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本章的逻辑结构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三部分。辩证的唯物论即世界本质论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三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两原理,即“三观两原理”—本质论。唯物的辩证法即世界发展论内容包括物质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两个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五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即“二、三、五”理论。原理有八个(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立统一的规律和学说是最重要的两个),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或学说。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辩证的唯物论)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哲学是讲世界观的)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则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与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哲学与世界观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任何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都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的,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反之亦然。因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而其他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等则是研究一定的领域、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所以,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观点的总和,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意识形态形式。哲学同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一样,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之服务,都含有一定的阶级性,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不同点在于哲学离开经济基础最远,是属于恩格斯所说的“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也就是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对此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关系的问题=意识和物质关系的问题)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谁先谁后、谁产生谁、谁离不开谁(谁依赖谁)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知论只是少数哲学家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倾向,是指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阵营或唯心主义阵营。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重要意义。为哲学研究提供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不同派别确定了科学依据;为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不可知论提供理论武器;为人们处理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的关系,变革现实世界提供根本的指导原则。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根源:最初产生于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及梦中景象的不正确解释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同唯物主义相反,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而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二性的;或者说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精神的,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自然界、物质不过是精神、意识的产物,或者说意识决定物质,意识不依赖于物质等。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什么,同时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方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坚持孤立、静止、片面、否定矛盾的方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变的,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说明恩格斯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列宁总结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就是说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列宁对物质的科学定义说明①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泽东语)。②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③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贯彻和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而说明它的重要意义。(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重要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③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④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和时间、空间。运动的含义:“运动,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最一般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属性和存在方式,不表现为一定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就是形而上学。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客观的物质运动的反映。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把精神看成是物质的载体,把运动仅仅看成是精神运动,就是唯心主义。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承认静止的意义:运动从静止中找到量度;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其意义:对立统一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a.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不是没有条件,而是哪一种条件都运动)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d.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所以我们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如说“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只是一阵风,瞬息即逝,无法捉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反对只承认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运动和时间(运动的持续性)、空间时空的含义: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即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即三维性。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时空既是绝对的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邓小平(両论:猫论,即“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找到老鼠就是好猫”;二是摸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观实践的本质含义(提问)(1)实践(行动)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对象:实践作用的事物;化:转化作用事物的活动)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实践对人的意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生产实践(人改造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③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结构—要素和要素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实践三要素)的含义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社会结构有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形式。中介: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物质形态)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意识形态)。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步骤)实践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主体依据实践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结果,以此修正实践目的、方案,反馈调节实践活动本身。(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从实践作用分类——毛(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还是意识)。(2)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在实
本文标题: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5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