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教案
1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教案(1)班级2013级各班周次时间2014.06节次授课课目(章节、情境或任务单元)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一节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基本特点,坚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论断。能力目标: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观;增强学生对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认同,自觉与中央保持一致。素质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观分析和观察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国际现象,认识国际局势发展的主流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各种国际现象的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内容: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教学重点:1.当今的时代特征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论断的内涵、依据和意义教学难点:关于时代主题的转换教学环节设计与时间分配1.课程导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10分钟)2.课程内容讲解:(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5分钟)(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0分钟)(3)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20分钟)3.本节课小结(2分钟)4.布置课后作业(3分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讲授法、讲解法、讨论辨析法多媒体课件教学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其发展的过程充满曲折。教学反思:作业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和主题?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2内容及时间分配教师主讲内容学生活动任务课堂导入(10)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5分钟)【课堂导入】阅读资料,讨论问题有史以来,战争就像恶魔一样,不断吞噬着人类的财富和生命。据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的5164年时间里,全世界共发生14513次战争,其间只有329年处于和平时期。人类在这些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约有36.4亿人死于战火,损失财富折合成的黄金,可铺成一条宽150千米、厚10米、足可环绕地球8圈的黄金带。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卷入的国家有33个,人口15亿,伤亡人数达到40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61个国家,80%的世界人口,军费消耗约11170亿美元,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直接死亡人数达到5700万。其中,苏联2060万,波兰600万,德国730万,日本222万,法国81万,美国38万,意大利33万,中国的死亡人数在1000万以上。战争夷平了许多城市,人类的文明和艺术遭到了空前的毁灭。有人说,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结合上述资料,请谈谈你的看法。第一节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一)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德、日、英、法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或者是战败投降或者是实力受到了严重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得到发展壮大,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比如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体系。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使旧的殖民体系迅速土崩瓦解,世界力量对比正向着有利于人民革命事业的方向发展,而美国则是唯一没有在这次世界大战中遭受损失,反而大大增强了实力的帝国主义国家。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维护帝国主义的统治秩序和抢夺反法西斯战争阅读资料,讨论问题3内容及时间分配教师主讲内容学生活动任务的胜利果实,采取各种手段竭力谋取世界霸权。它封锁包围社会主义国家、干涉镇压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并多方面图谋控制包括其盟友国在内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成为全世界人民最主要的敌人。同时美帝国主义利用当时手中掌握的核武器的优势,以反苏联、反共产主义为旗帜,拼凑反动势力,四处出击,一度使国际形势十分紧张。毛泽东分析了战后国际的这种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勇敢地把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密切关注世界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各种矛盾的变化,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种观点。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2、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中间地带”战略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雅尔塔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越)、阿富汗战争(苏阿)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以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为标志,美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面对错综复杂、扑朔迷离而又日益紧张和严峻的国际政治形势,毛泽东通过科学分析,不仅洞察了美苏对立的实质,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美苏之间的广阔地带,提出了“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1946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首次提出“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他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洲、亚洲、非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上进功苏联的”。第二阶段: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出现了巨大变化。苏联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开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4内容及时间分配教师主讲内容学生活动任务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越演越烈。苏联还企图控制中国,导致中苏两国关系日趋恶化,同时,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的安全受到美苏两国的双重威胁,因此,毛泽东调整了先前的“一边倒”外交战略,重提了“中间地带”战略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从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毛泽东三次谈到“中间地带”理论。指出中间地带有两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我们还是有工作可以做。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从20世界60年代末开始,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再次出现了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实力迅速膨胀,在多个领域已经开始超越美国,因此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苏联开始推行进功性的全球战略,它已成为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国际局势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末中期起,以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为标志,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战略力量。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形势,毛泽东高瞻远瞩,在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世界”战略思想。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还指出,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的“三个世界”战略思想,是对世界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是被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国际斗争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毛泽东“三个世界”战略思想,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于打破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反帝反霸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和两手准备的战略。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和不断加剧的国际紧张局势,我国政府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在做应对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准备,提出备战备荒,立足5内容及时间分配教师主讲内容学生活动任务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以上这些都是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所做的分析。正是这样的基础上,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做出了新判断。(二)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科学论断的提出20世纪,时代主题的两次转换: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理论是列宁创立的。这一主题创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曾教条化地固守了“战争与革命”的观念。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了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和中苏对抗等事件后,我国一度过分强调战争的危险和世界革命的临近,认为美苏两霸的争斗孕育着世界大战的危机,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基于对国际局势的这种判断,我们在决策上就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打完了再建设”的积极备战方针;在国际上则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支援世界革命”。当时采取这样的外交政策,尽管有它客观的历史原因,但是总体上讲,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的时候,我们自己却丧失了许多发展良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局势趋于缓和,时代主题逐渐转向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邓小平创立的。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发展,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1985年3月4日,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邓小平指了:“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总是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1987年召开了党的十三大,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内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是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思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揭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分析当代世界特征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有着具体深刻的科学内涵。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6内容及时间分配教师主讲内容学生活动任务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
本文标题: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1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