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选题1、认识的主体是指(B)A.感性存在的人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现实存在的个人D.实践所指向的人2、认识的客体是指(D)A.客观物质世界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3、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C)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D.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B)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6、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A)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C)A.唯物主义的观点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D)A.实践活动B.辩证法C.反映论D.实践和辩证法11、“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A)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2、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D)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全部联系D.外部联系1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B)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4、感性认识的特点是(D)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5、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B)A.表面联系B.本质联系C.直观联系D.外部联系16、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7、理性认知的特点是(C)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8、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C)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19、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B)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20、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D)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21、在实践中,(A)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A.真理B.实践C.创新D.自由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A.抽象思维B.辩证思维C.正确认识D.社会实践23、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C)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2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A)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25、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D)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26、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D)A.起消极作用B.起积极作用C.不起作用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27、“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C)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理论来源于实践28、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A)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29、(B)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A.人生观B.价值观C.世界观D.唯物主义30、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31、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D)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32、真理是(D)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C.客观规律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33、真理的内容是(D)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34、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D)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客观性35、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C)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真实性36、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A)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37、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D)A.陷入诡辩论B.导致怀疑主义C.防止相对主义D.防止绝对主义38、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D)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39、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C)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4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D)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41、“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D)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2、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C)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两者互为因果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43、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C)A.多数人的意志B.先进思想C.社会实践D.逻辑推理4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D)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45、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B)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46、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C)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47、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C)A.坚持B.实践C.创新D.实际48、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D)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49、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D)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50、价值评价是(B)A.感性的认识活动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C.理性的认识活动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51、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A)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52、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A)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53、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D)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54、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A)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55、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C)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56、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A)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57、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B)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促进功能58、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C)A.完全相同的B.完全不同的C.一致的D.不一致的59、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D)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D.正确的价值观60、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D)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6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6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6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6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C.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6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6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6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6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69、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7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本文标题: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7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