统一过程中灭掉了哪些政权?(4)图片四反映了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乃至今天有什么影响?(5)上书图片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解析:此题考查了辽、宋、夏、金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图片都来自于课本,平时的学习中只要注意图文结合的学习,即可实现与课本的正确链接时比较容易的。图一是辽、北宋、西夏并立示意图,图二是南宋与金并立图,政权的并立都是通过议和的途径实现的。对这种实现和平途径的评价,注意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从对宋和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来评价,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图三是元朝完成统一过程中灭掉的政权,细观察图片即可找到的政权。图四元朝的疆域图,呈现的内容是行省制度所划分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联系元政府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和对照今天我国的行政区划示意图,回答对今天的影响即可。四幅图片反映了政权由并立到元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说明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1)图一辽(契丹)、西夏(党项)、北宋(汉族);图二金(女真)、南宋(汉族)。(2)图一通过辽、宋议和宋、夏议和,图二通过宋金议和。评价:对两宋来说,议和都送给对方“岁币”,“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两宋与辽、西夏、金的连年战争,使此后的双方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并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3)西辽、西夏、金、吐蕃、大理、南宋。(4)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现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是始于元朝。(5)由分裂走向统一。5.(2007年海南省)右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于()A.唐朝B.北宋C.元朝D.明朝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同时考查了学生图文结合的学习以及读图能力。图片来自课本,在学习时,只要注意了图文结合的学习与掌握,解决本题很简单。根据题干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可判断是交子,链接课本可知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答案:B。6.(2007年桂林市)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请你指出它是()A.会子B.瓦子C.关子D.交子解析:本题命题形式新颖,从同学们熟悉的纸币入题,激发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据此链接课本,可知道它是交子。答案:D。7.(2007年连云港市)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A.西汉时期B.三国时期C.南宋时期D.隋朝时期解析:谚语直接来自课本,学生解答时困难不大;解答的关键是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含义的理解,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苏(州)湖(州)一带粮食熟了,天下的粮食就有了。虽是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湖一带农业发展水平高,同时在全国的地位非常重要,而苏湖一带正是江南地区,所以这条谚语也从一个侧面佐证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现象。有了上述认识,此题考查的就是哪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了,答案就水落石出了。答案:C。8.(2007年湘潭市)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解析:本题命题者选择了一史料,对于此类问题应该理解史料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链接课本。“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到了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9.(2008·湖北咸宁市)“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A.端午节B.中秋节C.春节D.元宵节解析:本题为材料性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宋代称春节为元旦。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答案:C10.(2008·广东佛山市)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A.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B.偶尔去吃一碗宋嫂鱼羹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可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发生在明朝时期的事情,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是不可能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的。答案:D11.(2008·江苏连云港)《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究北宋城市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迁移的能力。《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的风光及繁荣景象,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最符合题意。答案:C。12.(2008·山东威海)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B.供住宿的邸店很多C.东京城内的市民在“瓦子”里娱乐D.许多读书人在书房里钻研八股文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知识迁移能力。在创设的四个情景选项中,A选项发生在宋代,B、C选项情景也已在宋代出现,而D选项中的“钻研八股文”是在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一次应予以排除。答案:D。13.(2007年,沈阳市)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A.契丹族B.女真族C.党项族D.蒙古族解析:此题考查少数民族建立的主要政权,分析四个选项,契丹族建立辽,女真族建立金,党项族建立西夏,蒙古族建立元朝,由此确定正确答案。答案:D。14.(2007年,常德市)秦朝和元朝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分别是()A.科举制行省制B.科举制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行省制D.郡县制丞相制解析:此题前后知识联系,考查对重大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秦朝和元朝都是古代史上两个重要朝代,都开创过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秦朝的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沿用到今天,而元朝的行省制度奠定了今天省级行政区的基础。分析四个选项,C项是正确的。答案:C。15.(2007年,常德市)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和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和的基本因素是()A.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B.各民族间的交往C.封建经济的发展繁荣D.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解析:此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分析各选项,明确经济的发展繁荣是基础,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只有经济发展了,才会促使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民族间的交往更密切,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所以选C最为合适。答案:C。16.(2007年,济宁市)与下图相关的朝代是()A.隋朝B.唐朝C.元朝D.明朝解析:此题为图片式选择题,考查观察、阅读地图的能力。首先仔细观察地图,从图中看出,设立了很多行省,且疆域辽阔,再对照提供的四个选项,很容易确定是元朝,且元朝才开始设立行省制度。由此确定正确答案。答案:C。17.(2007年,常德市)马可·波罗在中国有可能看到了()①《红楼梦》②随蒙古大军东征西讨③使用汉语穿汉服写毛笔字④读唐诗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解析: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马可·波罗生活在哪一时期或他在何时来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时来中国的,在元朝之前出现的景象,他都有可能看到,仔细分析提供的选项内容,除《红楼梦》是清朝创作的作品,根本看不到,其他景象马可·波罗在中国都有可能看到的。由此确定正确答案。答案:B。18.(2007年,湘潭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回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最早生活在()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此题考查民族融合的问题。自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尔等长期杂居相处,逐渐融合,从而在元朝出现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所以断定这个民族最早生活在元朝。答案:B。19.(2008年·福建泉州丰泽区)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A.购买精美的唐三彩B.经常听到人们吟诵李白的诗C.乘装有指南针的外国商船去南洋D.到都城长安旅游解析:本题创设情景,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生活在唐朝的商人是不可能乘装有指南针的外国商船去南洋的。答案:C。20.(2008年·重庆市)右图人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的重大发明是A.指南针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火药武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所选图片节选自教材,图中人物是毕昇,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答案:C。21.(2008年·广西玉林)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下列不属于宋代科技成就的是A.活字印刷术B.指南针C.“瓦子”D.火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瓦子里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等。瓦子的出现说明了宋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不属于宋代的科技成就。22.(2007年·山东日照市)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回答:(1)培根所说的这三种东西分别是什么?依据有关事实,说明“第三种东西”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2)上述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谈谈你对科技发展影响的认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
本文标题: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复习导学案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5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