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经济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第五章社会角色课程名称:社会学授课导师:毕天云职称:教授2第五章社会角色(socialrole)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社会角色”一词的由来“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在其剧本《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后来,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来,产生了“社会角色”概念。这个借用经历了一个过程:在社会学界,把“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学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齐美尔是“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互动形式的科学,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个人特性,如“异乡人”、“穷人”和“贵族”等个人特性形式,角色就类似于这些个人特性。不过,齐美尔只是偶尔使用角色概念,他的这一思想为后来的社会学家们进一步发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乔治·米德(1863-1931)是第一个把角色概念从戏剧中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来的学者。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是获得“自我观念”的根本途径。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1864-1944)发展了米德的思想,认为角色是与个人在社会中结构位置相联系的。1936年,美国社会人类学家林顿出版《人的研究》一书,在该书中,林顿正式使用“社会角色”一词。林顿把社会角色与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即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会角色是适应他人期望的行为模式。止此,社会角色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正式确立。二、社会角色的涵义(一)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人们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细胞。全面把握社会角色的定义,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社会角色是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4.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细胞。(二)角色集社会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一组角色就是角色集。角色集的存在根本上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3三、社会角色的要素(一)角色权利角色权利是角色扮演者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角色权力是指角色扮演者履行角色义务时所具有的支配他人或使用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权力。角色权益是指角色扮演者在履行角色义务后应当得到的物质和精神报酬。如工资、奖金、福利、实物等属于物质报酬,表扬、荣誉、称号等属于精神报酬。(二)角色义务角色义务是角色扮演者应尽的社会责任。角色义务包括角色扮演者“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两个方面。(三)角色规范角色规范是指角色扮演者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角色规范包括不同的形式:从范围上可以分为一般规范和特殊规范;从具体要求上可以分为正向规范(即扮演者可以做、应当做和需要做的行为规范)和反向规范(扮演者不能做、不应当做的各项行为规定);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规范(法律、法规、制度、纪律等)和不成文规范(风俗习惯等)。四、社会角色的特性社会角色的特性是社会角色本身固有的特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客观性社会角色的产生和存在是客观的,任何一种社会角色的产生都是一定社会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产物;脱离社会客观需要而由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角色”(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二)对应性任何一种社会角色一般都是对应于另一种社会角色而存在的,没有相对应的角色作为前提,这种社会角色也就不存在。社会学把这些相互对应而存在的社会角色称为“角色伴侣”。如丈夫与妻子,学生与老师;师傅与徒弟;等等。(三)单一性单一性是指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存在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完全相同的两种不同的角色;同样地,在一个社会中,也不可能存在对同一社会角色会有不同的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有些社会角色,由于文化习惯不同,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但不同的语言表达所指的是同一个社会角色。(四)扮演性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舞台上承担或扮演某个角色时,与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相似,具有“化妆演出”的特点。化妆演出的特性说明,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互动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带着一定的“面具”生活,区别仅仅在于面具的厚薄,而非面具的有无。“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画龙画虎难画人,知人知面不知心”。4五、社会角色的类型(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或在其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的角色。先赋角色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先天性的先赋角色,如性别、民族、种族等角色;二是制度性的先赋角色,如传统社会中的世袭角色,贵族的子女生下来就是贵族,计划经济条件的子女顶替父母的“顶替政策”也具有较为浓厚的制度先赋性。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是指人们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觉学习或意志努力而获得的角色。如公务员、律师、研究生、县长等。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中自致角色的数量将会日益增多,每一个自致角色的自致程度也会随之提高(二)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可以区分为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所谓自觉角色,就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多扮演的角色的观众。所谓不自觉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承担某一角色,而是按照习惯性行为去做。(三)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根据角色规范是否明确,可以将社会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规定性角色是指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规定的角色。如我国社会中的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公安人员等。人们在扮演规定性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扮演成功,一般会受到表彰甚至奖励,否则要受到制裁或惩罚。开放性角色是指角色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扮演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待而扮演角色。如夫妻、父母、子女、师徒、朋友、亲戚等角色就属于开放性角色。当然,开放性角色也是相对的,也要受一定的规范约束,绝对开放的角色是不存在的。(四)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把社会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是指以实际利益为追求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效益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经济利益的获得。如经商者和生产经营者等各种从事物质生产经营活动并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角色都属于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是指不以经济上的报酬和效益为直接目的,而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从事精神生产活动、创造精神文明的角色就属于表现性角色。具体如:艺术家、专家学者、作家等。(五)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根据角色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可以把社会角色分为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正式角色是指角色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角色。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有一定的角色规范,遵守或基本遵守角色规范的角色就是正式角色。对于哪些属于正式角色,一般不能5进行笼统的划分,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非正式角色是指偏离或违反一定的社会期望的社会角色。非正式角色可以具体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病态角色。即角色行为“超越”、“游离”、“背叛”或“否定”其扮演的角色规范,甚至成为危害和破坏社会秩序,并为主流社会价值所讨厌、反感、反对的角色。二是新角色。即社会中新产生的尚没有明确的角色权利、义务和规范的社会角色。因为这类角色在其产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为社会所承认、不被社会所接受,所以称为非正式角色。(六)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性别不同,可以把社会角色分为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性别角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来的社会角色之一,自从有了人,就有了男女之分,同时也就产生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之分。如果根据不同性别在社会中的地位来划分人类的历史,那么,可以将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女性本位社会、男性本位社会和男女平等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在女性本位的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高于男性,如母系氏族社会,这在人类历史上仅仅是昙花一现;在男性本位的社会里,男性的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女性受到歧视(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叔本华认为,“妇女始终只是些孩子,……妇女就其本质而言,是注定要听人差遣的,她需要一位主人”;尼采更为极端,认为“女人是男人占有的对象,是应该关锁起来的私有物”,他有一句名言:“去找女人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这是人类历史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类型。真正的男女平等的社会尚未产生,但人们可以去追求和向往。1.性别角色差异的表现(1)社会期望的差异一般来说,社会要求男性刚毅、果断、勇敢、豪放;期望女性温顺、柔和、仁慈、怜悯。19世纪的英国诗人洛德·坦尼森在一首题为《女王》的诗中写道:“壮男耕作于田园,女子周转于锅台;勇士挥戈于战场,秀女纺织于闺房;男人凭一颗头,女人凭一颗心;男人发号施令,女人俯首听命;此乃纲常所致,违之天地难容。”(2)行为方式的差异男女两性的比较研究表明,在行为方式上,男女两性有以下差异:男性的侵犯性强于女性;男性的支配欲强于女性,男性的自信心强于女性,男性的交际圈大于女性。2.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原因造成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研究表明,主要原因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机制不同造成的。(1)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期望)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几乎存在于人的一生之中:孩子刚一出生,父母得知孩子的性别后,便开始了对孩子的不同期待。如果是个男孩,父母就设想他将来能够长得精明强干、6出人头地;如果是个女孩,父母就设想她会长得温柔漂亮、逗人喜爱。孩子上学后,父母对男孩和女孩今后从事何种职业进行不同的设计,不仅影响子女的择业倾向,有的甚至不顾子女的兴趣和要求,强行子女选择不喜欢或不适宜的职业。建立家庭之后,期望男人在事业上成功腾达,而希望女人当好贤妻良母,辅佐丈夫。年龄再大一点,一个40岁的妇女会被看作“人到中年”;而同样年龄的男人却被视为“正当好年华”;一个45-50岁的妇女很容易感到自己的“有用之年”已经过去,而处于同样年龄的男人却深信自己还有15-20年的工作年限。离婚或丧偶的男人可以娶一个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女人为妻,而很少受到社会的非议;但对女人来说却正好相反,尽管同年轻一点的男人来往也可以接受。(2)区别对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因为性别差异而受到区别对待的事情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家庭中,婴儿期和幼儿期的差别对待十分明显。比如同样是哭叫,大人会以为男孩是因为饥饿而哭,女孩则是因为恐惧和害怕而哭;父母抱男孩时总不如抱女孩时小心。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继续受到区别对待:父母对男孩比对女孩更倾向于经常使用体罚,男孩与女孩的玩具泾渭分明,男孩不允许玩“不适当”的玩具。在男孩和女孩的穿着上更是明显,男孩不穿花衣服、花鞋子。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女孩子的许多事情都由母亲操心,父亲很少过问或直接不问。在学校里,孩子们也从老师那里受到差别对待。有研究表明,在学生获得同样成绩的情况下,老师总是更多地表扬男孩而不是女孩。因为在老师看来,女孩取得好成绩是她们认真刻苦的结果,而男孩取得好成绩则认为是他们有真正的“创造性”(聪明能干)。在社会上,男性与女性的差别对待更为突出。在就业方面,男人一般占据着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提升机会多、工作有保障的职业;女性多在工资低、机会少、无保障的职业。在政治领域,男女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十分显著。一般来说,一个社会里的男女
本文标题:第五章社会角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9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