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第二章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案例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形成规律性认识,并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该指导思想符合学生知识与技能自主建构规律和建构主义理论。二、教材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强度大,损失多,影响范围广。因此,各地的学生都会听说或者经历过某种自然灾害,对灾害的危害有所了解,但是对于灾害的成因可能不甚清楚。选修教材5“自然灾害与防治”在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及其应用价值的基础上,以基础地理知识为背景,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本书共有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及其理论,第二章集中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等,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一些防御措施及自救互救等方法。本节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我国沿海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渔业区,人口密集,城市港口众多的地带。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以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三、教学目标:1、说明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2、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3、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4、了解我国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国旱灾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难点:中国旱灾和台风灾害多发区的成因。五、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视频资料及图片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课题教学过程展示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图片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阅读图2.30中国旱灾频次分布(提示:华北地区旱灾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这几张图片所反映的自然灾害属于哪一类自然灾害。探究活动:找出我国的旱灾中心,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加强概念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培养问题意识,实现能力提升教学过程读表2.4区域旱灾的特点3.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学生探究学生总结五个地区的灾情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学生阅读课本后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阅读表2.51.我国台风灾害严重及原因投影台风路径频率图片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投影:图2.33中国东部影响严重的登陆台风次数(1949~2000年)图2.44中国东部台风经济损失图案例7学生探究明确:①我国农业旱灾灾情统计报表的核心内容包括因旱灾形成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粮食减产等。②通过对不同年份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学生读2.32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频率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验证我国台风多发的事实。学生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地图的运用学生自学教学过程第2课时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路径: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发生与防治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图2.35侵读图2.35袭我国的寒潮路径分析: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观看中国地形图讨论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影响地区、各地灾害表现。探究活动: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阅读:案例8图2.38图2.39图2.40探究活动:结合图学生自学借助地图,巩固区域地理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加强对寒潮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教师归纳: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3.损失:华北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不仅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对首都北京的影响。4.华北地区缺水的表现及原因文给出的资料,说明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和防治措施。学生讨论读图2.36,得出以下结论:学生讨论华北地区缺水的表现及原因学生自学为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小结反馈提升多媒体呈现习题。思考,回答。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发现存在问题。板书设计分布特点形成条件自影响然措施灾害学习效果评价1、依据图1分析华北地区旱灾多发的原因。旱灾灾情严重图1旱灾台风寒潮沙尘暴2、依据图2说出我国汶川地震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教学设计特点及反思一、教学设计特点:1、创设情境,基于问题学习2、小组讨论,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体验学习过程3、师生讨论,通过分析过程提升思维深度4、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突出地理学科本质二、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通过图像、视频和设计导学问题,分层次的系统性的把问题巧妙的相结合,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且依据地理图像和视频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为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提供了支持。图2
本文标题:第二章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7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