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而城市的生态环境,又是在地球表层受人类的经济活动影响最大、最容易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第一节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一、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特点(一)城市环境的构成1.自然环境:指围绕着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周围的大气、水、土壤和动植物以及各种矿物资源。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出现前早就客观存在。2.人为的环境:即人类社会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创造的环境,如工业、房屋、交通、文化娱乐场所、商业中心等。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其功能是:第一,提供物质资源的功能。第二,净化废弃物的功能。第三,提供舒适、优美的自然条件的功能。自然生态环境的这些功能靠生态系统的平衡来保证,正常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合理的结构是生态系统平衡的条件。城市环境是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活动中,不断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环境脱胎于自然生态系统,又与其有重要的区别:一方面,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人口及其活动高度密集于城市地区,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既含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又包括人为的环境的各个方面,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它缺乏第一性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也是不完整的。在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有机物总量逐级递减,呈金字塔形;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人)数量很大,生物营养级构成呈倒金字塔形(如图8-1)。图8-1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比较图8-1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比较(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1.社会性。城市生态系统深受社会制度、经济条件以及人类科学文化水平的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城市人群依据对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认识,按照人口密集和经济集中的特点,建造适于自身发展要求的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其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有决定性的作用。2.依存性。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城市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的能量不能全靠太阳,必须从系统外输入巨量能源,此外,还得输入人们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大量物资,而产品、半成品和废品要向系统外输出,形成一个特殊的人造循环系统。当生产和生活的排泄物超过城市环境自我调节能力时,不仅造成城市环境污染,还引起城市周围的环境污染3.易变性。较之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物种单调,生态结构简单,因而系统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易受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容易被打破,但也容易建立新的平衡,因此可以依靠人的经营管理,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来调节和控制它。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都是人类活动的环境因素,它们不仅影响人类活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类支配的。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调节和控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二、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城市的发展都伴随着一定的生态环境变化。一般说来,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四种组合关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进化;经济进化,生态环境退化;生态环境进化,经济退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同时退化。城市环境问题是和城市同步产生的。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环境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城市化过程比较早的西方国家,城市环境问题大体经历了萌芽、发展、高峰、改善等几个阶段。城市环境问题的萌芽时期:古代和中世纪,城市的规模较小,类型单一,结构和功能比较简单,基本属于消费型城市。各种作坊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居民排出的生活垃圾,造成了局部的环境污染。城市的输入以食物的化学潜能为主,输出主要为有机物残留的潜能,有利于生态循环,环境污染不大。城市环境污染的发展时期:近代产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市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其特点是在城市规划和市政公用设施得到不断改进的同时,工业和交通污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和机动车辆的增加,预示了战后环境危机的爆发。虽然原始积累过后,西方国家的城市有过一个城市基础设施较快发展的时期,使城市从初期的无序发展状态进入有序发展状态,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但总的来看,工业、交通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呈现增长趋势。城市环境污染的高峰时期:环境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长期的经济繁荣,在城市工业和机动车辆高速增长的过程中,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公害事件。城市地区大面积地出现支气管炎、心肺疾病、呼吸道病症、喘鸣、眼鼻和咽喉受刺激、气喘症、内脏受损、脑溢血等病症,仅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4天内就有4000人死亡,两个月后又有8000人丧生。城市环境污染的改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爆发了较大规模的环境运动。在其推动下,各国政府颁布实施了较全面的环境法律和环境管理措施,城市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个时期,由于城市发展进入了成熟期,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出现了有利于环境的变化,加之市政公用设施日趋完善,环境管理日趋严格,城市环境逐步得到较为全面的改善。中国的城市环境问题中国的近代工业兴起于20世纪初,随之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如上海、无锡、青岛、大连、鞍山、抚顺等城市,出现了环境问题,但范围较小。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城市环境问题的发展和积累时期。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工业的迅速增长,工业和生活污染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重生产、重产值,轻市政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城市建设方针,以及不合理的城市布局,遗留下了环境污染的后患。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城市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环境纠纷日益增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其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不受重视,正常的城市规划工作和工业管理秩序也被打乱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迅猛增长,城镇数量大大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发展,但长期落后的局面还未改变,有些方面甚至趋于恶化;同时,城市对水、能源、原材料的消耗迅速增加,而有效利用率却很低,给城市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城市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环境纠纷日益增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其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不受重视,正常的城市规划工作和工业管理秩序也被打乱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迅猛增长,城镇数量大大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发展,但长期落后的局面还未改变,有些方面甚至趋于恶化;同时,城市对水、能源、原材料的消耗迅速增加,而有效利用率却很低,给城市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上述城市环境问题发展的历史说明:一方面城市是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社会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但决不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化必然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因为工业化、城市化都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发展过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具体的发展形式与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和管理决策有很大关系。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是人为的因素: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超出了环境负载能力;不适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一方面使资源利用率过低,消耗大量能量与物质,一方面又使排放的废物过多,恶化了城市环境;不按生态规律组织经济、社会生活,使得土地与空间的使用不合理,建筑布局、工业布局混乱,从而减弱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等。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一个认识过程,而解决这些问题又需要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所以,城市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然而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研究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三、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处理城市环境问题的两种错误观点和做法:先发展,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发展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应把经济技术的发展降到零,即实行所谓“零增长”的策略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受所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经济的良性循环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互相促进。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提供城市存在和活动的空间,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条件,决定着城市开发与建设的规模、速度、类型和特点。而且,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化文明城市的标志之一。第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所要求的。开发资源、发展生产是为了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则是为了控制污染,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社会最活跃、最积极的生产力。两方面最终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要,二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第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据估算,1970~1980年间,发达国家由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总产值的3%~5%。中国每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总产值的7%。此外,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危险的,人们为此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据测算,发达国家预防和治理污染的费用之比为1:20。例如,英国的泰晤士河用了25年花了5亿英镑治理,才使这条死亡之河恢复了生机;美国芝加哥河先后花了80年的时间和6亿美元的治理费用,才使河流水质得到改善。•第四,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污染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使有用资源变成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的。据统计,中国社会最终产品仅占原料总投入量的20%~30%,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许多重要产品的单耗要比工业化国家高30%,甚至更多。大力开展工业生产中无公害或低公害工艺技术的科学研究,不但能改善环境,提高环境效益,还能促进工艺技术的革新,收到节省原料、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济效益。第五,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全球生态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环境状况的好坏会直接促进或影响城市的经济建设,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如:被作为国际环境建设试点城市的中国威海市,就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投资,建设了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状况也正在迅速成为影响企业生存的一个条件,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损害,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名声,而且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第六,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经济加速发展。例如:要解决城市的大气污染,就要实行煤的气化和安装高效除尘装置;解决水污染,要靠工矿企业对污水的严格处理,要靠城镇去建设大批污水处理厂,这都要花费巨额资金,而大量的资金又必须依靠经济的发展。可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二者协调一致,同时并进。第二节城市环境经济对策一、环境容量与城市环境适宜度•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需要开展对城市环境容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城市环境适宜度。–环境容量(狭义):指某一环境单元对污染物的允许容纳量。–环境容量(广义):包括土地容量、淡水保证量、起码的绿地面积、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等自然环境条件和房屋、基础设施等人工环境条件,即一定地域的环境对人类活动的负载能力。–城市环境容量:指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规模以及人们在城市中的各项活动强度提出的容许限度。•城市环境容量受城市自然条件、城市现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条件的制约。–城市自然条件是城市环境容量中最基本的因素,包括地质、地形、水文、气候、矿藏、动植物等条件的状况及其特征,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条件。–包括工业、住宅、城市基础设施、郊区
本文标题:第八章城市生态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0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