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第五章第一节声乐作品欣赏
第一节声乐作品欣赏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形式、风格以及艺术技巧方面,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五.四”以来声乐创作的优良传统,并借鉴外国歌曲创作的经验,使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为人们所喜爱的优秀作品。黄自的这首儿童抒情歌曲创作与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青少年中广为传唱。歌曲表现了作者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和对光明的憧憬。西风的话1=G44黄自曲去年我回去,你们刚穿新棉袍,今年我来看你们,你们变胖又变高。你们可记得池里荷花变莲蓬?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欣赏提示]黄自(1904-1938),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参加学校乐队、合唱队,学习钢琴和声乐。所作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他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品还有清唱剧《长恨歌》、歌曲《点绛唇》、《南乡子》、《玫瑰三愿》等,他还主持并实际参与编写了《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材》黄自的歌曲《思乡》、《抗敌歌》、《长恨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梅娘曲1=G42田汉词聂耳曲哥哥,你别忘了我呀!我是你亲爱的梅娘,我曾在红河的岸旁,我们祖宗流血的地方,送我们的勇士还乡,我不能和你同来,我是那样的!惆怅哥哥,你别忘了我呀!我是你亲爱的梅娘我为你违背了爹娘,离开那遥远的南洋,我预备用我的眼泪。搽好你的创伤。但是但是你已经不认得我了。你的可怜的梅娘。全曲共二段,此处只摘录一段既唱出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又唱出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奋起抗敌的时代呼声。从艺术上看,有优秀传统的继承,也大胆借鉴了欧洲音乐之歌曲作法。其成功之处,不仅仅体现在歌曲所蕴涵的社会价值上,更体现在歌曲的艺术水准上。欣赏提示:聂耳:(1912年2月—1935年7月),生于昆明,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原名聂守信。自幼喜爱音乐。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所写的,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聂耳经常与田汉合作。除义勇军进行曲外,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始均有配乐朗诵: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着意刻画的是黄河船夫们战胜风浪时的情景。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它由远及近的叙述了历史上黄河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叙述了日本侵略者在黄河两岸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惨景,显示了中国人民誓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它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记述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灾难。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这首歌曲的曲调是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的。它以问答的形式,采用不同的调式对比,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共抒胸臆,反映了千百万流亡群众共同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们决心拿起武器参加游击队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情景。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调悲愤缠绵,感情深沉强烈。它通过沦陷区一个妇女的悲惨遭遇和痛不欲生的控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哭诉了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是用血和泪在唤起人们拿起武器,投入神圣的抗日救亡战争。7.《保卫黄河》(轮唱),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有力的乐句和分解和弦的进行,使歌曲雄伟、豪放,音乐形象非常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它是整个大合唱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歌曲以主调和复调并用的手法、多变的节奏型、非常宽广的幅度,塑造了黄河怒吼的形象。它排山倒海,惊天动地,显示出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欣赏提示]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冼星海来到延安后,被聘为“鲁艺”音乐系教授。这期间他创作了歌剧、交响乐、合唱等大型体裁的作品。最著名的是他的四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有一个品种值得注意,那便是为毛泽东诗词谱曲。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不但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更有传统文人无法比拟的现代政治家的非凡气魄。他的前半生戎马倥偬,后半生虽是和平年代,但国内国际复杂的政治形势,也需要有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才能应付裕如。毛泽东的诗词,是他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送瘟神》、《卜算子·咏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等《长征组歌》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根据肖华所作组诗谱曲的声乐组歌。题为《长征》,又题《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为纪念红军长征三十周年而作,于1965年8月1日在北京首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性事件。词作者是长征的参加者肖华将军。作者以亲身感受,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中国革命史上这一伟大壮举,通篇词意清新,形象鲜明,格律严整。作曲家们除了按照歌词内容和大合唱规格的要求,创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外,还特别有意识汲取与长征有联系的、具有丰富地方色彩的民间音调,作为各乐章主题的音调基础,个别乐章在演唱及伴奏上还吸收了民间传统的表演特点。同时,在创作技法及演唱要求上作曲者也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深入浅出。1、《告别》(混声合唱)——由三个部分组成;2、《突破封锁线》(二部合唱与轮唱)——是反复二段体结构的行进歌曲;3、《遵义会议放光芒》(女声二重唱、女声伴唱与混声合唱)——二部曲式;4、《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与合唱);5、《飞渡大渡河》(混声合唱);6、《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与合唱)——二段体结构;7、《到吴起镇》(齐唱与二部合唱)——三段体结构;8、《祝捷》(领唱与合唱)——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9、《报喜》(领唱与合唱)——运用节奏、节拍、曲调等自由变奏形式;10、《大会师》(混声合唱)。电影音乐的发展迅猛。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虽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形成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但努力为电影写出优秀的主题歌或插曲这一好的传统,却被我们的作曲家继承下来了,产生了一大批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听的电影歌曲。如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刘炽作曲)、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插曲《敖包相会》(通福编曲)、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刘炽作曲)、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张棣昌作曲)、电影《李双双》插曲《李双双小唱》(王玉西作曲)、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高如星作曲)、电影《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吕其明、肖培珩作曲)、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花儿为什么这样鲜?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样鲜?哎鲜得使人鲜得使人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不忍离去,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情。
本文标题:第五章第一节声乐作品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9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