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五章十一至十五世纪的社会与文化
第五章十一至十五世紀的社會與文化第一節歐亞草原民族對世界文化交流的影響教學目標單元目標具體目標1.說明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及其擴張情形1—1認識塞爾柱土耳其人興起的過程1—2了解塞爾柱土耳其人擴張的結果2.說明十字軍東征的原因、過程與意義2—1了解十字軍東征的原因2—2認識十字軍的過程2—3明白十字軍東征對世界文化交流的影響3.說明蒙古帝國擴張的過程與意義3—1認識蒙古三次西征後建立的汗國與征服的區域3—2了解蒙古西征對世界文化交流的意義傳3—3明白馬可波羅與孟德高維諾在中國活動的過程與貢獻4.說明帖木兒、巴卑爾與阿克拜的功業4—1了解帖木兒建立汗國的過程及其功績4—2認識蒙兀兒王朝在巴卑爾與阿克拜時代的發展情形5.說明鄂圖曼土耳其建立帝國的過程5—1認識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建立的經過5—2了解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全盛時期的成就壹、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教學引導土耳其人崛起中亞前在中國被稱為突厥人,所以建議老師可先討論早期土耳其人崛起的經過,好讓學生了解土耳其人由中國遷移至中亞的過程,進而說明土耳其人成為塞爾柱土耳其民族並掌控黑衣大食的歷程。最後老師則可依據課本所述,強調塞爾柱土耳其人如何成為十字軍東征發起的重要因素,造就其在歷史中的重要角色。塞爾柱土耳其人的形成突厥人時期六世紀以前土耳其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突厥人,最初住在唐努烏梁海及阿爾泰山一帶,與古代匈奴人混居,過著游牧生活六世紀末突厥在中國北方逐漸興起,最遠勢力曾東起遼東,西至裏海七世紀唐高祖時,突厥恃強不斷南侵,唐太宗因此發憤攻滅東突厥,並驅逐西突厥至中亞,唐高宗時西突厥曾臣服唐代土耳其人時期八世紀中亞的西突厥開始信仰伊斯蘭教,並且在政治上脫離中國的影響,歷史上稱信仰伊斯蘭教的西突厥人為土耳其人九世紀阿拔斯王朝對波斯人與什葉派、素尼派的爭權鬥爭厭惡,轉而信任邊遠純樸的土耳其人,招訓土耳其人為傭兵,派駐各地或編為禁衛軍,擔任軍中守衛京師之責,土耳其人在軍中的地位便逐漸興起塞爾柱土耳其人時期十世紀末中國西北境內原屬突厥族系的回紇人受到吐番人的襲擊,領袖塞爾柱率領回紇人向西遷入中亞,與土耳其合而為一,並占有西亞各地十一世紀初塞爾柱之孫托格茹繼續領導土耳其人進攻西南各地,成為黑衣大食境內最有權勢的人。後來哈里發為擺脫受波斯人控制的困境,乃命托格茹領兵攻入巴格達,盡除波斯人,托格茹因此受封為蘇丹,完全掌握黑衣大食的實權突厥人信仰伊斯蘭教忠誠度強烈的原因1.突厥人身處伊斯蘭教與其他世界宗教的邊界上,特別能感受伊斯蘭教信仰的質樸熱切。2.突厥人信仰伊斯蘭教後,立刻捲入對付異教徒的聖戰中,使突厥人的信仰熱情快速凝聚。3.因為早期突厥人沒有可資流傳的歷史紀錄,所以伊斯蘭教的發展就成了突厥人的光榮紀念。塞爾柱土耳其在耶路撒冷對待基督徒的情形起初塞爾柱土耳其人在占領耶路撒冷時,當地居民曾向蘇丹提出保證居民宗教和財產安全的條件,隨著伊斯蘭教徒人數在耶路撒冷的增加,伊斯蘭教徒對基督教徒的寬容度越來越小,即使如此,塞爾柱土耳其人仍為基督教保留一塊特殊區域,只是基督教需按期交納兩塊黃金作為保護的代價,但基督的墓地及耶穌復活的教堂還在塞爾柱土耳其人掌管中,可能是悲哀和憤怒的情緒使然,塞爾柱土耳其的舉措不僅沒有使來朝聖的基督教徒人數減少,反而更激起了基督教徒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熱情,當許多不同地區的基督教徒聚集一起時,就更讓他們無法認同伊斯蘭教徒對基督教的統治和迫害,於是有基督教徒陸續與塞爾柱土耳其人爆發衝突事件。貳、十字軍東征教學引導八次十字軍東征,只有兩次達到收復聖地的目的,建議老師可先以列表方式,詳述東征的原因、經過與特殊之處,透過討論十字軍的最初理念與實際行為之間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十字軍東征在軍事行動中的困境與失敗原因,以致在歷史上的軍事評價並不高,反而強調的是十字軍東征所帶來的文化交流影響,故建議老師在說明完經過後,再依據課本所述來詳說十字軍的具體歷史影響所在。引發十字軍東征的因素1.經濟因素:(1)貴族子弟可利用戰爭機會使用騎士技藝,並以軍功維生。(2)平民想利用戰爭機會來逃避生活的禁制、債務,或獲得赦免的承諾,以改善生活。(3)中產階級對戰爭有信心,希望利用戰爭獲得東地中海地區原來屬於伊斯蘭國家的貿易城市,以利商業發展。2.宗教因素:(1)將土耳其人阻止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朝聖的行為視為宗教對立的事件,並理所當然的認為收復聖地是上帝允許的戰爭。(2)部分虔誠的基督教徒想藉此消滅伊斯蘭教,保衛歐洲。3.政治因素:(1)拜占庭帝國想收復馬其頓沿海的失土,但又無力驅逐小亞細亞的土耳其人,所以向西歐君主謀求經濟與軍事上的援助。(2)西歐羅馬教宗想趁機統一分裂的基督教世界。(3)有的西歐貴族想趁機分裂拜占庭帝國。烏爾班的呼籲要點烏爾班教宗首先讚揚法蘭克人的尚武精神及其祖先對教會的貢獻,再說東方教徒在土耳十字軍Crusades原由西班牙文Cruzades一字而來,意為「以十字為記號」,象徵十字軍東征的宗教本意。其人控制下的痛苦及耶路撒冷受褻瀆之事,呼喚西方教徒應本著兄弟之愛給予援助。西方人不該浪費血汗於私人鬥爭,而應該將精力用來對付外教人,最後並提到東方是一塊蜜與奶的土地,鼓勵參加十字軍來發財。八次十字軍東征次數時間大事紀第一次1096—10991.正式東征前曾有非正式的農民十字軍出征2.主要參與者為法蘭克人、北蠻騎士與貴族3.占領了小亞細亞(交予拜占庭)、兩河流域上游、敘利亞及巴勒斯坦一帶4.建立耶路撒冷王國第二次1147—11491.起因:收復被土耳其攻陷的愛德沙公國(為對抗東哈里發而建)2.說服法王路易七世與日耳曼康拉德三世親征,但因為兩人不能合作而慘敗第三次1189—11921.起因:耶路撒冷王國在無領導人繼承下受伊斯蘭教的敘利亞攻陷2.英王亨利二世、亨利之子獅心王理查、日耳曼王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普二世皆響應教宗號召,但英王亨利二世未出征即逝世,腓特烈一世墜馬淹死,英法兩軍因為搶功,使得法王稱病回國,僅留下英王理查獨自奮戰3.英王理查雖未獲勝,卻取得伊斯蘭教對基督教徒自由朝聖的同意權第四次1201—12041.起因:教宗號召收復聖地,由法蘭德斯貴族領導2.十字軍商請威尼斯商人在運輸、補給上給予協助,結果在商業利益考量下,十字軍反而攻陷亞德里亞東岸的基督城。至1203年,十字軍又在商人鼓動下占領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國,但教宗並沒有因此對十字軍作出公正的懲罰3.此次東征結果變成追求名利的戰爭,很多士兵與商人都從拜占庭帝國中掠奪大量財物,拜占庭直至1261年才重掌帝國4.事後出現兒童十字軍第五次1217—1221由匈牙利王安德魯二世與日耳曼人組成軍隊,以攻打敘利亞、北非的伊斯蘭教王國為目標,結果失敗第六次1228—1229日耳曼腓特烈二世因為自小即與伊斯蘭教徒有接觸,所以能夠寫阿拉伯語文,而且對伊斯蘭教的科學、文學、哲學等均有研究。1228年率軍到達巴勒斯坦時,意外的與該地掌權的埃及蘇丹卡美爾建立深厚的友誼,結果1229年的和約中,卡美爾自願將耶路撒冷、伯利恆、拿撒勒等地割給腓特烈,直至1244年,埃及趁機取得耶路撒冷第七次1248—12541.法王路易九世率領法國十字軍進攻埃及2.路易九世被埃及土耳其人所俘,後贖回第八次1270法王路易九世進攻北非的伊斯蘭教國家,結果路易病死,法軍撤退第一次正式東征前的「農民十字軍」1095年當教宗烏爾班二世竭力煽動歐洲人向外侵略時,激起一些被壓迫的農奴想獲得解放的機會,扶老攜幼向東出發,表示要解放聖地,但因為他們無紀律、缺補給,所以沿途餓死、凍死、病死的人數眾多。農民十字軍於1095年到達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庭帝國皇帝見到他們之後卻大失所望,而且這批軍隊還到處偷竊、搶劫,拜占庭帝國只好用船將他們運過海峽,結果他們迅速被伊斯蘭教軍隊消滅。第一次東征後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1100—1187年)1.領導者:各方政治勢力妥協後,推舉人緣好、無野心的統帥哥弗雷,1100年哥弗雷去世,傳位其弟包特溫。2.軍事成就:包特溫使耶路撒冷王國的疆土推至約旦河以東地區,並封鎖威尼斯、比薩等地的海上交通,1105年後,又拓展南部疆域至埃及境內。3.政治制度:依照歐洲封建制度,將領土分為耶路撒冷、的黎波里、愛德沙、安提阿四區,君主擁有耶路撒冷領主身分,其餘分封給有功績的戰士,名義上臣服於耶路撒冷君主,其實各自獨立。另外,為因應往後朝聖者的數目增加,以教士和士兵組成了軍事團體組織,提供更完善保護聖地、朝聖者和照顧傷患的責任。第四次東征後建立的「拉丁帝國」(1204—1261年)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皇帝逃亡,在海外組成逃亡政府,法蘭德斯伯爵則被十字軍選為皇帝,開始了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土地分配原則為:皇帝可得拜占庭帝國的四分之一,威尼斯得八分之三(包括愛琴海沿海島嶼的商業重鎮),剩餘土地由諸將分領,教宗因為無力阻止或懲罰,也只好承認拉丁帝國是教廷的附庸國,總括其影響為:1.使希臘人對西方教會懷恨更深,統一東西教會的可能性減低。2.拜占庭帝國元氣大傷,即使恢復了帝國,卻再也無力阻止伊斯蘭教勢力的發展。3.威尼斯因此受惠,控制了東西貿易,為北地中海的商業帝國。第四次東征後的「兒童十字軍」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結果讓歐洲人民非常失望,所以歐洲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十字軍失敗是因為參與十字軍的成年人都有罪,故只好靠天真無邪的兒童才能達成收復聖地的目標。結果1212年時,法國有一位牧童表示他看見耶穌要他帶領兒童十字軍去收復聖地的神蹟,造成二萬名約十三、十四歲的熱情少年願意進行東征,途中這批小孩竟被不肖商人賣至埃及為奴。另外,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也有一位青年組成了近三萬人的兒童十字軍前往聖地,雖然教宗勸阻了兒童的東征,但途中兒童餓死、病死、凍死或是被野獸吞噬的不知有多少。十字軍東征失敗的原因1.東征目標由原來的宗教熱情,演變為利益侵奪,使基督徒的熱情支持減退。2.東征隊伍皆為烏合之眾,加上沒有很好的領導指揮,使軍隊既不能奮勇抗敵,又不能同心協力。3.十字軍和當地人民的交流、同化現象頻繁,降低敵我之分。4.十字軍內訌,拉丁人與希臘人無法盡釋前嫌,更是軍隊無法齊心的原因之一。十字軍東征後,歐洲人學得的商業技術十字軍東征退潮後,西歐逐漸從宗教狂熱中擺脫出來,開始注重現實生活,其中拜占庭貨幣制度的輸入,確立了西歐貨幣經濟和商業信用制度,促使銀行業的成立和大企業的興起,原來西歐的賦役制度、物物交換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此外,歐洲也輸入阿拉伯人的商業技術,例如支票、提貨單、信用卡、股份公司、關稅等制度的使用,可以說中古封建經濟的逐漸解體是誘發資本主義經濟新生命崛起的直接因素。威尼斯商業的興起與衰弱前十一世紀一支來自西亞地區的印歐語族占據了義大利北部,即威尼斯民族前一至五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威尼斯因為漁產、鹽產豐富及具有海岸防禦的戰略作用而愈顯重要五世紀威尼斯開始有城市建設六世紀在拜占庭帝國和哥德人的戰爭中,威尼斯人因為選擇加入節節勝利的拜占庭軍隊,使拜占庭皇帝賜紿威尼斯人與東方貿易的權利,威尼斯便藉著貿易力量逐漸走向黃金時期九世紀後威尼斯人為保護船隻財物及人命,用精湛的造船技術建造堅固的艦隊來對抗阿拉伯、斯拉夫海盜,這支艦隊成為威尼斯人持續保有經濟優勢的利器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打破了唯有威尼斯人能與東方交通的局面,支持教宗的比薩和熱那亞也迅速在地中海取得勢力,使威尼斯不再雄霸東地中海,但威尼斯仍維持某種程度的繁華面貌十二世紀中後希臘人取代威尼斯的經濟地位,使威尼斯經濟陷入窘況十三世紀為了挽回頹勢,威尼斯加入十字軍東征,並在第四次東征時占據君士坦丁堡,獲得來自東方的絲織品和珠寶,重振經濟十四世紀初憑著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的名號,威尼斯聲名逐漸恢復十四世紀末與熱那亞艦隊打仗半年後獲勝,象徵威尼斯的另一個黃金時期十五年紀前半威尼斯陸續擊敗土耳其帝國艦隊和愛琴海、東地中海的島嶼,並占據了義大利半島北部諸城,幾乎已視整個亞德里亞海為自已的內海十五世紀中後自從鄂圖曼土耳其消滅了拜占庭帝國後,阻擋了陸上東西貿易路線,威尼斯開始走向衰弱之路。尤其1492年新航路的發現,威尼斯在地理上的重要性逐漸消退十九世紀威尼斯被
本文标题:第五章十一至十五世纪的社会与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9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