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4学时注:第三节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在前二节阐述经济基础时,一并谈论之。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至今在全国七千多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中游地域。从处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河南)和龙山文化(湖北)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农作物,农具等)足以证明,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仰韶时期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村落;主要经济形式为原始农业,同时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如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祥,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此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铜、石并用的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这个时期2的文化以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并且许多陶器都表面光亮如漆,具有薄、硬、光、黑的陶器特点,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从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其农业生产技术,远比河南仰韶文化的农业技术水平要高、农业工具也更灵巧。动物方面有家养的牲畜。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以上这些都说明:中国的农耕区曾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的转移。隋唐以后(北方战争、生态恶化),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东南财赋与西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总:根据考古发现和专家们的意见,在远古时代至隋唐以前,农业生产首先在3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的水平。历代国都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多设在这些区域。比如西安,唐以前有西周、西汉、新、前赵、前秦、西燕、后秦、胡夏、西魏、北周、隋、唐、武周、黄齐、大顺十四个政权,唐以后,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有谚语为证:“苏杭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北部和西北部以游牧经济为主,而其他地区则以农耕经济为主。游牧民族体魄健壮、勇猛善战,依靠放牧为生,加之地理环境的恶劣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经常南下掠夺。像在东汉、魏晋、唐等时期,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如:党项,是6世纪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最初由古代羌族的一支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如汉族、吐蕃、鲜卑、吐谷浑等,逐渐形成和发展为党项族。党项人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本是游牧民族,常用畜牧产品来换取汉人的粮食、食盐、丝绸以及生产工具等等。唐朝建立后,为了经营西北地域,唐与党项积极交往。唐初,党项时叛时降,但基本上与唐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他们倾慕中原文化,加之吐蕃攻占吐谷浑及党项族属地,为了免遭奴役,党项向唐朝请求向内地迁徙。党项较大规模的内迁有三次。除此之外,少数民族迁移到中原定居的达几百万人。甚至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还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最典型的是蒙古族和满族建立了元朝、清朝,统治过整个中国。当然,我们仅仅看到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征服中原是片面的。我们也应当看到:民族的战争和防御,这些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受了劫难与流离,经济、文化也受到了破坏,然而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掠夺的终止,是和平与交融的继续。各族人民在战争这种特殊的方式下进行着经济上的互补、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上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看来战争既摧毁着文明,又催生着文明,总为文化的交流加压加酶。比如:唐时期开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精妙结晶。再比如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通婚,促进了西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时,文成公主有云:“弱女适异国,送来觉4卧像。送来占星学,送来宝锦锻。乳使在变酪,酪使在变酥。酸酩在变膏,种桑在缫丝。植竹在索陶,殖土在陶器。水磨在设置,并带芜菁种。随同的有”诸种府库财帛,金银书橱,诸种金玉器具,诸种造食器皿,食谱……诸种花缎、锦、绫、罗与诸色衣料二万,另外,还有文史资料、医学、佛经、音乐、舞蹈等艺术。这些无疑给吐蕃的社会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贞观十五年(641),唐蕃联姻,“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氈罽,袭纨绡,为华风。而白居易在《时世妆》中却描绘了唐代社会中流行的吐蕃妇女的梳妆打扮,“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也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巾,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状梳君记取,髻椎赭面非华风。”椎髻,即其形如锥,不戴饰物,妇女赭面,本是吐蕃的风习,不是汉人的传统装扮,但唐朝中叶,许多长安女子面容上都画有日月形膏妆,赭面,完全一副吐蕃妇女的样子,看来,当时对吐蕃的发型和妆束极为流行,故号称“元和妆”。文成公主后,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去了各种乐工技人,汉族典籍《毛诗》、《春秋》、《礼记》等文化典籍,和天文、历法、医学、佛经等大量传入吐蕃。政治联姻还揭开了唐朝中国内地与青藏高原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丝绸贸易主要以朝贡为主要方式,吐蕃将黄金珍物带入内地,唐朝赐给来使丝绸锦锻。当然最兴盛的还是茶马互市。茶叶、酥油是藏区农牧民不可缺少的物品,茶叶就是通过唐代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文成公主入蕃时带去茶叶,从此吐蕃对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许多吐蕃用畜产品交换中原的丝绸、茶叶、布帛、铁器及其它物品。唐先后在赤岭和陇州(陕西陇县)开设茶马互市,既满足了少数民族所必需的物品需要,又满足了中原交通运输,农耕用畜及战马的需要,促进了唐蕃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另外,党项与汉族的贸易往来也极为活跃。他们主要以自己的牲畜来换取汉族的丝织品、金、银、铜、铁、武器等,元稹《估客乐》说“求珠驾沦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乃至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无一例外都5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唐代西域之制酒方法也传入内地。“葡萄酒,西域有之,芳香酷烈。“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岑参《酒原太守席上醉后作》),与会的人们在酒宴上吃的是烤牛肉和煮好的野骆驼肉,喝的是葡萄美酒。这种酒很受唐人喜爱,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七个字一气呵成极言酒及酒杯的精美。除葡萄酒之外,郁金香也可以用来调制芬芳美酒。郁金香是一种植物,具有浓郁的芳香,是古代宗教神圣的香品,它是西域的特产,郁金香经过加工始成香料,深受唐人喜爱,卢照邻有“罗帷翠被郁金香”(《长安古意》)。李白《客中作》有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种酒,不仅色调呈现出透明晶亮的琥珀色,味道也芳香醇美,真是让人大饱眼福、口福。再比如1644年满族建立大清国。统治中国267年间,满族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遍播海内,满族男人留发梳辫、穿马蹄袖袍、系腰带,于是大清帝国的各族人民都仿效满族男人的服饰,并留长辫子。满族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筒旗袍.,于是各族妇女都穿旗袍。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可以说袖袍,旗袍和长裤子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第63届戛纳电影节于5月12日17:00,北京时间13日零点开幕。范冰冰身着明黄色龙袍礼服出现在红毯时,立刻引起当地留学生热情的欢迎。她的礼服上绣有两条高高跃起的飞龙,拖地的水脚上绣出许多翻滚的波浪仿似满耳波涛汹涌声有“万世升平”之意。在龙纹之间,绣以五彩云纹的吉祥图案寓意祥瑞之兆。上下数千年,龙已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为中国的象征。仙鹤裙装亮相,大秀中国风。据称,这件衣服由70个工人历时四个月完成,九只形态各异的鹤翩翩起舞,中间缀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刺绣,所有刺绣均为手工,不同于江南织造,每条纹路都按照仙鹤羽毛的方向刺绣。范冰冰借以戛纳这个国际舞台向全世界展现了华美的东方神韵。结论: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补充,汇成中华文化。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中国农耕文明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但并非只有农耕经济一种成分。夏、商:青铜制造有了相当的规模。西周:开始使用铁制农具。青铜制造作为手工业生产重要部门,达到极高的水平。西汉:重视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业有了大的发展,铁制品成为主要的生产和生6活工具。当时还能制作出带花纹的丝织品、漆器制作相当精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后,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一举结束了六朝南北经济的分离割裂局面,促成了以大运河为血脉的东部沿海经济区的飞跃式发展。另外,隋朝已经能够建造高五层的大船,著名的“赵州桥”是当时的工匠李春所建造的。唐朝: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都是北宋时期发明和完善的科学技术。明朝:是微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在丝织行业中,出现了出资经营机房的“机户”(雇主)和靠出卖劳动力领取工资为生的“机工”(雇工)。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多元化经济成分更加繁茂。在丝织业、棉布业、造纸业、冶铁业等行业中,手工工场有增加的趋势。对外贸易渐渐集中到并远销欧
本文标题: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5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