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堂训练题(岳麓版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达标训练题一、选择题1.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A.400亩B.300亩C.700亩D.100亩解析:本题考查对“初税亩”概念的理解。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实有数目征税。答案:C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析:要分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题中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答案:D3.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A.各诸侯国实行税制改革B.各诸侯国实行变法运动C.私田的大量开垦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解析:题干要求的是“途径”,A项指初级税制改革,D项是原因。答案:B4.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不断变化,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公有制B.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战国的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形式,自唐代开始实行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A、B、D三项错误。答案:C5.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A.租佃制B.均田制C.雇佣制D.井田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北魏百姓因饥荒卖地卖宅,流亡他乡;后来,又纷纷回乡。究其原因,应是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结果。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土地,使流民重新定居下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A、C、D三项与史实不符。答案:B6.土地兼并、土地集中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无法根除的历史现象,其根源是()A.土地私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买卖合法化D.封建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D两项不是原因;C项只是次要原因。答案:A7.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主要原因是()①商品经济发展②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③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④农民身份的提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租佃制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答案:A8.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廛:卖东西的店铺)。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在于()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B.佃农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消失C.佃农与市场发生关系,获得实际利益,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解析:材料表明的是佃农将一部分农产品拿到市场上进行贸易,这种佃农可以获得实际利益,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B、D三项表述不正确,与史实不符。答案:C9.右图反映的土地制度,到春秋时期走向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C.贵族之间争夺土地的现象D.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解析:右图反映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生产工具则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故选A。答案:A10.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解析:公田的产品全部属于奴隶主,而并非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答案:B11.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不断变化,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公有制B.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战国的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形式,自唐代开始实行解析:井田制的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属周王所有,故A项错误;宋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项错误;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故D项错误。答案:C1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与分析的能力。材料强调“富室田连阡陌”只不过是“为国守财”,一旦有“盗贼窃发,边境扰动”,那些“兼并之财……皆我之物”。可见国家不抑制土地兼并,以便将来筹集军费。答案:C13.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解析:题干表述的是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而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因此选D。答案:D14.右图为我国古代几份土地买卖契约,图中的印章为政府官印,代表这是合法的土地买卖契约。此图引发了某班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以下是他们据此图得出的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①政府承认土地兼并的合法性②农民失地现象严重③租佃制在当时普遍存在④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图片反映了政府允许土地买卖,而租佃制是地主将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这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因此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A15.一般情况下,佃农与地主在地租收缴问题上出现纠纷时,判定是非的主要依据是()A.双方订立的契约B.当时民众的意见C.皇帝的圣旨D.当时政府的司法惯例解析:随着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18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种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内容。(9分)(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要求概括材料内容,注意概括的全面性和结合所学知识;第(2)问分析影响时要注意从两个方面,除了材料中涉及的消极影响外,还要考虑到私有制确立的积极意义。答案:(1)土地制度:井田制。内容: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村社成员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村社成员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作私田。(2)变化: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授田与归还国家的办法与露田一样。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中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实行的什么土地制度?结合其内容分析当时政府实行这一制度有何意义,并分析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第(1)问对材料一进行概括,由最后一句关键句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问题,据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第(2)问据材料二及出处,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的均田制,由其内容可推知其意义是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缓和了社会矛盾,限制了土地兼并,由其内容及土地还授情况可知,均田制是政府经营国有土地的制度,但其中部分土地受田者可以传给子孙,所以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相结合的土地制度。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的财赋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意义: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限制土地兼并,巩固封建统治。实质: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相结合的土地制度。
本文标题: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堂训练题(岳麓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2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