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调查
-1-第二节旅游资源的调查调查的目的:要系统地查清调查区域内可供利用的旅游资源的状况,全面地掌握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规模、性质、成因、特点、级别、时代及价值等基本情况。调查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是调查的深化,目的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合理利用等做好准备,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第三节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是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本身价值、资源环境及其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一、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一)、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二)、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三)、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二、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第四节旅游资源保护一、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保护旅游资源就是对生态环境及旅游地文化的保护二、旅游资源衰败及破坏的原因(一)、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1、缓慢性破坏2、突变性破坏(二)、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三、旅游资源保护对策1、减缓自然风化的对策2、杜绝人为破坏的对策3、已被破坏旅游资源的恢复对策培修复原,修旧如故;仿古重修;生态建设第五节旅游资源开发(jieppt)一、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过程。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条件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原本缺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便创造旅游资源。有的地方虽有旅游资源,却“藏在深山人未识”,或虽明知其存在而因不具备某些条件无法被旅游者利用,只有经过规划开发才能产生具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旅游资源开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凭借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从无到有,人为地创造旅游资源和创新旅游项目;二是使尚未被旅游业利用的潜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为旅游者所利用,使之产生效益;三是使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发,增加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延长其生命周期,以提高综合效益。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2-旅游地及其时空作用规律第一节旅游地的概念及类型一、旅游地的概念旅游地又称旅游目的地、旅游胜地或旅游风景区,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它条件有机地结合而形成的旅游地域综合体,是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二、旅游地构成要素旅游地具有提供综合旅游服务的功能,由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各种设施和服务构成。一般由以下要素构成:1、旅游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旅游基础设施;2、可进入性:旅游交通设施是实现可进入性的必要条件,对旅游地内外交通设施的基本要求是”进得去,出得来,散得开”;3、旅游吸引物:主要指旅游资源;4、旅游服务。三、旅游地的类型研究和划分旅游地类型既是进行旅游区划、制定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总体规划、确定重点旅游区和一般旅游区的重要依据,又是确定该旅游地的发展方向、性质和经营特点,组织客源和安排旅游活动方式的需要。旅游地类型的划分:一般以旅游资源的性质、适宜旅游活动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为依据划分旅游地类型。旅游地分类时遵循的原则:独立原则、简明原则左大康主编的现代地理学词典认为旅游地类型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自然或历史文化条件下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具有的形态或发生上的共同性,将旅游地划分为六大类:海洋类、城市类、山地类、宗教类、温泉类、文化类,其中每一类还可以再细分。左大康认为,旅游地可以划分为六个大类:海洋类城市类山地类宗教类温泉类文化类郭来喜从旅游的构景物质基础出发,依据其旅游功能以及对当地经济生活和建设方向的影响,将旅游地划分出七大类:自然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民族风情旅游地、现代工程旅游地、娱乐休憩旅游地和综合性旅游地,各大类还可以再细分。自然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民族风情旅游地现代工程旅游地娱乐休憩旅游地综合性旅游地保继刚以旅游资源的性质及其适宜旅游活动的类型为依据。将旅游地划分出七大类:自然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娱乐旅游地(如游乐园为主体)、运动旅游地、产业旅游地、综合性旅游地。各大类还可以再细分,如运动旅游地划分出滑雪旅游地、-3-登山旅游地、水上运动旅游地等等。自然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娱乐旅游地(游乐园为主体)运动型旅游地产业旅游地(如以园艺业为主体)综合性旅游地管立刚等依据我国旅游地的开发情况、考虑市场促销因素,将旅游地分为以下四类:风景旅游地、名胜旅游地、城市旅游地、自然保护区型(生态)旅游地。风景类旅游地描述:以自然风景为主,经开发成为游览观赏及休闲疗养环境的空间,简称风景区。型:山岳型(海滨型、湖泊型、温泉型、瀑布型、山水型、山林型)旅游地。名胜类旅游地描述:以人文景观为主要旅游吸收物。型:文物古迹型(古园林型、宗教型、民俗风情型、革命纪念地型)旅游地。城市类旅游地:城市以其现代化的都市景观和文化、便利的交通、高水平的接待设施为旅游吸引物。型:古城型(现代都市型、综合型)旅游地自然保护区型(生态)旅游地:是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形成的旅游地。第二节旅游地生命周期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如戈曼森(GormsenE)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MiossecJM)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Oppermann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PearceD,1995),但受到学者们广泛注意和应用的是布特尔(ButlerR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二、布特尔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布特尔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explorationstage)参与阶段(involvementstage)发展阶段(developmentstage)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stage)停滞阶段(stagnationstage)衰落或复苏阶段(declineor1、探查阶段:是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特点是旅游地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的产生而发生变化。2、参与阶段:随着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逐渐变得有规律,本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单的设施。随着这个阶段的到来,广告开始出现,旅游市场范围已基本可以被界定出来,旅游季节也逐渐形成,一些本地居民为适应旅游季节调整生活方式,有组织的旅游开始出现,迫使地方政府和旅游机构增加、改善旅游设施和交通状况。3、发展阶段:在大量广告和旅游者的宣传下,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外来投资骤增,本地居民提供的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已比较显著。4、巩固阶段:游客增长率将下降,但总游客量将继续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数量。旅游地大部分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扩大市场范围和延长旅游季节,广告无所不在。常-4-住居民,特别是那些没有参与旅游业的常住居民会对大量游客的到来和为游客服务而修建的设施产生反感和不满,因为这一切会限制他们的正常活动。旅游地在这一阶段有了界线分明的娱乐商业区,以前的设施有可能成为二级设施而满足不了需要。5、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已趋饱和或被超过,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随之而至。旅游地在游客中建立起的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重游游客、会议游客等。接待设施过剩,保持游客规模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自然和文化的吸引物或许被“人造”设施所取代。6、衰落或复苏阶段:随着旅游业的衰退,旅游设施逐渐被其它设施取代,更多的旅游设施因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而消失,剩余设施的生存能力也将成问题。这个阶段本地雇员和居民能以相当低的价格购买旅游设施,因此本地居民介入旅游业的程度大大增加。宾馆可能变为公寓、疗养院或退休住宅,因为旅游地的良好设施对常住居民有着吸引力,特别是对年老者。最终,原来的旅游地可能变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贫民窟”或完全失去旅游功能。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进入复苏阶段,要进入复苏阶段,旅游地吸引力必须发生根本的变化。达到这个目标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人造景观吸引力,二是发挥未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重新启动市场。在衰落或复苏阶段有可能发生5种情况(如图曲线):1、深度开发卓有成效,可促使游客再增加和市场扩大2、较小规模的改造和调整,持续对资源吸引力的保护,候可以较小幅度地增长3、再调整满足各种容量水平,可遏制游客量下滑的趋势,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4、过度利用资源导致的竟争能力降低会导致游客量显著下降5、战争瘟疫或其它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会导致游客量急剧下降,如曲线E,这时要想游客量再恢复到原有水平极其困难。如果衰落时间持续太久,旅游地在难题解决之后对多数旅游者都不会再有吸引力了。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这一理论模型,西方学者一直在做实证性的探索。尽管他们不同程度都发现了实际情况与这个理论模型之间存在的差异,但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支持这一理论的一般观点。实际上,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的具体形状虽然因旅游地自身的发展速度、可进入性、政府政策以及竞争状况等因素的差异而各有变异,但每个旅游地都难免要经过“早期探险”、“地方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退”这样几个阶段。能够满足一切时代的旅游者的口味的旅游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然而,从经营的角度而言,没有一个旅游地的经营者不期望他所开发经营的旅游地能在为他提供利润的前提下尽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我们虽然相信“永生”是不可能的,但也相信,在弄清了影响旅游度假地寿命长短的因素并进而做出明智决策之后,“长寿”的目标是不难达到的。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述评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作为预测工具就中国情况而言,布特尔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5-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存在的问题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繁多,使其呈现复杂化1、各阶段的转换点和时间跨度难以确认2、时间跨度和转换点确认的滞后性3、预测功能的科学性较差4、不同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难以用统一模式描述5、忽略了时间和空间的季节性变动6、忽略了旅游市场因素第八章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概述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第一节研究进展概述旅游环境容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在旅游研究中争议最多,尚无定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其研究和应用上的难点,既在于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解释,更在于建立一系列可靠的经验值,以用于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实际操作。旅游环境容量,又称为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国外研究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旅游的发展走向大众化,特别在旅游的高峰季节,部分旅游地渐渐地显得拥挤起来。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实际规划者和旅游学者开始意识到,任一旅游地或区域接待的游客量在一定时间内应有一定限度,以保证旅游环境质量的水准,并使决大多数游客满意。然而,要确定这样一种限度,却是非常复杂而艰难的事。毫无疑问,在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中,这是一种极富实际意义的思想。国外对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拉佩芝(Lapage)首次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但未作深入的研究。1964年,美国学者韦格(J.AlanWagar)出版了他的学术专著《具有游憩功能的荒野地的环境容量》。韦格认为,游憩环境容量是指一个游憩地区,能够长期维持旅游品质的游憩使用量。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这一方面的问题未能受到更多的注意。1971年里蒙(Lim)和史迪科GeorgeH.Stankey)在20世纪60年代初步工作的基础上,对旅游容量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讨论,提出:旅游容量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旅游者使用,而不破坏环境和影响游客体验的利用强度。此后关心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人逐渐增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旅游组织的专题研究报告中,开始有了讨论旅游容量与旅游饱和的内容或专门的研究报告。在理论上,目前世界上尚无公认的旅游环境容量定
本文标题:第二节旅游资源的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7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