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珠三角地区区域发展的一些整理及思考规划0902U200913410文婷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发展特色及存在问题简要分析个人思考及启发一.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珠三角的原始概念主要是基于地理上的考虑。划界的基本原则是三角洲形成的天然机制,本质上是潮汐和水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实现从增长到发展,具体说是从一个经济区到巨型都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不断出台各种有效措施。第一个是1985年中央和省级政府提出了一项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战略思想,确定哪些县根据深圳市的政策可以享有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待遇。正式划定的区域涉及2.28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个中型城市和13个当时的县。那时,由政府确定的三角洲通常被称为“内三角洲”或“小三角洲”。后来的战略规划则是对当时确认界限的不断延伸。由于原来的三角洲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变得更有活力,1987年11月国务院宣布,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增加3个城市和8个县,以加速三角洲周围山区的经济增长。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莞、中山两个中等城市和顺德、南海两个县级市开始被戏称为该地区的“四小龙”,媲美东亚著名的“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加速的增长和发展让人艳羡不已,其他城市纷纷要求加入,一个整合意义上的三角洲要求重新划定。在1994年后,广东省政府启动了一项珠三角地区战略规划,此次划定的珠三角覆盖了41,596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力图将之规划为巨型都市群。除了广州、深圳、珠海等10个中型城市,还包括大约15个县级市。自此,小三角洲已更名为大三角洲。在1996年出版的总规划中,首次强调了基于仔细规划的功能系统和空间整合的区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广州—深圳和广州—珠海两个经济发展轴心或走廊以及中心区、东海岸区和西海岸区三个都市圈的形成。三角洲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结合作为都市空间发展条件的地区内部连接,一个巨型都市的概念形成了。三角洲范围逐渐扩散,延伸至广东临近各省市,形成了一个更大的被称为泛三角洲的局面。随后,香港、澳门回归和新世纪里中国三大都市群的竞争,催生了最新和更科学的战略规划,即为构建巨型都市的发展模式。2003年,为了再次先行一步,省政府首次组织了一个由国家建设部和一些地方规划组织的专家和规划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规划者指出,两个特别行政区不仅在经济上与珠三角密切相关,而且在空间上、文化上相互依存。此外,在世纪之交珠三角基础设施已经大为改善,如东西部之间的桥梁使整个地区连成一体。根据新闻媒体评论的综述,该计划也考虑了以下几点:第一,一个新名词“大三角洲地区”出现了,其边界不像以前一样重要,但香港和广州“双子座”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强调。其次,像广州—佛山、深圳—惠州这样的大都市区,由于有了“一小时可达”的交通运输,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第三,由先进的物流中心、机场、海港等更便利的基础设施推动的资本、货物、信息、人力资源、甚至文化的区内外流动,引起了特别的关注。最后,以更合理的土地利用、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及对乡镇更仔细规划为特点的可持续发展,自那时起被提上议事日程。农村城市化不仅仅是地域空间转型上的城市化,更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的城市化。所以大力发展“以工补农”是具有中国特色下的迎合国际发展的重要措施,发展的必经之路。另外,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产业有着许多发达国家经济模式中无法替代的功能。在这方面,东莞的传统制造业和广州传统服务业做得挺好。我个人觉得一个城市的特色及个性化发展应该是作为一个首要地位贯穿于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里的,不是说综合性的城市发展不好,只是要说让每个城市都形成一个类似国家的体系和完善的生产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不只是城市,世间万物万事的发展若走向极端也就相当于走向了尽头,而从世间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演变中可以得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说法,人类永远触碰不到真正所谓的极端:绝对的科学,绝对的发展,绝对的先进。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是可以无限接近那心中的理想状态的,这样看来这之中最重要的也最有意义的应该是在两个极端点之间的各个相对平衡点之间的度的不断把握控制上。我所理解的平衡里蕴含了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里的两个动态,对应于在城市发展中,便是一个城市在其兴起发展道路上的无限延伸的一条路以及这个城市在世界范畴里的一个个有迹可寻的发展线向和位置。二.发展特色及存在问题简要分析在中国有相当影响力大集会式的城市群不断涌出,作为领军式的先头部队,其发展特色较为明显。列举几点如下:1.中国连绵程度最高的城镇密集地区珠三角城市间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城镇密集程度达100个/万平方公里,为国内最高。GDP、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经济要素在单位国土面积上的集聚程度也为全国最高。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高比例的暂住就业人口,进而也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性失调、人居环境建设滞后等系列问题。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空间的粗放式增长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对整体生态环境已造成沉重压力,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城市型与产业聚集型两种空间发展模式并存城市型空间发展模式以各城市主城区为代表,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由城市政府主导的集约发展模式,建城区内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土地利用效率高。产业聚集型的空间发展模式以村镇建城区为代表,体现了一种“自下而上”由基层政府主导的粗放发展模式,建城区内人居环境较差,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土地的单位产出较低。不论从现状还是未来可持续发展上来看,城市型模式都是促进更好更高效发展的,因此如何引导产业聚集型模式向城市型模式转变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3.区域发展不均衡在珠三角城镇连绵区中,广州与深圳两市,无论人口、社会经济指标还是基础设施水平都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对珠三角经济增长贡献率近几年一直维持在50%以上,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而在区域整体发展上,重心明显偏向东岸,东岸的人口和经济的总量已经从90年代初与西岸基本持平发展至超出3~4倍。另外,三角洲内圈层的经济活动以及与城镇发展高度集中,外圈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三.个人思考及启发就区域中各个城市的发展均衡性问题来看,我有一些困惑的地方。一方面,那些区域发展中的相对较慢的城市需要要逐步提升其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拉拢与其他城市的距离才能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为日后的区域平衡发展打下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要是一个片区内的所有城市都发展的那么繁华集密高科技现代化了是不是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呢?发展就一定是必须的么?在一个繁华紧密的地方存在着那么一个地方,他环境优雅,他规模不大人口不多,他不那么发达也不那么喧闹,他不走发展性路线,人们喜欢生活在这里过着简单的生活。每个人追求向往的东西不应该仅仅是被时代引领限制的,那么虽然身处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巨型经济区,就一定得经济实力全方位同步一致化发展么。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不同城市发展肯定存在着先后及综合实力强弱等各种差异,区域动态平衡只是一种粗犷式状态的说法,各个城市发展达到相同水平可以是一种平行的动态平衡,各个城市发展参差不齐有好有坏也可以是一种有层次的动态平衡。那么在区域范围内各个城市之间到底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才是最平衡的平衡呢?我对比了下广州和珠海两个城市的发展希望能找到些思路。广州市走的是开敞式城市建设路线,发展之初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上,主要沿着交通运输方向发展,即沿江发展和沿着城市内外主要交通干线发展。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广州将列为可局部发展和以维护为主的城市里,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广州积极制定了十几个规划方案,城市形成了“三团两线”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另外受到行政界线限制,广州由向东,向南发展,随着机场的建设,还考虑向东北方向发展,最后发展势头越来越猛。身为广东省省会以及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其对整个地区的影响力不必多说。广州城市在面对困境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不断走发展道路终究走出了一条可观的道路。珠海位于珠江口的西南部,就地理位置而言,相当优越。国家也很看重这个城市,将其列为早期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虽说近三十多年来珠海从一个只有一盏交通灯、一条路和一个警察的小渔村发展成现在的繁华大城市,已经是很惊人的一笔了,但是就其在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地位来看,其所处的重要位置和其现在真正的实力还是有些不匹配的,在早期的三大中心片区城市中,珠海明显要落后于另外两个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许多。由于一定政策因素的影响,珠海的工业发展限制多且发展资金十分有限,然而国家对其仍然抱以大的期望,希望通过周围的香港澳门的城市发展带动其跃起。在制定的一系列发展计划中涉及了许多这方面的想法,但是许多专家也还是报以怀疑及担忧。若是珠海没有把握好进程很容易只是变成了其余城市发展的一个通道而已并不能起到很重要的转型作用。新时期的珠海承担着相当重的压力,由此观之,地处优越地带不一定就能带来飞黄腾达的发展,相反,周边其他具有强大实力的城市也可能对其起到消极影响。人们的注意力都在那些大巨头上了,周围相对而言的小石块便容易遭到人们的忽略。但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珠海的不发达对香港影响辐射力的扩散也有一定阻碍作用。从发展这个角度看,珠海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标题:珠三角区域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4065 .html