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1、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起源2、掌握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论3、掌握勒浊的群体动力理论4、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5、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6、理解人的本质[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集体讨论[学时安排]6学时[重点]掌握管理学基础理论中的“需求层次论”,“人群关系论”,“群体动力论”,管理现代化,心理过程[难点]理解人的本质[教学内容]我们在上一章中曾提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发展而成的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可以说这些学科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要学好管理心理学,必须要具有有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管理的实质、理论方法是什么,了解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的心理和行为等学问,因此本章我们就对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别作简要介绍,帮助同学们理清知识脉络,补充未学过的知识。重点放在第二三节的内容上。管理心理学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所以说管理学理论是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第一节管理学基础理论一、管理的实质管理学也称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管理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历来是众说纷纭的,有的认为人为重点,有的认为资源为重点,也有的认为各项职命为重点,那么它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们平常说得管理其实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是用以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所有一切活动的。根据复旦大学著名学者黄明杰教授的研究,他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事例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到活动。所谓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计划组织、指挥、直辖市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故把它们归入管理体制范畴之内,但他们又仅仅是帮助有效整合资源的部分手段或方式,因而它们本身并不等于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所以说把管理等同于决策,等同于领导、控制等职能是不妥贴的。我们翻开课本第35面,同学们可以看到管理学体系图,从这个体系图上我们知道:管理学并不是一门单纯属于计算方法的学科,它是一门具有多功能、多层次、多属性特点的学科,是一种综合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科学体系。是由社科、自科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理解了管理的裨,我们下面简单疏理一下管理理论的演时过程,从演进过程中我们寻找一下管理心理学的印痕。二、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中管理主体和管理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对管理真谛、管理特性的认识与把握的过程,是不断对管理的规律性性认识与驾驭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等四个阶段。由于我们在上学期已经对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有了清晰的掌握,我们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每个理论的具体情况了,只是简单要介绍一下各阶段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以及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是如何在管理中应用的。(一)科学管理的理论核心科学管理理论是19C末20C初在美国形成的,这种理论的特点是,摆脱了以往的凭经验进行管理的观念,转而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经济管理理论的需要依据。它第一次使管理从各经验走向科学,为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弗雷德里克·泰罗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泰罗在1911年出版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全面叙述了他的管理思想,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1、对工人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操作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2、科学地挑选工人,对工人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工人的技能,促进工人的进取心。3、摒弃只顾自己的思想,促进工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根据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4、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必需对各自的工作负责(各司其职)。科学管理对管理发展的贡献:可以说,科学管理的产生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其意义不亚于蒸气机发明时导致的工业革命,电磁学发明时导致的电力革命。它对于管理理论体系的贡献,有以下几方面:1、时间和动作研究(实施标准化管理)。科学管理对管理最大的贡献提出了时间和动作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指出选定最适于完成这一作业的工具、机器,决定适当的作业程序,清除错误的动作、慢动作、无用的动作,以找到最有效的作业法,使其标准化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的重要方面。此外,还规定作业的标准时间、作业标准。促进了工具和设备的改良,通过标准时间和实际时间的比较来测定员工的劳动效率;标准作业时间可以作为奖励工资的基础,作为估算标准劳务费和制定生产、工程计划的基础。2、任务管理。在1930年《车间管理》一书中指出:为了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务费结合的科学管理法,需要贯彻以下四条原理:(1)高标准地规定一天的任务,即以第一流工人的高效率为基准规定作业标准;(2)标准化的条件,为使每个人公平地达到作业标准,从作业引去到原材料、工具与机器等必须实行标准化;(3)实行奖励工资制(差别计件制),工资随效率而变化;(4)失败了要承担损失。3、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经营人员承担计划职能,作业人员行使执行职能。由于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的分离奠定了“经营管理科学化”的基础,使得以后的预算控制、标准成本等各种管理技术得到发展,此外,这种分离使得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更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泰罗的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1、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2、机械的管理模式(标准化管理模式:一个萝卜一个坑),实质上忽视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3、劳资关系协调缺乏社会规律,实质是为资本家剥削工人效劳;4、工人观是不对的,认为工人不能也不必参与管理。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除了泰勒以外,还有法约尔、韦伯等人,他们的理论学说极大的丰富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体系,这里不一详细介绍,期望同学们能自己课外再浏览一下学过的内容。看一下课本的P40——P41的内容。(二)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实为人群关系理论,它的产生源于著名的“霍桑实验”,这个实验的开始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人际关系理论是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加剧才应运而生的,之前的泰勒制强调对工人进行严格的管理,认为管的严才能出效率,用定额奖惩法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当工人觉悟到泰勒制的实质是剥削工人的血汗的时候,这种管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会降低,生产效率降低。管理者为了挽救危机,开始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引进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改进管理方法、满足职工需要等方法来提高劳动主产率。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是研究工作条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问题,包括照明实验(1924-1927年),继电器装配实验(1927-1932年),面谈计划(1928-1930年);对车间里除了存在按照公司的编创建立的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群体实验等四个实验,其最终结论是组织中员工士气、生产积极性取决于社会心理因素,取决于人际关系是否融洽。人际关系理论的新观点与贡献:1、人是“社会人“,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心理、社会的需要;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认为生产效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并无直接关系;3、企业中非正式团体的存在。非正式组织是以感情为主要标准,要求成员遵守不成文的非正式准则。4、发现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新型领导方法,主要是通过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的合作。继梅奥之后,从事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职工行为方面研究的学者大量涌现,使人际关系理论更加深入充实,使行为科学在下面四个领域有了新的发展: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这个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有:马斯洛在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从事提高生产效率的研究,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是预防劳动能力丧失和预防职工不满的间接影响效率的因素,激励因素是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斯金纳的强氏理论;研究外界刺激与员工行为的关系的“期望理论”等。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这方面有影响的是:麦戈格雷——x.y理论;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根据职工的成熟度,采用不同的方法。P433、企业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勒温——团体动力理论,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的团体要素、目标、内聚力、规范、结构等布雷德福——敏感性训练,研究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通过对受训者进行情感、角色、人际关系的学习与敏感训练,从而改进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达到提高效率和满足职工需要的目的。4、企业中领导分成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的“领导方式连续一体”理论,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斯托洛第尔和沙特尔的“双因素模式”理论,布莱克·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等。这在以后的领导行为部分再详细介绍。(三)现代管理理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加强,经济管理理论也随之活跃,继行为科学理论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管理理论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特是巴纳德,主要观点p46;决策理论学派P46;系统管理学派P46;经验主义学派P46;管理科学学派P47。三、管理现代化(参照课本P47-48)近年来,人们在讨论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指出现代化不仅仅是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标准上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和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那么什么是管理现代化呢?学者们对此说法不一:1、何建文先生认为,管理现代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换言之,管理现代化的是以发展现化管理科学和管理工程为宗旨,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着重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来研究和处理管理工作中的规律性问题,使管理工作更趋于完善。这种观点主要是突出信息和信息技术手段在管理上的应用。2、朱镕基在其主编的《管理现代化》一书中说:管理现代化是一次全民的智力革命,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这种观点比较全面,但是没有把现代人在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于低位单独出来。下面我们参照教材来看一下管理现代化的相关内容:1、思想的现代化(核心)2、组织的高效化(保证)3、方法的科学化(基础)4、技术的计算机化(手段)5、人员的专业化(条件)6、方式的民主化(途径)第二节行为学(人为学)基础理论什么是人的本质?怎么样认识人和理解人的本性?这是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对人的本性看法,仍是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的基础。把人看成“性本恶”的“经济人”,“性本善”的“自动人”还是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对管理将产生不同的作用。这里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人为学研究的内容,它主要研究三方面的内容:1、人的本质问;2、人的行为;3、人为学说探讨。这门学说的研究对学好管理心理学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一、人的本质探讨人的本质是我们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出发点,对于什么是人,在历史上有不同看法:1、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什么是人,什么是动物,还不能区分开来,并且对于人的看法也是不科学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人是从土中生出来的;德莫克利特也认为,人是从地里出来的,就和虫豺之类产生的方式一样的。还有些学者力图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是陆栖两脚的动物”;我国古代《列子.黄帝》指出“有七尺之胲,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他们虽然看到人的身长、体形物征、居住和饮食方式不同动物,但也没有把人和动物直接分开来,人和动物在他们的头脑意识中是仍是混沌的。2、中世纪:是宗教神学统治的时代,在宗教家看来,人没有独立的本性,人是上帝造出来的,《列世纪》《圣经》中说耶和华神首先用泥捏了一个和自己很相像的人,吹了一口仙气,让他有了血肉之躯,有了灵魂,视为男人,被命名为“亚当”,尔后,感到“亚当”很孤单
本文标题: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7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