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1.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4.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难点: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章的知识结构课本中的部分“活动”答案和解析第一节P91“活动”答案:1.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3.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作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4.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小,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第二节P97“活动”答案:1.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3.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国际市场上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很小。4.劳动力价格高反映为产品的价格高,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5.促使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海外扩展。6.“技术立国”的政策明显对传统产业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生产要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要么转向海外。P100“活动”答案:1.图5.16直观地显示了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2.(1)重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工人,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势,积累资金和造就产业工人。所以,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往往从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2)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经济实力强,有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经济基础,而东北地区则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工业基础。但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严格的环境评价,避免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本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不必强求答案一致。重难点知识分析1.理解西气东输对中国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优势劣势后果发展方向输出区资源市场、交通、资金、技术生态破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加强综合利用改善环境;资金注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输入区市场、交通、资金、技术能源、环境改善能源结构;改善环境;加大辐射带动作用;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带动中西部发展备注:西部资源基础与东部目标市场对接,双赢2.理解东亚各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和“雁形模式”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各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在不同时期实行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东亚各国由于其特定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在有利的国际大环境下,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形态,日本学者称之为“雁形模式”。意即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遵循以下规律:后进国接受先进国的技术出口和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开始),后进国开始大规模生产,逐步取代进口品,并进而开始出口,并将该产品返销到先进国;等到后进国的生产成本开始上升,出口竞争力开始下降,后进国的生产企业就开始将生产移往生产水平更低的更后进的国中去,从而结束这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伴随这种产业转移,东亚各国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日本处于领先地位,亚洲“四小龙”随后,东盟国再随后的产业格局。产业转移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东亚各国内部产业发展的顺序和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具体途径和过程,同时也表明了东亚各国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中经济依次相继起飞的客观历程。雁形模式只是表明东亚各国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业发展状况,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并存的局面。3.理解我国现阶段沿海地区企业产业区域转移状况产业区域转移简称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的行为。是由于资源供给和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包含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转移国或地区与转移对象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沿海地区开始接近新兴工业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集中表现为以下特点:(1)企业对外扩张和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为动机包括:扩大销售额;扩大出口;提高企业知名度;利用较为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基础设施;引进技术和便于向海外扩张。(2)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方式分为初级形态和高级形态,初级形态包括三种—对外投资;对外设立生产加工点;设立营销网点。高级形态包括三种—设立研发机构;转移生产设施;转移企业总部。今后,转移生产设施也可能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其行为目标主要是扩大企业和知名度。(3)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对象地区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选择率最高。典型例题及解析1.“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解析:“西气东输”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东部地区能源不足而且市场需求量大问题。【答案】B2.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的原因是()A.珠江三角洲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香港B.珠江三角洲的地租地价高于香港C.珠江三角洲的工资水平低于香港D.珠江三角洲是国内主要经经济特区之一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大量的产业转移的情况。该题就是检查考生对这种产生转移现象原因的理解程度。地价便宜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是导致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答案】C3.下图是世界产业转移的地区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出现了工业。指出这个时期英国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图中M城市是____________,影响其形成、发展的区位条件有哪些?(3)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对M市的发展有何意义?(4)图中M所示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解析】世界产业转移先是在欧洲,后到北美洲,然后到亚洲的东部沿海地区,它的转移给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带来发展机遇,极大促进了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东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缺乏,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缓解了上海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环境质量。【答案】(1)钢铁纺织原料、燃料(动力)。(2)上海有利方面: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水陆交通发达;附近地区农业发达。不利方面:矿产和能源不足。(3)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4)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好;紧邻我国第一大工业城市上海,作为上海经济腹地受上海的辐射作用,便于获得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京沪铁路、京杭运河和长江航道经过此地,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较高。【试题评析】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了世界产业转移及其对上海和我国东部沿海的影响,西气东输为上海发展的意义,上海的发展为周围乡镇企业发展带来机遇,考查知识点多,难度较大。
本文标题: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8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