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2]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基本特征[3]第三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类型[4]第四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处理好几个关系[5]第五节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与对策下一页●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的一种新型经营机制,对新阶段农业的战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因地制宜地探索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是我国新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连接分散的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的必然性对于我国来说,农业产业化作为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客观必然性。1.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一,农业生产向广度深度发展,必然要求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就是在工农业之间、地区之间、农业主体之间配置有限的资源,配置得好,农业生产效率就高,生产发展就快,反之,效率就低,发展就慢。农业产业化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的效力。第二,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产业链各主体之间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节约人力、财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一种表现。第三,农业专业化分工,需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者如农户;农业企业要对投资的最终效果负责,这就迫使决策者必须深入市场调查,密切注视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要来决定投资的方向和规模。作为宏观管理者的政府,也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信息来制定调控的政策和措施,使调整的决策易与实际生产相吻合,这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产业发展的盲目性,使农业产业结构大体上能保持动态的协调平衡,从而推进农业内部专业化生产的提高,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步与发展,第四,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呼唤组织制度创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客观上要求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制度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2.农业产业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产业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产业结构优化设置应适应其自身演进规律,二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以其自身变动趋势为基础。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演化是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的一种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农业之所以属于弱质产业,是因为农业仅限于从事初级产品生产;滞留隐性失业即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产业经营通过从事集约高效的种养业,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可以吸纳相当多的劳动力就业创造价值扩大增值;同时,城市里的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向农村区域转移,为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更多机会,乡镇企业要以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为战略方向,适当集中,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众多的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转移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在相同条件下,农业占用劳动力越少,农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框架》,《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5期。现代科学技术普遍地运用于一体化系统再生产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率增长超过工业生产率的增长,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为农业由弱质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变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现实的前景。各地先行者们取得的良好绩效,以雄辩的事实证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是高效益的,农业可以转变为强势产业。尤其是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越来越成为赚钱的领域,成为投资回报率很高的产业。产业发展理论给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的理论依据是,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重要手段,产业的发展规律要求农业产业化必须站在现代经济的角度发展农业。3.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规模经营就是要实现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或经营规模扩大、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趋势。马克思较早地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观点,“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6~687页。。西方经济学认为,规模经济是由以技术进步为主体的生产诸要素的集中程度决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导致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通过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形式,不仅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从理论上讲,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等途径,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二是靠产业群体内各经济主体的联合来实现。这种联合,本身不一定就是一个经济实体,而是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众多农户连接起来。在其内部,尽管单个农户规模小,但由于他参加了整个组织或系统的分工与协作,避免了独立进入市场的许多障碍,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因而使整个产业系统获得系列效应或规模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汪艳、徐勇:《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12期。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与发展历程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摸索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稳定期。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到目前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自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计划购销体制以来,除国家合同定购的农产品外,我国畜禽、水产、茶果等大量农产品就开始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庇护,自主地走向市场。但是,农业产业化仅仅是处在一种萌芽阶段。为引导农民顺利走向市场,帮助农民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风险,各地在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信息、种苗、技术以及加工、贮运、流通等服务环节上采取了多种措施,经过摸索,逐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这样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试图为分散经营的农产品开辟一条通向市场的通道。陆敏、朱明:《试析农业产业化之起缘与特质》,见《产业化:中国农业新趋势》,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5月版。在20世纪70年代,泰国正大饲料公司为了开辟中国市场,由公司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种鸡饲料等生产资料,带动农民家庭发展养鸡业,使公司得以在中国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这就是我国较早一批“公司+农户”的实践,称之为“正大模式”。这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初形式。目前这种形式已在我国许多地区得以发展。在此基础上也萌生发育出多种产业化组织经营形式,其经营内容涉及种养业、加工运输业、商业等农村各个行业,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初级的农业产业化,虽然贸、工、农三方都有合作的愿望,希望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由于各方的利益独立,不可避免地导致各自都尽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长期习惯于靠价格“剪刀差”积累的工、贸部门和企业,实质上仍然把农业当作攫取利益的对象,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化要获得真正的发展,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公平的利益约束机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贸工农一体化。2.摸索阶段8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取向改革进程的日益加快,一方面,贸工农三方都意识到只有结成共存共荣、长期稳固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才有可能驾驭市场;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促进了产权主体的进一步明晰,也为三方结成利益共同体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于是,一些工商企业,外贸企业率先与农民结盟,创造出机制灵活的贸工农一体化联合体。由于它有强劲的生命力,这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形成了90年代初农业经济领域的新景观。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组织,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为宗旨,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和市场开拓按其自然联系整合于一个经济联合体之中。它一头联结千家万户、一头联结国内外市场,并且还可以有效降低外部交易成本,较好地处理了贸、工、农三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从而为家庭小规模生产与市场大规模流通构建起顺利对接的稳定通道。陆敏、朱明:《试析农业产业化之起缘与特质》,见《产业化:中国农业新趋势》,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5月版。3.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一些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比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对进一步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发家致富,在重重矛盾和困难之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既发展多种经营,又组织了向市场进军的联合体,建立了农工商总公司,以协调、解决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的新矛盾作出了可贵的尝试。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依据实践经验,陆续实践了“公司+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勾画了农业产业化的雏形。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见《产业化:中国农业新趋势》,中国农业出版社。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推动作用已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重视、引导和推广,使农业产业化得以较快发展,实行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有效增长。目前,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很猛,可以预料,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农业产业化将进入成熟阶段。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大多数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农业产业化应当包含六个要素:一是生产的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是主要依托当地自然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和生成农业产业,三是生产过程实行专业化分工;四是产业经营和发展要有一定规模:五是在生产环节采取农、工、商、产、供、销密切结合的方式;六是在经营管理上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张红宇:《产业化成长与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见《产业化:中国农业新趋势》,中国农业出版社。考虑以上种种要求和必备的要素,归纳起来,研究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就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①揭示农业产业化最本质的内涵或特征;②要尽可能删繁就简,不能把相关的一切内容都不加区分地囊括其中;③不能为通俗化而有意回避有特定意义的经济学概念。从这样的要求出发,我们认为,1995年12月11日的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文中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是迄今所见到的较为完整、全面、科学的定义。这篇社论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提出,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崭新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生产的专业化。农业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自然经济状态下,是谈不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非农人口逐渐增加,由此引起农产品商品量需求的增加。商品量的多少决定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的程度。为了适应市场扩大的需求,农业生产必须采取专业化的方式。专业化促进规模经济越来越大,生产成本也就越来越小,从而使得那些非专业生产农户的生产变为不合算的行为。因此,产业化就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专业化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学家樊纲强调,农业产业化主要有两点:作为一种产业的农业,必须像其他产业一样,能够取得规模效益,即使不能在生产的全过程上取得规模效益,
本文标题: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9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