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自考)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4学时)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型边缘学科,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系统学习这门学问,对于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管理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管理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2、行为科学理论;3、现代管理理论。一、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与观点1、早期管理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主要代表有:亚当.斯密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他认为以劳动创造价值为基础,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的中心问题和剥削本质等。2、传统管理理论(又称经验管理)根据企业多年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而成的一整套管理理论和方法。主要代表有:①英国数学家巴贝奇,他发展了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学说。②艾末生,他概括了管理效率十二原则。3、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的显著特点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强调严格管理,这其中又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学派。其主要代表有:(1)美国的泰罗。他提出了卖买标准操作、工作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原理。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2)法国的法约尔。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管理不同于经营,只不过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他强调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还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3)德国韦伯。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强调必须建立不受个人情感影响而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规则和纪律。(4)美国的古利克。把各家有关管理职能的理论加以系统化而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分别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5)英国的厄威克:提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二、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思想及观点“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1、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并推动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被后人称为行为科学理论的奠基者。人际关系理论的几条基本原则:(1)工人是“社会人”,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2)企业中并存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由感情因素形成的连结,它对生产率有很大的影响;(3)以通过对职工满足程度的提高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是衡量领导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标准。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获得较大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a、人类需要理论: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①美国的马斯洛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②美国的赫茨伯格提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认为仅仅满足职工的需要还是不能排除消极因素,应当注重“激励因素”对人的作用,通过满足人们各个层次的需要,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③弗鲁姆提出“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因素的大小取决于行动效果的绩效对职工的价值及职工认为该行动成功的可能性程度。b、人性管理理论:侧重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①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以管束和强制为主,Y理论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只要给予一定的外界条件就能激励和诱发人的能动性,在目标和动机的支配下努力工作,就能取得成功。出现问题时要多从管理本身去找妨碍劳动者发挥积极性的因素。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在管理上有效,并获得成功。②阿吉里斯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应建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扩大职工的工作范围;加重职工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控制和自觉行动。c、群体行为理论:侧重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①勒温创立了“团体力学理论”,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的相关要素对变动的反应。②美国布雷德福提倡实行“敏感性训练”,使受训者明确自己在团体组织中的地位和责任,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与动机,与团体的目标一致,进而提高工作效率。d、领导行为理论:侧重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①以坦南鲍坶和施米特为首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②以利克为首的“支持关系理论”;③以布莱克、穆顿为首的“管理方格法”。三、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思想及观点1、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巴纳德。1938年,他发表了《经理的职能》一书,对组织和管理理论的—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与传统组织和管理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由于他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后人把由他开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称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是一个是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二)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因此,—个组织的要素是: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三)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协作系统,管理者应在这个系统中处于相互联系的中心,并致力于获得有效协作所必需的协调,因此,经理人员要招募和选择那些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做出最好贡献并能协调地工作在一起的人员。为了使组织的成员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和进行有效地协调,巴纳德认为应该采用“维持”的方法,包括“诱因”方案的维持和“威慑”方案的维持。“诱因”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各种报酬奖励的方式来鼓励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威慑”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监督、控制、检验、教育和训练的方法来促使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四)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充当系统运转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根据组织的要素,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⑴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⑵促成必要的个人努力;⑶提出和制定目的。巴纳德的管理职能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大不相同。古典组织理论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是从对管理的过程的分析中提炼出来的,而巴纳德是以自己的组织理论为基础来展开管理职能的分析,把管理者的职能归结为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和规定组织的目标,从而把管理者的职能作用同组织的要素联系起来,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从组织的要素来分析管理的职能,这是其他学派所没有的。2、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强调决策和决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决策理论的理论要点如下:(一)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二)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西蒙对决策的程序、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分析。西蒙提出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三)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往的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西蒙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从而可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四)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经常性的活动的决策应程序化以降低决策过程的成本,只有非经常性的活动,才需要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决策理论尽管提出了有许多其他理论所不具备的优点,但仍存在以下缺陷第一、管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仅靠决策也无法给管理者有效的指导,实用性不大。孔茨就这样说:尽管决策制定对管理是重要的,但在建立管理学全面理论上是一个太狭隘的重点,而如果把它的含义加以扩展的话,则它又是一个太宽广的重点。因为决策理论既可以应用于鲁滨逊所碰到的问题方面,也可以应用于美国钢铁公司的问题上。第二、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决策行为区别开来。决策并非只存在管理行为中,人们的日常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决策,如人们日常生活做事都需要决策,组织中非管理人员的活动也需要决策,但这些决策行为都不是管理行为。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行为区别开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管理的本质。3、系统管理学派侧重于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第一、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第二、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第三、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对系统学派的评价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企业领导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论企图用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模式来解决如此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难以奏效的。他们认为,系统方法过于抽象,实用价值不大。结果,使曾经风行一时的“系统热”渐渐地冷落下去。就连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在他们的后期著作《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中,也把系统管理理论同权变管理理论结合起来。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系统理论是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虽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系统理论对组织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理论并未能提出具体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职能,只是笼统的提出一些原理和观点,初学者在实践中会无所适从。因此,与其他管理理论相比较,它在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上的研究显得不足,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解决管理理论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4、经验
本文标题: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自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7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