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张博士巡讲团010-63586855第一节突触传递【助理不要求】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一、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一)突触传递过程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当神经冲动抵达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导致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前末梢内,促使一定数量的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然后小泡与突触前膜粘合处出现破裂口,小泡内递质和其他内容物释放到突触间隙;进入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产生突触后电位。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可将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从突触传递过程可以看出,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进入突触前膜的Ca2+的数量。(zy2006-2-012;zy2002-1-014)zy2006-2-012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A.末梢膜电位的水平B.末梢内线粒体的数量C.末梢内囊泡的数量D.末梢膜上化学门控Ca2+通道的数量E.进入末梢内的Ca2+量答案:Ezy2002-1-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A.兴奋传到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C.Ca2+进入突触前末梢D.前膜内轴浆粘度的高低E.前膜内侧负电位的大小答案:(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的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配体门控通道开放,因此,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由于Na+的内流大于K+的外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zy2007-2-004;zl1999-1-016)(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PSP)。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盾膜上的配体门控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K+通道的开放或Na+、Ca2+通道的关闭有关。(zy2004-2-012;zy2000-1-118;zl2007-1-04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及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区别见表EPSPIPSP前膜释放递质的性质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提高Na+、K+通透性尤其是Na+提高K+、Cl-通透性,尤其是Cl-后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和IPSP都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和IPSP都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zy2007-2-00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C.阈电位D.局部电位E.后电位答案:Dzy2004-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A.Na+内流B.K+内流C.Ca2+内流D.Cl-内流E.K+外流答案:D(117~119题共用备选答案)A.K+B.Na+C.Ca2+D.Cl-E.H+zy2000-1-117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是答案:Czy2000-1-118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答案:Dzy2000-1-119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答案:Azl2007-1-04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A.去极化局部电位B.超极化局部电位C.具有全或无特性D.突触后膜Na+通透性增加所致E.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所致答案:Bzl1999-1-01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出现A.极化B.去极化C.超极化D.反极化E.复极化答案:B二、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当兴奋通过化学性突触传递时,主要表现有以下6方面特征:(一)单向传递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即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二)中枢延搁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时往往较慢,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兴奋通过化学性突触比在同样长的神经纤维上传导要慢得多。反射通路上跨越的化学性突触数目越多,则兴奋传递所需的时间也越长。(三)兴奋的总和在反射活动中,单根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一般不能使中枢发出传出效应;而若干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到达同一中枢,才能产生传出效应。(四)兴奋节律的改变测定某—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的放电频率,两者往往不同。(五)后发放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六)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zl2002-1-048;zl2000-1-012)zl2002-1-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A.感受器B.传入神经元C.反射中枢中的突触D.传出神经元E.效应器答案:Czl2000-1-有关突触传递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单向传递B.突触延搁C.总和D.不易疲劳E.后发放答案:三、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化学性突触传递,均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物;神经递质作用于相应的受体才能完成信息传递,因此,神经递质和受体是化学性突触传递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一)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凡以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神经元和胆碱能纤维。外周胆碱能纤维包括: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节前纤维;②人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③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神经-肌接头处)。前面讲过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乙酰胆碱有两种受体。一种受体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上、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汗腺,以及骨骼肌血管的平滑肌细胞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蕈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称为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另一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这类受体也能与烟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也称为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1受体,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2受体。箭毒能阻断N1和N2受体的功能,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能。zy2008-2-015属于N1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的是A.十烃季胺B.阿托品C.六烃季胺D.酚妥拉明E.普奈洛尔答案:C题干解析:此题是记忆型题,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乙酰胆碱有两种受体。一种受体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上、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汗腺,以及骨骼肌血管的平滑肌细胞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蕈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称为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另—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这类受体也能与烟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也称为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1受体,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2受体。箭毒能阻断N1和N2受体的功能,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能。正确答案分析: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答案应为C。备选答案分析: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能。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首次考这一部分,考生可以借这个题把相关考点都复习一下。(二)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其受体凡以N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肾上腺素能纤维。在外周主要分布在大部分交感节后纤维上。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有两类,—类为α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α受体),另一类为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β受体)。有的效应器仅有α受体,有的仅有β受体,也有的α和β受体均有。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强,对β受体的作用较弱;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β受体有强烈作用。NE与α受体结合的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包括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NE与β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是抑制性的,包括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产生的心肌效应却是兴奋性的。(zy2004-2-013;zy2003-1-478;zy2003-1-479;zl2006-1-044)zy2004-2-去甲肾上腺素激活α受体后引超舒张效应的部位是A.冠状血管B.皮肤粘膜血管C.脑血管D.小肠平滑肌E.竖毛肌答案:(478~479题共用题干)A.α1受体B.α2受体C.β1受体D.β2受体E.β3受体zy2003-1-478激活后能促进糖酵解代谢的主要受体是答案:zy2003-1-479激活后能促进脂肪分解代谢的受体是答案:zl2006-1-044下列各项中,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是A.骨骼肌运动神经纤维B.全部交感神经节前纤维C.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企部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E.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答案:C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除发挥调节作用,即功能性作用外,神经末梢还经常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后者可持续调节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神经的这种作用称为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不易被觉察,但在切断神经后便能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在切断运动神经后,由于失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减慢,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逐渐萎缩。又如,患脊髓灰质炎的病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病变并丧失功能,它所支配的肌肉则发生萎缩。(zy2001-1-019;zl2001-1-019)目前认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是通过神经末梢释放的某些营养性因子作用于所支配的组织而实现的。在实验中,如果在靠近肌肉的部位切断神经,则肌肉的代谢改变发生较早;如果切断部位远离肌肉,则肌肉的代谢改变发生较迟。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营养性因子耗尽较快,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耗尽较慢。营养性因子可能借助于轴浆运输由胞体流向末梢,然后由末梢释放到所支配的组织中。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肉发生代谢改变,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zy2001-1-019;zl2001-1-运动神经切断后所支配的肌肉萎缩,是因为失去神经的A.传导作用B.支持作用C.允许作用D.营养作用E.支配作用答案:第二节神经反射一、反射与反射弧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如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XL2007-2-038;XL2007-3-015;zy2005-
本文标题: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1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