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章抗原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一般具备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二是抗原性(antigenicity),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即通常所称的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一般而言,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同时具备抗原性,即均属完全抗原。半抗原若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carrier)交联或结合也可成为完全抗原。例如:许多小分子化合物及药物属半抗原,其与血清蛋白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并介导超敏反应(如青霉素过敏)。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aller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tolerogen)。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一、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异物即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如鸡卵蛋白对鸭是弱抗原,对哺乳动物则是强抗原;灵长类(猴或猩猩)组织成分对人是弱抗原,而对啮齿动物则多为强抗原。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如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是异物,为强抗原;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自身成份如发生改变,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即使自身成分未发生改变,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也具有免疫原性,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在正常情况下被相应的屏障所隔离,并不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如因外伤逸出,免疫活性细胞可视其为异物。二、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21.抗原表位的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antigen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determinant)。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antigenicvalence)。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仅能与抗体分子的一个结合部位结合。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含多种、多个抗原表位,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结合。2.抗原表位的类型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顺序表位(sequentialepitope)和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epitope)(图3-1)。前者是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为线性表位(linearepitope);后者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形表位(non-linearepitope)。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线性表位,而B细胞则可识别线性或构象表位。因此,也可根据T细胞、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可直接刺激B细胞;T细胞表位可存在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表3-1是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特性之比较。表3-1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识别表位受体MHC分子参与表位性质表位大小表位类型表位位置TCR必需主要是线性短肽8-12个氨基酸(CD8+T细胞)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线性表位抗原分子任意部位BCR无需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5-15个氨基酸,或5-7个单糖、核苷酸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抗原分子表面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例如,虽然氨苯磺酸、氨苯砷酸和氨苯甲酸在结构上相似,仅一个有机酸基团的差异,但抗氨苯磺酸抗体仅对氨苯磺酸起强烈反应,对氨苯砷酸和氨苯甲酸只起中等和弱反应(表3-2),表明化学基团的性质决定了抗原表位的特异性。即使均为氨苯磺酸,但抗间位氨苯磺酸抗体只对间位氨苯磺酸产生强反应,对邻位氨苯磺酸和对位氨苯磺酸仅呈弱或无反应,表明了化学基团的位置对抗原表位的作用(表3-3)。同样抗右旋、抗左旋和抗消旋酒石酸的抗体仅对相应旋光性的酒石酸起反应,即空间构象与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有关。图3-1抗原分子中的线性和构象表位3表3-2化学基团的性质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半抗原反应强度氨苯磺酸+++氨苯砷酸+氨苯甲酸+/反应强度是指针对氨苯磺酸的免疫血清与不同半抗原的反应强度表3-3化学基团的位置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半抗原反应强度间位氨苯磺酸+++对位氨苯磺酸+/邻位氨苯磺酸++反应强度是指针对间位氨苯磺酸的免疫血清与不同半抗原的反应强度4.表位-载体作用在人工抗原中,表位(半抗原)为简单的有机化学分子,与蛋白质载体偶联后,可诱导出抗半抗原抗体。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中的抗原表位给CD4+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这样载体就可把特异T细胞和B细胞连接起来(T-B桥联),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在天然抗原中,常同时存在T细胞及B细胞表位,因此,可同时活化T细胞及B细胞。5.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其原因是在这些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共同抗原的存在和交叉反应的发生并非否定抗原的特异性,而是由于抗原的异质性和共同表位所致。NH2AsO3HNH2COOHNH2SO3HNH2SO3HNH2SO3HNH2SO3H4第二节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多种因素影响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强度,但主要取决于抗原物质本身的性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可概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1.化学性质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都有免疫原性。脂类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如DNA、组蛋白一般难以诱导免疫应答。但细胞在某些状态下如肿瘤或过活化时,其染色质、DNA和组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能诱导相应的自身抗体生成。2.分子量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在10千道尔顿(kD)以上,一般来说,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大于100kD的为强抗原,小于10kD的通常免疫原性较弱,甚至无免疫原性。3.结构的复杂性分子量大小并非决定免疫原性的绝对因素。明胶分子量为100kD,但免疫原性却很弱,原因在于明胶是由直链氨基酸组成,缺乏含苯环的氨基酸,稳定性差。如在明胶分子中接上2%的酪氨酸后,其免疫原性大大增强。胰岛素分子量仅5.7kD,但其序列中含芳香族氨基酸,其免疫原性较强。4.分子构象(conformation)某些抗原分子在天然状态下可诱生特异性抗体,但经变性改变构象后,却失去了诱生同样抗体的能力。这是由于其构象表位改变的缘故。因此,抗原分子的空间构象很大程度上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5.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是指抗原表位能否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抗原分子中氨基酸残基所处侧链位置的不同可影响抗原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结合,从而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如图3-2所示,氨基酸残基在侧链的位置不同(A与B相比),其免疫原性也不同;B与C相比,因侧链间距不同,使BCR可接近性不同,故免疫原性也不同。6.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因此常将免疫原性弱的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二、宿主方面的因素1.遗传因素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研究发现,不同遗传背景的小鼠对特定抗原的应答能力不同,对某一抗原呈高反应的小鼠品系对其他抗原可能呈低反应性。不同遗传背景的豚鼠对白喉杆菌的抵抗力各异,且有遗传性。多糖抗原对人和小鼠具图3-2抗原氨基酸残基的位置和间距与免疫原性的关系5有免疫原性,而对豚鼠则无免疫原性。个体遗传基因不同,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与否及应答的程度不同。在诸多遗传因素中,MHC是控制个体免疫应答质和量的关键因素。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一般说青壮年动物比幼年和老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强;新生动物或婴儿对多糖类抗原不应答,故易引起细菌感染。雌性比雄性动物抗体生成高,但怀孕动物的应答能力受到显著抑制。感染或免疫抑制剂都能干扰和抑制机体对抗原的应答。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间的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一般而言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可诱导免疫耐受。免疫途径以皮内免疫最佳,皮下免疫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免疫效果相对较差,口服易诱导耐受。注射间隔时间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第三节抗原的种类抗原的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抗原进行分类。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均属TD-Ag。先天性胸腺缺陷和后天性T细胞功能缺陷的个体,TD-Ag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明显低下。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nusindependentantigen,TI-Ag)与TD-Ag不同,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I-Ag可分为TI-1Ag和TI-2Ag。TI-1Ag具有B细胞多克隆激活作用,如细菌脂多糖(LPS)等,成熟或未成熟B细胞均可对其产生应答;TI-2Ag如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等,其表面含多个重复B表位,仅能刺激成熟B细胞。婴儿和新生动物B细胞发育不成熟,故对TI-2Ag不应答或低应答,但对TI-1Ag仍能应答。TD-Ag与TI-Ag的区别详见表3-4。表3-4TD-Ag与TI-Ag的特性比较TD-AgTI-Ag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多种IgM免疫记忆有无6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1.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异嗜性抗原最初是由Forssman发现,故又名Forssman抗原。例如,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具有共同抗原存在,故在链球菌感染后,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具有共同抗原的心、肾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或心肌炎;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黏膜有共同抗原存在,有可能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2.异种抗原(xenogenicantigen)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植物蛋白、用于治疗目的的动物抗血清及异种器官移植物等,对人而言均为异种抗原。微生物的结构虽然简单,但其化学组成却相当复杂,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临床上治疗用的动物免疫血清,如马血清抗毒素有其两重性:一是特异性抗体,有中和毒素的作用;另外它也是异种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马血清
本文标题:第3章抗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3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