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教学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教学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与基本原则【课时安排】2个课时【作业及思考题】【教材及参考书】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系列规划教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新编》主编杨学兵西北大学出版社。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专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学内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放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丰富和发展。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2白血病患儿偶遇总理获救助的启示新华报业网2009-02-1909:20:37[发表评论]移动用户发88到10658500800订阅“新华日报手机报”;发YZWB到10658000订阅“扬子晚报手机报”,3元/月。16日下午2点多,因无钱医治身患白血病的儿子,河北人李贵树夫妇决定放弃治疗。在天津火车站,他们偶遇结束在天津调研准备返京的温家宝总理。温总理得知情况后,当即指示将这名2岁男童小瑞送京治疗。17日上午,小瑞正式入住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房第一病区接受治疗。(2009年02月18日京华时报)2岁的小瑞不幸身患白血病,但他在父母无钱医治准备回家时,幸运地遇到了亲民爱民的温总理。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他得到了治疗的机会,总理的善举感人至深,但有人认为小瑞完全是靠运气遇到了贵人,还有那么多病人,他们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笔者以为,温总理的博爱胸襟,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动和温暖,虽然关注患儿相对全体国民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对患儿家庭却无异于天赐福音。总理善举让我忽然想到了一个小故事《那条鱼在乎》,故事说的是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在刚退了潮的沙滩上忙着把一条条搁浅了的鱼扔回到大海里。他就问那小孩:你一个人能救得了那么多的鱼吗?谁会在乎你杯水车薪的救助呢?小孩头也不抬地继续捡起一条鱼扔回到大海里说:这条在乎。再捡起一条: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看了这个小故事,联想总理所作所为,深有感触,没有人是救世主,即使贵为总理,有时也可能只能帮助一条,或者几条小鱼,虽然这样的帮助在有些人看来微不足道,可是不要紧,只要接受了帮助的那条鱼在乎,这就够了。在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十分健全,很多问题依然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令人欣慰的是,温总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小瑞一个人,在1月21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医改的逐步推广实施,将会惠及更多的国民,让更多的人即使遇不到总理,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有这样的好总理,我们的人民一定会更幸福,国家也一定会更强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小瑞能得到总理的关爱不仅仅是运气好,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和大病医疗援助机制的不断完善,偶遇总理才能获新生的尴尬情景一定不会再次出现。3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1.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一个在东西方文化中早已有的理念。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提出了“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例如:《易传》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孔子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的观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也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都说明实现社会和谐自古就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追求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一贯的理想。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社会”作为“理想国”来追求。如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就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正因为如此,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各部分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在近代,德国古典哲学最具有代表性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说过:各要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它必将为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对“和谐制”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并把这种试验称作为“新和谐公社”。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将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人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4勾画了美好的社会蓝图,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人类社会的理想图景——全人类的联合。《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谐”的社会。可见,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有深刻的思想根源,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2.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从我国各方面关系和谐的角度,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1957年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重要著作,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这些正确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整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后,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5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写入新的党章,明确把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四位一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我国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全面迈进;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科教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生机勃勃,前景充满光明。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地承认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同时着眼于新的国内外形势,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和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和水平。6和谐社会,顾名思义,是对人类美好、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它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协调统一、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和谐社会是长久以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的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的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真正实现民主法治,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法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讲的民主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而不是西方的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五个特征的前提,又是它们形成和确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证。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核心是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和分配公正。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公平正义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公正,也包括政治方面的公正,它是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协调有序发展的基础。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诚信,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诚信是7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处事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除了诚信外,全体社会成员还要相互友爱。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
本文标题:第八章和谐社会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0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