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纲解读基础等级符合文体要求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考查时可以给予选择文体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文体,而是要求考生在选择了某种文体后,必须按这一文体的规范去写作。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提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总)分析问题(本论)------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为什么是这样(分)解决问题(结论)------论述怎么样做到和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总)议论文分论点设置法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1、并列分解“是什么”2、并列分解“为什么”3、并列分解“怎么样”一、并列式分论点1、概念分类法---角度一:是什么?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就其内涵而言,如话题“自嘲”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1)自嘲,是机敏的退让;(2)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3)自嘲,是生存的智慧。•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如辽宁卷高考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1)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2)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3)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2.阐述法几个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比如华东六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中的一篇夺魁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作者在辩证地引出学习、工作应有这种精神后,便用了一组分论点来阐述它的含义: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此类形式最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阐释类的议论散文,如《谈理想》、《说自信》等,很适宜采用此类结构。论点2、因果分析法----角度二为什么2、并列分解“为什么”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4.利弊法议论文常要论述某种主张做法,而要证明应不应这样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谈作用说危害了。比如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议论文《勤有三益》,作者为了说明“为人当勤”这一观点,就采用了如下的平行结构:①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②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③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又如一高考优秀作文《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作者在论证时,也用了此种结构:正确态度:宽于待人,严于律己。①宽于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②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论点4.利弊法议论文常要论述某种主张做法,而要证明应不应这样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谈作用说危害了。比如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议论文《勤有三益》,作者为了说明“为人当勤”这一观点,就采用了如下的平行结构:①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②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③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又如一高考优秀作文《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作者在论证时,也用了此种结构:正确态度:宽于待人,严于律己。①宽于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②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论点途径分类法----角度三怎么样(怎么办)3、并列分解“怎么样”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5.因果法因,就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分论点);果,就是要证明的中心论点。即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如以“风度”为话题作文,可这样设计分论点: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风度是什么);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要有风度);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才能有风度)。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结果,抓住本质,揭示事物间的真实可靠的因果关系,能使论证不停留在表面,而深入到内核。分论点的表述最好警句化。论点创造未来关键结构安排二、为什么要珍惜青春年华?四、我们这样做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青春很美丽,不容浪费(摆事实A、做分析)青春是财富,哪能挥霍。(摆事实B、做分析)青春易流逝,无法挽留(联系生活、做分析)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呼应开头)一、燕子去了,有飞来的时候;桃花落了,有再开的时候;青春逝了,却没有重来的时候。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青春。正处青春年少时的我们,当珍惜这美丽而短暂的青春年华。三、怎样珍惜青春年华?奋斗,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创造,创造的青春最辉煌珍惜这美丽而短暂的青春年华,我们的青春会绽放出最艳的花朵,舞出最炫的舞蹈,唱出最美的歌瑶。关键结构安排一、90后青年应当树立远大理想二、90后青年为什么要树立远大理想三、90后青年应当树立怎样的远大理想四、90后青年为实现远大理想该怎么办凡人都有理想,有的切近,有的远大。当代青年应当树立远大理想。树立远大理想,能使人心胸开阔树立远大理想,能促人奋力拼搏不会为小利所惑不会为虚名所累不会为享乐所困、不会为他人所扰他勤勉,惜时如金他坚韧,风雨兼程他拼搏,无所畏惧理由: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事实:千古风流唯兴国敢于担当,负重的青春最丰厚努力行动,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辛勤奉献,奉献的青春最辉煌实现了中国梦个人梦有了更多的实现空间(把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一、当代青年应当把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若问我们90后的理想是什么,答案也许有很多。比如:父母健康,家庭美满,学业精进,事业成功;又如:国家强盛,民族富裕,社会安定,人们幸福。相比较而言,前者可谓之“小”,后者可称为“大”。我们“90后”当以后者作为自己追求的远大目标。二、当代青年为什么要把实现中国梦作为远大理想经验: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传统:爱国富民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义不容辞。心理:催人奋进,促人成长三、当代青年怎样来实现远大理想敢于担当,负重的青春最丰厚努力行动,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辛勤奉献,奉献的青春最辉煌实现了中国梦个人梦有了更多的实现空间关键结构安排细节的魅力•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细节可知兴衰。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者。•细节可见风节。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解缙与胡广、吴溥、周是修、王艮、胡靖、方孝孺等七位名士相约要为建文皇帝守节,以标千古风节。退下来后,解缙便悄悄支使家人“你去瞧瞧胡广是什么动静”。家人回来说:“没什么动静,只听见胡大人问‘猪喂了没有?’”解缙听了,心里说“一猪尚不肯舍,况肯舍生命乎?”于是心安理得地活了下来。最后,只有方孝孺壮烈而死,周是修被杀,王艮服毒自尽,而胡广等四位,老老实实做了“贰臣”。•细节可见操守。鲁迅先生在参加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杨杏佛追悼会前,曾接到装着子弹的恫吓信,大家都劝先生不要与会了,但先生义无反顾,执意要去。先生临行前并无什么“风萧萧兮易水寒”之类的豪言壮语,只是顺手把房门银匙扔了。先生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就体现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上了。而明末的洪承畴,兵败被俘后,不吃不喝不言不动,好像真地要宁死不屈一样。旧友范文程去看他回来后对多尔衮说:“他肯定不是一个死节之臣,我和他闲聊时,房梁上掉下一点灰絮落在衣服上,他赶忙弹掉了。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他肯舍掉性命吗?”果不其然,找了个美人去劝,洪大人也就顺坡下驴,当了大清朝的“开国元勋”。•细节可见精神。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他给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提到焦裕禄,会想起他用来顶住肝部剧痛的那把旧藤椅;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还会想起井冈山上,朱德的挑粮扁担;长征路上,贺龙的金色鱼钩;西华厅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楚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心。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宏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在行文上设置标志1.结构标志【训练2】读读下面的文段,看看标序号的句子在结构上是怎样彰显文体特征的。①知识就是力量。②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③诸葛亮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④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⑤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⑦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我的分析:提示:(参考)这段文字共七句话,整体上是总分总结构。①观点句,②阐释句,③并列材料句一,④分析句一,⑤并列材料句二,⑥分析句二,⑦结论句。文段中语言标志鲜明,“凭什么”“靠什么”“可见”都使这段文字的议论特色鲜明。例: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使用并列式结构(一)扣得住例一:《读书》1、读书要明确的目的;2、读书要有良好方法;3、读书要服务于社会。(三)排得顺例三:读书乐1、读书乐在它是个人成长的必需;2、读书乐在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3、读书乐在它是民族繁荣的保证。(二)分得开例二:读书乐1、读书可增长知识,充实头脑,一乐;2、读书可开拓视野,丰富情感,二乐;3、读书可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三乐。例一、《生命的价值》总论点:我们要创造出更有意义、价值的生命。论点一:生命,认识世界的基础论点二:生命,人类进步的关键论点三:生命,迈向成功的前提总结归纳全文【点评】分论点没有紧扣中心论点(扣不住)【对策】并列的几个内容虽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段与段转化中要有内在联系。一定要有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分解的意识,分解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论点。例二:《拼搏》论点一:拼搏创造奇迹论点二:拼搏铸就成功论点三:拼搏源于崇高的信念【点评】分论点分类标准不一致(分不开)分论点方向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前两个分论点是从拼搏的作用角度来谈的,第三个是从拼搏的来源方面来谈的,分类标准错乱【对策】利用常见的哲学原理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加强思维方法选准展开的角度,确立具体的中心论点。例三:《淡淡的爱》论点一:淡淡的爱,是对孩子自立能力培养的一种策略论点二:淡淡的
本文标题:议论文分论点设置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2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