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康有为给光绪帝的上书材料二: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维新变法时期的打油诗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社会生活方面颁布法令,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了“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请回答:(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主张?其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放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材料三的内容具有什么色彩?(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二、阅读下面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台/百户)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2000年录音机41.669.7572.8357.6347.93影碟机―――16.0237.53电冰箱6.5842.3366.2276.0880.13洗衣机48.2978.4188.9790.5790.52彩电17.2150.0489.79105.43116.56请回答:上面表格中的内容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义和团民众揭帖材料二: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材料三: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材料四: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请回答:(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二、阅读下面材料: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伺,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2)列举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与西藏有关的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海近代报纸,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来中国的西方教会和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教会报纸。这些办给中国人看的教会报纸,主要是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19世纪60年代后,由于外商报纸的兴办和发展,逐步取代教会报纸,在上海独占市场。材料二: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和发展过程中,随着西学东渐和本篇已经阐述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促使下,中国近代印刷业出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吸引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及其资本的投入。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开办的《申报》馆了。前已述及,英商美查来中国经商,始作洋布和茶叶生意,因经营不善而无利可图,遂欲改弦更张,另谋它业。当时见报业兴隆,便同他的朋友伍毕特(C·WoodWord)、普莱亚((W·B·Pryer)、麦基洛(J·Mackllap)集资白银1600两,购买了铅字及印刷设备,办起了声名显赫的《申报》馆。美查创办的《申报》馆,除《申报》外,还印刷了《申报馆聚珍版丛书》。丛书分正、续、余三集,收书多达二百种。材料三:下图为《申报》馆外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50年代出现外国人办报热主要有哪些人?办报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办报人的身份有什么变化?1872年《申报》载文说“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起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由此推断《申报》的内容应该有什么特色?(3)根据材料三分析《申报》馆的建筑特点,并分析出现该建筑风格的原因。二、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报纸总印数(亿份)246.8211.3263.3318.4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8079964776223321642931682338146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3805691572383513526483585007互联网用户(户)721330145189021717请回答:(1)分析上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你能分析其原因吗?(2)大众传媒的两极影响是什么?(3)有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参考答案: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1)“断发易服”。这样做可以加强和其他国家的交往,可以推广机器的使用,可以使国家富强。(2)“易服”“废止缠足”。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3)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传到中国。同时西方的民主思想也影响到中国,中国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借此向封建传统挑战。二、上表反映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影碟机、电视的逐渐增多,录音机这种传统家用电器的比重有所下降;影碟机从无到有,逐渐推广;电冰箱、洗衣机、彩电比重迅速上升,特别是彩电甚至出现一家多台的现象。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家用电器数量、种类都有很大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3)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二、(1)维护国家主权或抵御列强侵略;开发利用西部资源。(2)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1)教会和教士创办为主。目的是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2)以外国商人为主。以新闻为主,讲求报道的真实性。(3)中西合璧的特色,俗称两层小洋房。原因是1840年以后,外国人来华居住,带来了全新的居住文化,西式建筑逐步增多。二、(1)速度最快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可以高速互动,双向传受,传者和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人们上网可以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积极影响是正视舆论导向,使人们获取正确信息,从而对事务作出理性的决断。消极影响是混淆视听,让人获取错误信息,导致错误事务甚至对社会不安。(3)有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给予了正确的导向,给人们注入了精神动力,从而获得正确的指导思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标题: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8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